终于找到你!几近失传的常熟古法冰葫芦,真的薄如蝉翼然而……

前不久,咱公众号发布了关于

本市名优特产冰葫芦的介绍,

吃货们纷纷留言。

小时候农村酒席上常有,现在看不到了。
冰葫芦薄如蝉翼,入口即化。。
吃过一次,终身难忘!

啥?薄如蝉翼?

我吃到的好像不是哦

有人表示:现在你们吃到的冰葫芦,

已经不正宗啦~!

这时,一位高手挺身而出!

将信将疑地

记者找到了这位留言的师傅——

68岁的厨师王建国

请他还原正宗“常熟老咪道”。

一到王师傅工作的饭店,

他就拿出了前一天准备好的

冰葫芦馅料

这是已经经过处理、用糖腌制好的板油

他告诉记者,

考虑到现代人的口味,

他在古法基础上

调整了馅料板油和糖的比例,

减少了糖的分量,

降低了冰葫芦的甜度。

说话间,

他拿出了鸡蛋和面粉

快速调了一碗蛋清。

然后在大锅中倒了大半锅油,

加热片刻后,

他将一支木筷子

插入其中测定油温

估算着温度差不多了,

他就取出八九个馅料球,

撒上一把面粉。

细细搓匀并抖去多余面粉,

再将小球放入蛋清中打个滚

然后将将其放入

油锅中炸制。

只见油锅中白色的

小球开始变色。

不一会儿,

一只只色如琥珀的冰葫芦

就出炉了。

上冰葫芦!

果然是传说中的冰葫芦!

这外壳薄得有种

晶莹剔透感。

夹起后轻轻摇几下,

就能看到内部有液体晃动。

那这里面流动的液体是什么呢?

这里附上王师傅制作内馅的秘方,

来一探究竟!

冰葫芦的馅料要提前几天就准备好,需买了大块板油,将皮、筋等细细剔去,就剩下洁白如雪的板油。然后以一比一的比例加入糖进行腌制。通常会将板油腌制多日,确保其中的水分都去除,这样冰葫芦下油锅炸制的时候,就不会出现板油馅料由于水分而膨胀最终撑破外壳的情况。

放置片刻后,

本报特邀的品尝嘉宾

季美华就立即品尝了起来。

季美华的父亲是厨师,

她小时候最爱吃父亲制作的冰葫芦。

时隔几十年,

咬下去第一口的酥脆感让她想起了当年:

“虽然没有那个小尾巴,

但是外壳就是这样的酥脆,

味道很香,

就是小时候没感觉到有这么甜。”

冰葫芦的做法,从爷爷辈传下来

上世纪70年代末,东张集镇至吴市集镇开河,王师傅村里很多人家搬迁建房,建房要请师傅上门干活,东家要包伙食,还有本村关系好的同乡上门帮忙。东家为了表示感谢,每户建房人家都要请厨师上门烧饭。王师傅的干爷爷是当地有名的厨师,那段时间忙前忙后,17岁的王建国就主动帮厨。当年农村酒席大多会选择冰葫芦作为最后的甜品,他自然也学会了制作冰葫芦。

(干爷爷教的冰葫芦,是没有葫芦柄的版本)

然而,岁月流逝,它渐渐失去光芒...

→上世纪80年代,有段时间猪肉需要凭票供应,市民购买板油难上加难,冰葫芦就逐渐“退出江湖”。

→不仅如此,随着各个地区的交流融通,其他菜系异军突起,吸引市民前去尝鲜,本地菜反而失去了光芒。

王师傅聪明又爱钻研,他南下广东学习粤菜的烹饪方式,在机场旁的餐厅里煮咖啡、做西餐,还学习过做川菜等,在多家饭店里担任过主厨,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提升自己,但是他从没有放弃过对苏帮菜的钻研,没忘记冰葫芦这道常年不上桌的甜点。

这几年,他发现不少老常熟开始怀旧,

冰葫芦被念及的次数挺多,

但很多客人反映

现在在乡下酒宴上吃到的都不正宗。

于是,要是旧友相托或是老客相请,

他就露这么一手,每次都获得满堂彩。

去年有常住北京的老常熟回乡,就馋这么一口,他受邀帮着制作了冰葫芦。品尝结束,老常熟们一定要见见冰葫芦制作者,老王一走进包厢,整桌人都起立鼓掌,那一瞬间他心中有点激动。
这让他对于冰葫芦回归常熟人的餐桌也有了不少思考。在他看来,除去怀旧,中青年人不太接受冰葫芦过于甜腻的味道,而且过高的含糖量也不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饮食的理念。菜品受欢迎程度不高,冰葫芦很有可能失传。

事实上,小编也感觉

薄如蝉翼的冰葫芦壳儿固然好吃

但总的来说,这道传统美食实在太甜了!

即便按照传统配方糖减一半,

还是甜skr人!

而糖太少,又无法与板油完美融合。

究竟如何改良,

才能让冰葫芦更有生命力?

留言区开放

欢迎小伙伴们为常熟冰葫芦支招哦!

常熟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融媒记者 | 冯碧珩

融媒编辑 | 蔡慧聪

图片 | 吴婷怡 陈宁昱 蔡慧聪 陈竞之

责任编辑 | 陈竞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