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儿子被小朋友踢头,妈妈说“给我打回去!” ,引起无数人争论!

教育界曾经有一个课题:

你的孩子,如果被别的孩子打了,你会教育孩子怎么做?

是让孩子避免进一步伤害而忍耐,还是奋力反抗甚至打回去?

这个问题困扰过很多父母,但又几乎是每个孩子成长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父母的态度,或许能决定孩子一生的选择,或许能成就孩子未来的性格。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3岁儿子被同班小朋友“欺负”,妈妈抓着儿子的手让他打回去。

当时引起很多网友的热议。

姚先生称:

自己的儿子小姚好动,在英语培训班上用踢头的方式欺负了另一个小朋友。

结果,小朋友的妈妈看到后,当众抓着儿子的手击打小姚,并教育儿子说“要打回去”。

姚先生很不满,对方妈妈此举导致小姚受惊后失眠失禁,称有事为何不能先找他沟通。

参与讨论这件事的网友们,有人谴责打人的孩子,有人声援被打孩子的妈妈,有人认为孩子之间的打闹,大人不应该插手。

恕我直言,这都踢头了还用“好动”解释?

这位先生,伸出你的头,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好动!

自己不管教孩子,别人真的会替你教育!

最近,就有一位妈妈在后台问我:

我儿子刚上学一周,就说明天不想去上学,问他为什么,他说班里一个男生欺负他。

我儿子就是平时在家里挺厉害的,在外面超级有礼貌但又软弱那种,气死我了。

我问告诉老师没有,他说有说过,但是第二天还是继续打我。

我就举了另一个妈妈真实的例子做了回答。

曾经有个妈妈,跟我们留言讨论如何保护孩子不受欺负。

最初,她家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回来告诉了她。

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时妈妈跟孩子说:“告诉老师去!”

结果就是,孩子得到了动手孩子的道歉,想想老师也是没有办法,总不能打回去吧!

可是这事儿后来就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四次的发生。

然后妈妈就坐不住了,告诉孩子:“他打你哪里,你就打他哪里;他打你几下,你就还他几下!”

后来果然奏效了!

人民日报曾经披露了一起校园霸凌事件,湖北嘉鱼县某中学女生被人轮流掌掴。

短短40秒,被扇了不下20次,被打女生一动不敢动,表情呆滞,满脸通红。

当地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表示,只是同学之间开玩笑而已。

而河北保定的一起校园霸凌事件中,一名女孩遭逼迫下跪、打耳光、拽头发、脚踹、棍打以及逼迫脱衣等。

其实,关于【孩子被打了要不要让TA打回去】这个问题的回答,一直很有争议。

经常也有父母困惑地说:“你说让孩子打回去吧,以暴制暴,这不是一个父母能对孩子说的话;你说不让孩子打回去吧,又怕孩子委屈……”

“一定要打回去”真的对吗?

每一个父母,在看到或听到自己的孩子被人打或被人欺负时,总会很心疼和揪心,继而常常会下意识地让孩子打回去,这种做法,符合人性。
可是,很多父母忘记了,当孩子成为欺负人的一方时,很多父母却不愿意孩子被人狠狠地揍,这同样也是符合人性。
据2015年布朗大学的一项研究,学者们发现,在美国芝加哥、底特律的贫民窟,儿童暴力打斗的场景就像吃饭一样常见,打伤、打死的情况时有发生。
很多教育学者企图通过教育改变这些孩子粗暴的问题解决的方式,希望孩子们学会更和平的相处方式,可是收效甚微。
因为大多数暴力孩子的父母,他们也是暴力的践行者。
当父母总是鼓励孩子“别人打你,你就打回去”,当孩子们总是以”你打我、我也要打你“这种方式待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容易陷入“打斗”的漩涡难以自拔。
另外,台湾儿福联盟有调查数据表明,那些认同“有人打我,我会打回去”,“我要教训讨厌的人”等暴力方式的孩子背后,常常受到父母的鼓励。
很多当地学者担忧,“这些父母在鼓励暴力,这不是一种正确的人际相处的方式”。

“不要打架”,对吗?

前段时间,有位老师跟我说,她的儿子被同桌打了,结果孩子一发怒就把同桌的头发拔掉了一撮……
“当我叫他以后不能打架时,孩子很委屈地哭了,他说‘妈妈,你不爱我……’”
这也是很多父母担忧的困境,当孩子被人欺负时,如果父母只跟孩子说“你别打架”,孩子可能会委屈,又可能会因此变得懦弱,更有可能助长那些熊孩子欺负人的行为。
儿童行为学家Gerald R. Patterson通过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状况。
比如当孩子被打或被抢玩具时,如果总是退缩或沉默,会助长对方的暴力和抢夺行为。
其实,孩子性格的所有线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
凯瑟琳·凯利·莱内曾经有一句话是:为什么童年的记忆特别真切,那是因为它们是最初的人生体验,带着某种特殊的味道。
一个人长大后的样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许多个瞬间堆积而成的。
这件华丽的袍子充满着时间的虱子,它们牢牢地抓着,怎么也甩不掉。
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一种气场。
而这一点,或许从孩子开始面对这个世界,就开始需要让TA知道了。
在孩子的心中,永远是爱憎分明的,TA们对于爱TA的人充满着好感,对伤害TA的人会回击,而这又是人最初也最珍贵的棱角。
对别人的伤害忍让,甚至以德报怨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孩子渐渐失去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好恶的判断。
让伤害的人知道自己不可以随意被伤害,其实就是一种本能。
那么,父母到底要怎么办呢?
有人曾经问孔子:“ 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这种做法对吗?”
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什么叫“以直报怨”?
举个例子,当孩子被人打了,打人者不仅受到父母或老师的惩罚,还向孩子道歉。
那么什么叫“以德报德”?
当孩子被小朋友友好对待,孩子也更好地对待他人。
相比之下,当孩子被人打了,这个孩子狠狠地揍回对方,甚至把对方打伤了,这叫“以怨报怨”
“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这叫“以德报怨”
简言之,当孩子被人打了,孔子建议孩子“以直报怨”,即寻求“公理”,让对方受到惩罚,暴力报复却不是。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找爸爸妈妈或老师帮忙,让打人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作为家长,我们不必狭义地理解「打回去」。
这三个字真正的含义在于,要让孩子拥有不打人的教养,也要有不被欺负的气场。
如果我们的孩子被打,记得告诉孩子,遇见暴力伤害,可以这样做:

教孩子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

学会表达自保的意愿

  • “不对,不是这样的”
  • “你打人不对!”
  • “这是我的东西,还给我!”
无论是自己的意识,身体还是物品,这些对自我权力坚决的捍卫,会让对方知道你不是那个可以任由人揉捏的软柿子。
因为很多孩子在最开始打人的时候都是带着试探,你不反抗,只知道哭闹,他则会越来越过分,他会慢慢跨越正常人际相处的那个范围,来抢夺原本属于你的权利。
捍卫自己的权益,这在孩子人际交往能力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意味着自己的一个底线,将别人对你的欺负在试探中就扼杀掉。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技巧

一位爸爸兴致勃勃的去观摩女儿排练芭蕾舞,却意外的发现有个小女孩坏笑着故意踩了一下自己女儿,然后用力的把女儿推倒在地。
而这时候,老师回过头来,却只是提醒他女儿要站稳,女儿委屈,那个推人的小女孩则回以得逞挑衅的眼神。
回家路上,爸爸和女儿聊天,得知女儿经常被打后,惊讶的问女儿为何不还手?
却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回答,女儿说:“因为你不让。”
女儿说:“你说的尽量通过交流来解决。”
爸爸愣住,哑口无言。然后教孩子:“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要用暴力还击!”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在《开讲啦》做客的时候,就告诉大家要增强自己的体格,要有体育锻炼,不能一推就倒。
当然这一点因人而异,有的人就是会比较瘦弱。但是打不过,也不能任由人欺负。
哪怕是拖着对方在泥里打滚,也要让对方疼,不敢再来肆意欺负自己。

接纳孩子遵循自己的本能反应

当孩子打回去的时候,我们不必再虚伪的去说:“不能打人”。
因为这是他所选择保护自己的方式。我们要说的是分寸,即便是还击,哪些地方不能打。
当孩子不还手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他不还手的原因。
不要觉得他吃亏了没用,而是接纳他的情绪。这个「为什么」很重要,因为这种共情会让孩子有底气,自己的选择会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而在这个基础上,孩子才会慢慢衍生出自己的气场:
我不爱动手,并不代表我就会被随意欺负。就算你比我强,我也不怕你!
让孩子坚定这份觉知很重要。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不仅因为他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还因为他们对作恶毫无自控能力。
你不告诉他那是恶,他能把别人逼死。
你不告诉他要反抗,他能被别人逼死。
遇到别人恶意的霸凌,除了要告诉父母和老师外,父母一定要教会自己的孩子学会反抗,捍卫自己的权益。
合法正义不能够向不法、非正义退让,对这样的不法侵害要给予迎头痛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冲突和处理冲突是永恒的主题。
「打回去」,从来不是以暴制暴,也不是斤斤计较。
「打回去」,是给孩子勇气,教会孩子勇敢地面对坏人,成为一个有原则的、善良的、快乐的人。
为人父母,我们理当让孩子拥有不伤人的教养,但也要有不被伤害的气场。
澳洲70万蝙蝠肆虐,美国流感10000人死亡,全球疫情肆虐:大自然的报复,才刚刚开始
这次疫情,我还是低估了人性……
全民偶像钟南山,背后家风才是全部真相……
北京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离世,生前轨迹让人唏嘘:世事无常,愿你无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