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榕江捞塗虾(下)
70后农村生活的集体记忆
25.榕江捞塗虾
榕江捕捞的最大宗商品非塗虾莫属,顾名思义,这是各种虾类的幼苗,它们随水而漂。捞(goi1)塗虾最好也是咸水,杂质少,所捞塗虾程淡赤色,汫水的塗虾是乌灰色的,杂质也多。捞塗虾很重要的一点是渔网之间的位置,要相互错开,各自过滤自己的水路,如果两个网的位置刚好一前一后,在距离比较短的情况下,后面的网就会颗粒无收。这些刚刚孵化的幼苗,本身横向游动的活力不足,只能随水漂,才会导致这个现象。理论上全年都可以捞塗虾,但夏季是旺季,最佳时刻是水体咸淡交界偏咸的地方,叫做“咸水头”,金灶涵元塔附近的河段就经常有这个条件,所以这个地方出产的塗虾最好吃。如果来了长时间的咸水,塗虾已经长大变粗,吃起来就有沙沙口感,没有那么鲜美。
鳗鱼苗却是最有商品价值的一类现代产品。根据鳗鱼的生活史可知,鳗鱼在陆地的淡水河流中生活,成年后就会游到几千公里外的菲律宾外海交配、产卵,然后死掉,孵化后的幼鳗随海流漂向海岸线附近,再溯河流进入陆地,这个时候差不多是每年的十月,这是开始捕捞鳗苗的时间,一直可以捕捞到次年的二月。1990年代,是捕捞鳗鱼苗的黄金时代,汕头烤鳗出口的产业初具规模,对鳗鱼原料的需求大增,人工捕捞的鳗鱼大小不一,产量不稳定,人工养殖技术开始引进,对鳗鱼苗的需求旺盛。随着捕捞时间的延长,鳗鱼苗不可避免地走向枯竭,1980年代是论斤算账的,每斤30-40元,到1990年代就数条算账了,最高峰每条20元,鳗鱼苗每斤大概3000条。
刺鱼是榕江流域捕捞量很大的另一种鱼类,学名叫做鲚鱼、凤尾鱼、凤鲚等,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刺鱼身体扁长,游水速度快,渔网要做得特别长,至少20米,而且在网尾设倒须,让刺鱼能进不能出。有时为了诱捕更多的刺鱼,在大网开口的四周可以挂上也装有倒须的刺鱼篮,开口朝向逆流的方向,就是诱捕逆流出逃的刺鱼。刺鱼喜欢生活在咸水中,如果今天下雨,淡水很快进入榕江,那么所有刺鱼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真的一条都不剩。
红狗跳也是榕江流域捕捞量很大的鱼种,这种鱼平常藏于滩涂洞穴之中,口腔有像狗一样锋利的牙齿,身体粉红色,潮汕人就叫它们红狗跳、赤领或者乌尾领等,学名叫做狼牙虾虎鱼,与大名鼎鼎的弹涂鱼(花跳)是近亲。捕捞红狗跳也是“咸水头”最好,每年夏季是盛产期,通常一个网能捕获百几十斤,有时候几百斤也可能。因为产量高,价格低廉,1990年代每斤3-4元而已。
当然更多的时候,捕捞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不同江段在相同时刻捕捞量完全不同,前面或者后面都没有捕到鱼虾,就是某个固定位置才能捕到鱼,即使是相差几十米的距离,收获完全不同也时有发生。而且更诡异地是这个能捕到鱼的位置时刻在变化之中,周期有长有短。可能与技术有关,更重要是可能是自然环境的变化,渔民们不能理解,就把它当成“才气钱银”来看待,所以渔民普遍拜老爷,尤其是对妈祖的崇拜。
榕江下游感潮区有一独特的现象,就是江水“扳(bain2)”了。渔民们的描述是整个江段的鱼虾全部死绝,过两天江水浑浊,臭不可闻。潮汕话的“扳”,有点像《西游记》里孙悟空拿到定海神针之后整个龙宫翻腾倒海的现象。我们当地有一种捕鱼方法,就是众人一起用力把小水潭里的水滚混浊,使水中缺氧,鱼虾自然上浮,我们叫做“把池滚扳”。只是榕江水域的“扳”,不可能是人为滚成的。榕江水域的“扳”,出现在“天时做恶(oh4)”时居多,俗话说“天未变,水先变”,夏秋季节要出现“风时雨”或者做风台之前,气压降低,气温升高,水里严重缺氧,在极短时间内,鱼类死白,小鱼全部上浮,大鱼在水里挣扎,过几天,水体变臭,这种现象就叫做“扳”。通常情况下,榕江下游河段每年要“扳”二、三次,位置也没有固定,后来加上污染,“扳”的次数就更多。
但榕江流域的生殖力是惊人的,过了十天半月,臭水被置换掉,清水重新灌满整个水域后,几乎所有的鱼虾又重新出现。
榕江捕捞大约在2000前后退场,一方面是农村人口大规模外出务工,农村生活水平已经改善,除了虾、狗母鱼等比较有档次的少量品种有市场之外,像大宗的塗虾、红狗跳等就无人问津。捕捞鳗鱼苗的存在时间最短,前后大约十年左右,道理很简单,鳗鱼在幼苗期就被捕获,它们没有机会长大,况且,相同时期的东亚等鳗鱼产区,也都发展养殖业,其他地区也捕捞鳗鱼苗,鳗鱼一生就产一次卵,到目前为止还不能人工育种。另一方面是随着化肥的大量生产,农村土杂肥也退出农业生产的行列,造成城乡大量的人畜粪便、垃圾杂物、洗涤用品等生活废水、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严重影响水族的栖息环境,捕捞量急剧减少。
榕江有一标志性物种大白蜈(中华白海豚)也是在相同时间退出榕江,这种生物链最顶级的猎杀能手什么时候回到榕江流域,就是榕江流域生态环境恢复的最好证明。
本文图片由网友洗书阁提供,特此鸣谢。
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