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第一阶段(长津湖周边攻防战)的脉络与评述

  关于抗美援朝第2次战役东线的长津湖战役,相关的论述比较多,但是我总觉得缺乏一个用最简短的语言将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介绍清楚的作品。

  之前的作品,要么可能是为了凑字数,写着写着就开始描绘里面那些双方基层官兵的战斗经历,导致看完了还是不明白整场战斗的经过。

  要么就是开始煽情,着重描绘其中的悲壮等感情色彩,却没有详细介绍战斗的过程。

  但是我想要一个作品,能用非常简短的语言,从宏观角度,说清楚各方排兵布阵调度攻防的经过,让人看了以后,能从整体上明白一下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既然别人那里提供不了,那我就看各方资料,然后我自己给大家提供一个吧。

  本文参考资料主要是以下几份:日本陆战史普及研究会编写《朝鲜战争》(又译《日本人眼里的朝鲜战争》)、军事科学院编写的《抗美援朝战争史》、韩国国防部编写的《韩国战争史》、[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美]古尔登《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本文篇幅所限,仅介绍1950年11月27日第九兵团开始发起进攻到12月2日美军开始全线撤退为止,不妨称之为长津湖战役的“第一阶段”。

  因为这一段的战斗双方有来有往,见招拆招,非常精彩。

  一、长津湖战场介绍

  为了不用地图就把故事讲清楚,我得这样描述一下长津湖周边的战场。

  长津湖的战场就像一只大龙虾。龙虾的尾巴朝向东南,头朝向西北,左钳向西,右钳向北。

  龙虾的“左钳”就是柳潭里一带,“右钳”就是新兴里一带,龙虾的头部中央就是下碣隅里一带,龙虾的腹部中央就是古土里一带,龙虾的尾巴就是远在海边的咸兴。

  这只大龙虾的两个钳子中间,抱着一个湖,就是长津湖。

  这样说应该能有战场地图的画面感了吧?

  以前的作品中,因为里面出现的地名太多读者很难记住,所以为了方便理解,以下我就分别用“左钳”(柳潭里)、“右钳”(新兴里)、“虾头”(下碣隅里)、“虾腹”(古土里)、“虾尾”(咸兴)来指代上述的几个地名。

  在这几个地方之间,只有比较窄的道路能互相联通。道路边上都是崇山峻岭,很不利于重装备的部队行动。

  另,当时长津湖的湖面因气温到达零下数十度而封冻,在一些地方可供行走。

  二、双方参战兵力和战斗力数值

  (一)美军

  长津湖战场的“联合国军”包括美军、韩军和一部分英军。为了方便描述,本文将长津湖战役中的“联合国军”统一称作美军。

  长津湖周边的美军包括美陆战1师主力(含3个步团、1个炮团、1个坦克营及其他辅助部队如工兵等)、英军一个突击队(约两个连的兵力)和美7师的一个团级战斗群。

  (补充说明:该团级战斗群包括31团(即“北极熊团”)的一个营、32团一个营和一个炮营。虽然该团级战斗群并非全是“北极熊团”的部队,但下文为便于阅读,姑且将该团级战斗群称为“北极熊团”。)

  (二)志愿军

  9兵团的两个军:20军和27军,各下辖4个师,合计8个师。

  志愿军9兵团还有一个军26军,该军在进攻阶段结束后才赶到战场,所以此处不算。

  (三)战斗力数值对比

  志愿军单位部队的空炮火力远远不如美军。按其火力输出能力衡量,则志愿军一个师约等于美军一个团(不算空军支援火力的话)

  因此9兵团参战的8个师,实际战斗力数值约等于美军8个团。(如果算上美军的空军火力,则9兵团的火力输出能力还不及美军8个团。)

  参战美军有4个步团、1个炮团、1个坦克营、1支英军突击队,再加上一些辅助部队,战斗力合5-6个团(不算空军)

  从账面上看,长津湖周边的志愿军的地面实力教美军略占上风,但算上美军的空军的话,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任何一方都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

  (四)双方情报

  美军对其当面的志愿军9兵团情况几乎一无所知。

  志愿军了解当面美军的大致位置,但严重低估了美军数量。(发起进攻前,志愿军误以为长津湖周边美军不超过1万人,战斗打响后才发现远远超过1万人。美军实际参战有2.5万人以上。)

  三、作战经过

(一)战前态势

  美军在“左钳”约有2个步团加1个炮营。

  美军在“右钳”约有1个步团(含2个步营和1个炮营)。

  美军在“虾头”约有1个步营和1个炮营、师部、1个坦克营以及主要的补给物资囤积,实力大致相当于1个加强团。

  美军在“虾腹”约有2个步营、1个炮营和英军突击队(兵力约合半个营),实力大致相当于1个加强团。

  志愿军在“虾头”西南方向隐蔽了4个师,在“左钳”和“右钳”北部隐蔽了2个师。另有2个师在周边机动待机。

(二)11月27日傍晚——11月28日晨:志愿军将美军分割成四段

  志愿军的部署:“虾头”西南方向的4个师负责攻击“虾头”(其中2个师切断“虾头”和“虾腹”之间的联系,1个师切断“虾头”和“左钳”之间的联系,1个师直接进攻“虾头”),1个师从北向南攻击“左钳”,1个师从北向南攻击“右钳”,另2个师做机动预备暂时先不参与战斗。

  这天志愿军的计划严重低估了美军的战力,因为当时志愿军的计划居然还包括了各处得手(全歼当前被围美军)后互相配合的部分。

  事实上,没有一处得手。

  打了一个晚上,志愿军成功将“左钳”、“右钳”、“虾头”、“虾腹”之间的联系都切断了,将美军分割成4段。

  但是没有一段成功解决战斗(即未能全歼任何一处被围美军)。

  理由很简单:严重低估了当前美军的火力输出能力。

  1、“左钳”有美军2个步团加1个炮营,而攻击“左钳”的志愿军只有1个师,火力还不到美军1个团,怎么可能一夜全歼对方?岂不是痴心妄想?

  2、“右钳”有美军1个步团,而攻击“右钳”的志愿军只有1个师,火力不及美军1个团,实力亦弱于对方,自然也不可能一夜将对方全歼。

  3、“虾头”是志愿军4个师(实力约等于美军4个团)打美军约1个团,但美军这个团不是一般的团级战斗群,里面含有1个炮营和1个坦克营,火力异常凶猛。除此之外,因为“虾头”处于美军阵型的中央位置,任何一处都可能来增援,因此发起进攻的志愿军4个师不得不分出了很多兵力来防止各处美军前来增援,实际真正用于进攻“虾头”的只有1个师,当然也是实力不济的。

(三)11月28日白天:美军反扑,试图打通道路,未得手

  美军恶战一夜后,白天利用空军支援,开始还击,试图打通各处之间的道路。

  志愿军依托长津湖地区险峻的山峰顽强坚守。

  美军打了一天,无法得手,没能打通四处据点之间的通路。

  这天美军进攻不得手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长津湖周边山脉起伏的地形让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和火炮难以发挥优势。

  2、东线美军尚不清楚志愿军的规模,误以为派少量部队就能打通道路,派出的兵力有限。

  3、美军司令部还没有下令东线美军后撤。所以长津湖周边的美军仍然必须遵守先前“继续进攻”的命令,不敢轻易放弃据点,故而只能派出有限兵力打通道路。

(四)11月28日夜——11月29日晨:志愿军更改策略,从总攻改为消耗美军弹药

  志愿军变“一举聚歼”美军的计划为持续对美军保持压力,消耗被围美军弹药,相机占领有利地点。

  志愿军此举对被围的“左钳”和“右钳”有效,对“虾头”无效。因为“虾头”有简易机场,可以便捷地获得补给并送走伤员。

  这一天晚上,志愿军在少数地段得手,压缩了部分美军阵地,但仍未对任何一处美军形成歼灭性打击。

(五)11月29日白天:各处美军试图救援“虾头”,不得手;“虾腹”派出特遣队增援“虾头”,部分得手,但损失1/3

  “虾头”是美军指挥中心和补给基地,遭遇志愿军4个师围攻两天,情况危急。

  美军命令各处抽调兵力向“虾头”攻击前进,同时“虾头”也试图出击以打通各处与“虾头”之间的道路。

  左右钳均派出部队执行上述命令,但均遭志愿军顽强阻击,不得手。“虾头”出击的部队也未得手。

  “虾腹”的行动相对最为成功,但损失也最大。

  “虾腹”部队以英军突击队为基干,配属一些美军,组成922人的特遣队,配属27辆坦克和大量汽车,试图向“虾头”攻击前进。

  美军此举未免太托大了一些。从“虾腹”到“虾头”之间,有志愿军2个师,实力约等于美军2个团。以特遣队相当于1个营的兵力,要想突破相当于驻屯了美军2个团的区域,还是颇有挑战性的。

  但特遣队仗着自己有27辆坦克,还是打算尝试一下。

  在特遣队行进过程中,志愿军的炮火击中了特遣队车队中央的车辆。被击毁的车堵住了道路,导致后面的车队无法行进。

  特遣队前半段的人没发现后半段已经被截断,以为只是掉队,估计会自行赶上,遂先顾自己,冒着志愿军的火力,集中坦克猛冲。

  最后,前半段终于冲进了“虾头”,给“虾头”带来了雪中送炭般的400援兵。

  其代价是被困在路上的后半段的人(500多人)进退两难,遭遇志愿军围攻,溃灭(其中一部向志愿军投降,另有约300人(含被志愿军释放的重伤员)陆续返回“虾腹”)。

(六)11月29日夜——11月30日晨:暴风雨前的宁静

  双方都在调整部署,没有大规模战斗。

(七)11月30日——12月1日:北极熊团溃灭

  同时,“右钳”的北极熊团处境危殆。

  “右钳”本来美军就不多(仅1个北极熊团),又没有机场,伤员无法运走,粮弹无法运进来。

  对于强烈依赖火力的美军来说,北极熊团连续两天两夜无粮弹的战斗,很快弹药就见底了。期间有过一次空投,但很多物资没投准,杯水车薪。

  30日,美军司令部已经决定全线撤退。但是撤退不能抛弃“左钳”和“右钳”的部队。所以美军决定先让“左钳”的部队撤到“虾头”,然后再一同出击打通到“右钳”的道路,救出“右钳”的部队。

  这个决定最终要了“右钳”北极熊团的命——因为志愿军快了一步!

  志愿军经过两天作战,已更准确地判明了当面美军的实力,了解到北极熊团是最先弹药耗尽的。

  于是志愿军调整部署,对“左钳”只采取牵制性佯攻,将原先用于进攻“左钳”的1个师调到“右钳”,于是在“右钳”集中起2个师(约等于美军2个团)的力量,就在30日下午,把这两个师全砸向了“右钳”奄奄一息的北极熊团。

  严重依赖火力和弹药的北极熊团,在没有充足弹药的情况下,肯定是拼不过围攻其的志愿军2个师的。

  从30日下午,战至1日中午,本就弹药匮乏的北极熊团,在志愿军2个师的攻击下,再也坚持不住了。

  北极熊团剩余人员试图突围,遭志愿军层层截杀。北极熊团溃灭。两任指挥官均阵亡。31团的团旗被志愿军缴获。2500人的三个营,伤亡失踪约2200人(美方数字)。

(八)12月1日以后,美军全线撤退

  得知“右钳”溃灭后,美军行动更加迅速。因为美军知道,之前的态势相当于志愿军的几个手指分别按住了几只跳蚤,哪一只跳蚤都捏不死。但北极熊团溃灭后,志愿军已经从“右钳”腾出手来了,双方力量对比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志愿军下一个目标无论是哪里,都很可能得手!

  美军在东线的总兵力要对付志愿军一个9兵团还是够的,但是美军还有几个师(3师主力和7师余部以及韩军两个师)都分散在周边,短期内难以收拢。中路的陆1师不退则可能重蹈北极熊团的覆辙。

  于是美军先从“左钳”撤退,再在“虾头”合兵一处,必要时打光所有炮弹(免得运输炮弹累赘),抛弃重装备,全力向“虾尾”前进。

  至此,志愿军在长津湖周边的攻击作战结束,转入阻击和追击作战。

  四、个人评述:胜负论 + 长津湖战役的伟大意义

  长津湖周边的攻防战,志愿军和美军都表现出了各自军人的大智大勇,都最大限度地做到了扬长避短,都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积极主动的进攻精神。尤为令人赞叹的是,双方在战斗打响后,都在根据情况不断及时调整部署。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见招拆招,就像两个选手在下快棋赛,精彩纷呈。

  长津湖周边的攻防战,志愿军部分实现了作战目标(没能实现全歼陆1师,但永久性地阻止了东线美军的前进,迫使东线美军撤离北朝鲜,解除了来自东线的后顾之忧,稳固了志愿军在整个朝鲜战场的左翼);东线美军被迫放弃了作战目标(从东线进至鸭绿江,再向西横扫,从侧后方威胁西线的中朝军队的补给线或阻止更多志愿军入朝),全军退出了北朝鲜。

  从这个角度说,毫无疑问,志愿军是胜利者,美军是失败者。

  有点遗憾的是,提起长津湖战役,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冰天雪地中缺乏冬装的悲壮。

  为什么缺乏冬装?

  因为真的来不及了!

  九兵团如果再不快赶到前线,志愿军就要全军覆没了!

  真的如此严重?

  真的如此严重!

  东线美10军的“右勾拳”,就是要准备从东面到达鸭绿江,然后从东向西横扫,从鸭绿江边切断志愿军的退路和补给线(当然当时美军还没意识到志愿军已经大举入朝,他们的动机可能只是阻止志愿军进来,但不管怎么说,这对先期入朝的志愿军产生的威胁是不变的)。

  如果美10军得手,那对西线已经入朝的13兵团各军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而西线的13兵团正在和美第8集团军纠缠,腾不出手来支援东线。

  东线仅有一个42军,其火力仅相当于美军一个团。

  而42军对面的美10军仅陆地力量就包括三个美军师(3,7,陆1)和两个韩军师(3,首都),这还不包括同在东线的其他辅助部队。

  所以东线光靠42军根本不可能挡住美10军。

  所以东线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9兵团赶紧过来。

  为此九兵团没有时间接收充足的冬装,只能昼夜兼程赶到了东线,终于在长津湖捕捉到了美10军的中路部队——此时美10军一部已经到达鸭绿江(所以第9兵团不得不分出一个师在背后防守鸭绿江边),可谓千钧一发!

  然后九兵团在长津湖边和美军打了5天。

  然后美军撤退了。

  不但撤出了长津湖,甚至撤出了咸兴,撤出了整个东线。

  9兵团“移动的原木”们,有的不仅仅是冰雪地的悲壮,更有的是以弱胜强的大智大勇,和挽狂澜于既倒不朽功勋!

  PS:为什么说9兵团是以弱胜强?因为9兵团是12个志愿军师,其火力只相当于美军12个团,合计略逊于美军4个师。而对面的美军有3个美军师(其中陆1师即使在美军中也属于加强版的师)和2个韩军师,再算上美军的空军的话,东线美军的综合实力其实是强于9兵团的。但是美韩联军却被击退了,可不就是以弱胜强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