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利强老师讲述:孩子为什么要地理启蒙

本文为人文启蒙6次课的第三次课,郑利强老师的《孩子为什么要地理启蒙》文字版,由浅心译、陈钰、岩、糠包、整理。

郑利强老师
孩子为什么要地理启蒙

 

大家晚上好!我是步印文化的郑利强,谢谢大家能来到这个平台。收听这堂《孩子为什么要地理启蒙》的微课,也感谢青青莲子的诚挚邀请,使我有了这样一个与大家一起聊书聊地理的机会。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步印童书馆,提起步印,也许很多人并没有印象,不过我相信大家对步印的出版品一定会或多或少有所了解。这次青青莲子的人文启蒙讲座的第一讲,陈卫平先生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以及即将上市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就是由步印出版的。除此之外,还有希利尔作品系列,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小牛顿科学馆,这些都是步印童书馆的出版品。

买过上面这些书的朋友可能会有疑问,我们也经常被问到:为什么这些书上面的出版社都是别的名字,而不是步印出版社?在这里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实际上是由国内的出版政策决定的,在国内,民营公司不能拥有书号资源。所以步印出版的书都需要与有国家背景的出版社合作。所以,这些书上面的出版社并不是步印,而是大家看到的像贵州教育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等等。我们也不称自己为步印出版社,而是叫步印童书馆,或者简称步印。所以步印的出版品在书上都可以找到步印童书馆的logo。下面这张图的下方就是步印童书馆的标识。

我个人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出版行业。和大家一样,我们能在这里相遇是因为孩子。因为我们关心孩子的阅读。我出版童书也是在有了孩子之后。08年,我女儿3岁。在给她挑选书籍时,发现很多书都不能让我满意。于是,我和我的太太创办了步印童书馆。我们做步印童书馆的初心是为女儿挑选好书。这也是我们以后一直恪守的原则。以一颗父母心,为孩子甄选优秀的图书。只有那些我愿意给我自己的女儿读的书,我们才会出版。

再说一下“步印”这两个字。为什么会叫“步印”呢?这要说一点我小时候的事了。给大家八卦一下。我在湖南的农村长大,从小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的成绩都不是很好。高中上的是我们县城最差的学校。我高中上了5年,参加了3次高考,第3次高考才考上。我上第2次补习班的班主任对我的影响很大,他说的一席话,让我获益终生。

他说了什么话呢?他在给我们第一次训话的时候,说:坐在这个教室里补习的人,都不是什么聪明人。不过,人不聪明没关系。勤能补拙。聪明人一次能完成的事情,我们一次不行,没关系,我们多做一次。做上10次总能完成。聪明人10次能完成的事,我们做100次一定能完成。也就是说人一能之,五十之。人十能之,一百之。一步一个脚印,总能达到目标。

这位慈祥而睿智的班主任的一番话,让我考上了人民大学。后来自己创业的时候要为公司起名字的时候,很快就想到了一步一脚印这句话。所以“步印”就是一步一脚印的意思。这实际上也包含了我们对出版的理解。好的出版品一定是需要一步一脚印的这种笨精神才能做出来。步印童书馆成立以来,我们一直是秉承着这一原则去选书、去出书。

因为我们严格控制公司的出书速度和品种。对于一个成立8年的公司来说,步印的出版品非常非常少。这在现在这个注重速度和规模的大气候下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现在很多公司一年的出版品动辄三四百、五六百。步印童书馆8年以来,到现在我们才有三四十个品种。不过步印的很多书的规模都不小。《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这些一套书都是十几本,在步印还有五六套60本一套的大套书。

要编写一大套高水准的书很不容易。要找到这样的出版品,也需要花点功夫。步印的很多套书后面都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以后如果有机会我再慢慢和大家聊。今天我们主要来聊聊地理以及和地理有关的书。

什么是地理?

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要给孩子讲地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地理到底是什么?在这里,我不想给大家讲一些枯燥、冗长、理性、客观的概念。我只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活的感受来讲一讲地理。从这个角度来看,什么是地理呢?我觉得很简单。地理就是大地之理,是关于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的道理。大地无言,怎么会讲道理呢?实际上。不但是,而且这些道理还非常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大地上最明显的特征是有高山、河流和海洋。这些东西每一样都限制和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高山会阻碍交通,翻越高山困难重重。河流一方面也可以阻碍交通,一方面又可以便利上下游的沟通。古代出行方式有限,河流是最为经济便利的运输方式。所以,古人们一般把城市修建在有高山大河可以作为平视的地方。我们现在还用靠山一词。背靠大山则安全系数会大大提高。

如果实在没有高山大河可以依靠。比如春秋时期的宋国地处中原辐心地带。无山可依、无水可靠,为四战之地。也就是说敌人有可能从四面八方对宋国发起进攻,那怎么办呢?这时候宋国只有把城池修建的特别坚固。所以宋国自建国以来就不断的加固自己的城墙。春秋时期最为坚固的城池,就是宋国的都城。宋国正是凭借坚固的都城和周围密布的沼泽地带,来构建自己的防御体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人类就很会尊重和利用大地上的这些道理。

为什么要给孩子讲地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种大地之理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我们又为什么要给孩子读地理书。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聊聊这个问题。

第一,从现实生活来看,这一点很多人应该都会有很切身的体会。地理和人们最直接的接触就是认路,也就是方向感的问题。我不知道听众朋友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式来描述方向。使用东南西北的多还是用左右的多。我平时接触的人中很少有人会用东西南北。大多数都是用左右来指方向。但是,这就会有问题了,用左右来指方向就会闹出很多笑话来。

有一次,我陪太太去商场买东西。买完后我先把东西放车上去,她带着孩子继续逛。回来后我给她打电话问她在哪儿,一听他的回复我就晕了。她说我在右边一点,你一直走就能看到我。我说哪个右边啊?她说,就是右边,往右走啊!这旁边有个什么什么店。她就不知道用左右来指路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参照物。

所以我太太就很有意思。她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一个人在马路上散步,或者逛街时,从来不走弯路。不然,就有可能回不来啦!如果我陪着她逛街,在街上转了一圈又回到酒店了,她就会觉得特别惊奇。惊叹于明明是往远离酒店的方向走,怎么又走回来了呢?这时候她对我的佩服就会油然而生。还有就是出去坐地铁的时候,总会找错出站口,一定要走到地面才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

所以你看,一个人如果是能有良好的方向感,不仅可以在生活中不迷路,提高生存的能力,可以放心的去逛街,还可以获得别人的敬佩。至少还可以添加虏获女孩子的心的砝码。当然这是开个玩笑啦!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了GPS。但是这些科技总归来讲还是身外之物。况且GPS还有信号不好的时候呢!导航也并非永远不会出错,开车用导航的人肯定有过被导航捉弄的尴尬经验。因此不管如何,外在的设备总比不上自身拥有这种能力好。

第二点,如果没有地理知识,就无法真正了解历史。步印引进童书之前,出过几年的成人书出版,出版的以人文类图书为主。08年以后,我们主要的精力放在童书上。不过碰到特别好的成人书,我们也会做一些。2013年我们就出台了一套从台湾引进的规模很大的成人书,名叫《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共18卷,每一卷还附有一册配套的地图。全书总共有500多万字,将近800份地图。这套书由蒋介石下令编写,编写人员囊括了当时台湾顶尖的史学家和军事学家。

几十个一流专家花了十几年编就了这套书。其中尤为难得的是这些军事家都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也就是他们都打过仗,都在这片土地上战争过。

我们在编辑这套书的过程中,曾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书中在讲述每一场战争之前都会花很大的篇幅介绍当时的地理形势。这部分内容对于地理知识储备不够的编辑来讲,简直如同天书。在硬着头皮一点一点地啃完之后。我们发现地理知识对历史来说太重要了!没有地理知识,你可能会知道某一个历史事实,一个结论。但,很有可能就不会知道,为什么结论是这个样子的结果而不是另外的样子?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战国争霸最终秦胜出。但是为什么最终一定是秦胜出,而不是另外几个国家呢?春秋初期,郑国势力强大,郑庄公有小霸之称。为什么郑国却很快就衰弱下去?不得不沦为墙头草,不停的在晋国和楚国之间摇摆。这些疑惑,只有有了地理的维度才会变得更加清晰。因为地理是历史的舞台,所有的历史舞台剧都受制于舞台的样式。有什么样的舞台就唱什么样的戏。在什么样的山头,才会唱什么样的歌。

我再举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一下,大家应该都知道春秋五霸的齐桓公。他还是公子小白时,齐国君主是他的哥哥齐襄公。襄公暴虐无道,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了自己的安全选择了外出避难。鲍叔牙跟随公子小白,管仲跟随公子纠出逃外国,以待时机。公子得到了这个消息,这时候谁先返回当时的齐国都城临淄,也就是现在的淄博。谁就有可能成为齐国的新任君主。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了临淄,成为齐国的新一任君主。公子小白在回国的途中还遭到了管仲的伏击,身中一箭。幸亏这一箭正好射在他的腰间的代沟上。再加上小白临床应变能力了得。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吐血倒地,假装中箭身亡,骗过了管仲。管仲以为小白已死,才放心的护送公子纠不紧不慢的向临淄进发。结果等他们到达齐国边境时被拒之门外,这时候他们才知道,公子小白已经登基就位了。

我在这里给大家贴一张山东的图片,大家一看就能看明白了。

这是我们通常了解到的故事版本。但细细研究起来,不免也会有些疑惑。比如,既然管仲有功夫在半路伏击公子小白。他为什么就不能带着公子纠先回临淄了?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所以公子纠逃到了鲁国。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国人,可是公子小白却没有选择到更加舒适的卫国去避难,而是选择了莒国这样一个小国。这是为什么呢?这些问题,如果我们熟悉山东的地理情况的话,就会特别容易解决。

从图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三个问题,三个重要的信息。首先公子小白没有选择到卫国避难。是因为从临淄到卫国有黄河和积水两道大河阻隔。在古代,没有跨河大桥,大河就如同天堑,而从莒国返回这样就方便很多。其次,从莒国到临淄的距离大约为170公里,而从曲阜到临淄则要250公里。从上面两点来看,公子小白确实棋高一着。其次,管仲和公子纠难道不知道自己在地理上的劣势吗?他们当然知道。

管仲岂非等闲之辈,管仲的对策就是,公子纠留在曲阜,自己却呆在莱芜待命。随时监视公子小白的动静,所以才有穆陵关劫持公子小白之事的发生。有了地理知识,这段历史情况非常清楚。这也会让我们对齐桓公和管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地理能够让历史落到实处,这点特别重要。如果是这样,历史不再仅仅是抽象的知识。历史能够鲜活起来。因为青山依旧在。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就是那些曾经的历史发生的地方。因此,这片土地就会使我们和历史有了某种连接。对于孩子来讲,抽象的知识最为让他们生厌,如果能替她们找到与历史的这种连接,一定会激发起他们学习历史、探索历史的兴趣。所以我们总结一下第二点。有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对历史的了解,就不仅仅是知其所然,而且,还可以知其所以然。

第三,地理的因素,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了解地理实际上是在传承文化。这个题目有点大,完全可以写好多论文。我在这里仅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古人以南为尊,坐北朝南是为尊位。所以,周易中有“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冶”的说法。天子和诸侯朝见群臣时都是南面而坐。古代君王登基之后面向南面而坐,位置都是坐北朝南的。所以通常称为南面称王或者南面称帝。

与南面位尊相反,北面在古代属于卑位。古代君见臣、尊见卑、长见幼均是南面而坐。臣僚或卑幼都是站在南面的,也就是面朝北。所以北面指向人称臣,称为“北面称臣”。史记《项羽本记》里面有一段,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这里的“北面受命怀王”就是指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曾经向楚怀王称臣。后来,人们把打了败仗,臣服于他人,就叫做“败北”。

正因为南方代表着尊荣,所以过去老百姓盖房子谁也不敢去正南方向,都是需要偏东或者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而获罪。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呢?这就和中国的地理位置有关系。中国大陆地处北半球,南面阳光充足,冬季则会盛行西北风,北面阴冷。阳光明亮所以有“向明而治”的说法。因此,中国人历来崇尚“明”、“阳”,盛行以南为尊,以北边阴面为卑。这个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建筑都是以坐北朝南为最好。大门朝南而开,背对着北方,可以防止北风的侵袭。

我们现在在选择房间的时候,喜欢南北通透的板楼,而不喜欢塔楼,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古人以山南水北谓之阳来形容地理位置。导致不同地形光照不一样的现象。这些现象在中国的地名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如果地名中有“阳”字的一定是在某山以南或者某水以北,绝不会错。比如湖北的汉阳这是在汉水之北,湖南的衡阳地处衡山之南。而淮阴呢,一定是在淮水的南边,华阴则是在华山之北。秦朝的都城叫咸阳,咸阳的位置在渭水的北边、九嵕山的南边。所以古人认为它山水俱阳,就是说无论从哪个方向来看,它都属于阳,所以叫咸阳。

这些知识其实都非常有趣。它渗透进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了解它们无疑可以更好的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

好了,既然地理这么重要,那我们再来说说应该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地理书。这个问题我只能很遗憾的告诉大家,大家没有太多的选择。相对别的门类的童书来说,可以给孩子看的地理书少之又少。我知道的,其实也就是有限的几种。比如《希利尔讲世界地理》这本书很有趣,写得很好。作者周游过全世界,他用孩子喜欢的语言来介绍了世界上的很多国家。还有就是蒲公英前几年从波兰引进的《地图》一书。

在别的门类,像绘本,国内的出版品已经极度丰富了。几年下来,国外几十年上百年积累的绘本通通被国内引进出版。

我从编辑出版《中国历代战争史》开始,着重留意、发掘适合给孩子看的地理书。我跑遍了台湾、欧美的许多出版机构,扒出过自民国以来的所有地理出版品,说得上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几年下来,却收获甚少。后来我又把目标放大到给成人看的地理类普及书,可是结果也一样,很少有特别好的书。出版了《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之后,我们经常会接到读者的询问,说,有没有给孩子看的中国地理书啊?这一现象在儿童书极度繁荣的当下,极为少见。

在收集和寻找地理书的过程中,日本的一次经历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在逛东京神保町书店街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家专门经营旅游类图书的书店。整整两层楼,密密麻麻全是与地理旅游有关的书和杂志。这里面我发现了一套名为《日本一百名山》的书,全套100本。每一册介绍日本的一座山,内容非常丰富,设计典雅。在我们的印象中,日本的山似乎就只有富士山,但是他们竟然能出出一百本呢!如果以这种标准,也不为奇怪。

可是实际情况呢。在国内,我们能找到一套介绍中国一百多座山的书吗?找不出来十座。也许能找到,但一定不是很畅销,影响力特别大的书。即便是大名鼎鼎的的五岳,我们也找不出很好的、适合给孩子看的书。不要说五岳,就拿长城说吧!前一段我需要了解长城的一些资料,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搜集、去寻找,都没有找到能把长城的历史以及如何建造长城说清楚的书。为此我还特意跑到了八达岭长城脚下的长城博物馆,里面内容特别丰富,但是就是没有讲长城是怎么修建的内容。

这说明我们在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方面,与一些发达的国家是很有距离的。不了解就不会珍惜,就会有无根的漂泊感。

再说回地理书上面。慢慢的寻找,到了2014年下半年,台湾小鲁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版权向大陆开放。我们很幸运的拿到了这套书的简体字版权。这种书应该说是国内能见到的最好的有关中国地理的普及读物。这些话不是我说的,而是我们请的好几位地理学专家在审读时的一致看法。不过,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并不是这套书。这套书下周会由它的策划者,也就是小鲁的创办人之一沙永玲小姐和我的同事陈梅禄老师专门和大家分享。

分享《我的第一本地理启蒙书》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我写的这本《我的第一本地理启蒙书》。这本书之所以会出版,和《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也大有关系。地理书之所以特别少,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地理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其中又有很多非常专业的知识,不大容易用简单有趣的语言写出来。《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在这方面花了很多功夫,也做得很好。不过,即便如此,它的易读性还是不如中国历史。我们在编辑成书的时候,为了方便孩子们阅读,降低他的阅读难度,想为其增加一个导读。

也就是类似于大家通常在绘本中可以见到的妈妈手册。在内容则准备着重介绍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培养孩子们对地理的兴趣。在导读作者的人选上,我们最初的想法是请专家来写。我们经过很多努力都没有能找到愿意接这个活的人。

为此,我还找到了为这套书写序的北大唐晓峰教授,他是国内历史地理界的一流专家。我想让他帮我推荐作者能写这个导读。他的一席话真让我的心凉了半截,他说,现在这种体制啊!高校的老师是不愿意做这种事的。因为写这些文章或者书是不算学术成果的,而他们的职称和收入又是和学术成果直接挂钩的。因此,他们完全没有动力来给孩子写东西。这种职称评定机制不变,高校就很难有人进入这一领域。

专家请不到,编辑们又忙于繁重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地理,也陆陆续续读了不少与地理有关的书。最后这个工作就落到了我的头上。对于我这个地理门外汉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中间经历了很多纠结和犹疑。我的太太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在文中对这本书的创作过程有过很有趣的记录。青青莲子的公众号上昨天也转发了这篇文章,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一看,我就不在这多说了。总之,最终的结果是,导读是好不容易写出来了,但是写得太多,不得不单独做成了一本书。

如何和孩子一起阅读这本地理启蒙书

下面我就重点讲一下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和如何带孩子一起来阅读这本书。我在这本书里面其实主要是想让孩子通过阅读这本书,养成善于观察、乐于观察的习惯,培养孩子从小习得一种真正的地理精神。

很多路痴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我生来就不分东南西北。把方向感差归结于一种天生的禀赋。但是,不要误会啊!我说的路痴在这里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事实描述。我觉得这种为什么不认路?其实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们小时候缺少这种训练。可以说,我们以前的教育压根就没有想到过,孩子还要接受这种训练。

记得我小时候上学的时候,小学没有地理课,从初中开始有地理课。但是课本上都是一些枯燥无比、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那时候我们对地理和历史的印象就是:它就是一大堆不需要用脑,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能拿高分的东西。对于这种学习方式,这种课本的编写方式,希利尔在他的讲世界地理的编书中有过很生动的描述。在这里,我给大家读一小段来听听。

他说:对于我来说。当我还是个儿童时,地理是一个与气候、贸易、工业、制造业,各种各样的特产联系在一起的令人讨厌的名字。世界上的每个地方的主要特产,不是玉米、小麦、大麦、黑麦,就是黑麦、小麦、大麦、玉米,或者就是大麦、玉米,黑麦和小麦。在我的地理概念中,希腊是一个特例。我以为那里不产小麦、玉米、大麦和黑麦。地理成了胃的地理。意思是只谈和吃有关的东西,却把它的头和心给弄丢了。

大家想一想这个,大家回忆一下,自己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地理是不是就是这种感觉的?我觉得以前的地理书、地理教科书确实就把最主要的东西给忘记了。我们明明每天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一睁眼就要和这片土地打交道。可是我们的地理书却老是给我们讲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对于孩子们来说,不讨厌这样的书才怪呢!

因此,在我的这本书里,我没有讲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从一个简单有趣的游戏开始,让家长陪着孩子一起来认识左和右。不要以为这很简单。其实,那些方向感差的人,只会用左右来指方向的人。他恰恰就不明白左和右其实很神奇。如果不指定参照物,左、右经常会变。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就能让孩子们理解用左右来指方向时,要想不产生误会就应该确定一个参照物。

关于东西南北方位

接下来讲东西南北。讲东西南北时,我从东和西这两个字的起源谈起,有趣且很容易懂。讲完方位之后讲距离。讲古代人没有发明纸之前是如何用身体来测量距离的。一方面是让孩子们了解历史,一方面也是在培养孩子对空间的感知。不用借助于工具就能大致判定身边物体的距离。有了方向和距离的概念之后,接下来教孩子认平面图。

有了这些基本的知识之后,再让孩子学会如何使用地图。地图是学习和了解地理,增强自己地理能力的重要工具。可是实际上很多人都不大会正确的使用地图。在这小节里,我以北京动物园为实例来说明地图的使用方法。本书的插图创作者段洪老师还特意跑了动物园一趟。那张插图是在动物园里画成的。

这些内容都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前后勾连。在每节后面都留有一些简单的题目。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探索完成。

比如和孩子一起熟悉自己家和学校周围各个方位都有些什么建筑物。画出家里的平面图,画出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线。在逛商场时,根据商场提供的平面图,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店面的位置。这些活动的难度都不是很大,而且是循序渐进式的。在这里面可能要数画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相对来讲难度会大一点。

孩子一开始可能会拘泥于细节。众多的路口可能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这时候父母就要帮助孩子来学会分清主次。可以先画出从家到学校的主要路口,主要的轮廓。主要线路出来之后再不断的丰富,再标示出路边的标志性的建筑物来。这一点上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手机上的地图。像百度地图或者高德地图,通过缩放来认识如何判定主次的学问。

这种训练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探索能力,让他们保持对外界事物的持续敏感度。我有个好朋友。他刚刚学会开车时经常能把10分钟的车程要走上30分钟才能走完。因为他老是转圈,怎么不会走错路口?事后你再带他去走一趟,把路标一一指给他看时,他才会恍然大悟,原来陆标都标的清清楚楚。我当时怎么就没看见呢?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观察力的问题,因为他的注意力完全没有用在看路标上面,对于那些醒目的标识,他是看而不见。

我这本书中的第一部分的内容,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一旦养成,孩子会受益终生。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一定会发现,这种观察能力慢慢具备之后,它甚至会对孩子的作文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作文对孩子和家长来说其实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书中的第二部分,会带领孩子走出教空和学校和家庭,将视野扩大到周围的山川河流和城市。我们国家的历史特别悠久,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从未断绝过的文明。每一寸山河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故事,有着祖先们无尽的奋斗足迹。我强烈建议父母们带着孩子。从自己周围的路,周围的山、河流、居住的城市开始去寻找它们的由来,寻找它们身上蕴含的故事。用历史和故事让周围的环境鲜活起来。赋予那些冰冷的、抽象的名称以或悲壮、或优美、或深沉、或激扬的生命。

人的漂泊感、异乡感、不安全感,究其本质,就是来源于陌生感。为什么家能让人感觉到舒适和温暖,能给流浪的心灵以抚慰。就在于我们对家中的每个角落,每一个物件都了如指掌。熟悉就会带来安全的体验,而陌生总会伴随着焦虑。

日本的那一套《一百名山》的书时常会浮现在我的眼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的每一寸山河都了然于心,对自己国家各个时期的兴衰成败,光荣和屈辱都铭记入脑海。他如何会不热爱自己的国家呢?如何会不眷恋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又如何不醉心于塑造自己的文化呢?这个时候他一定既不会夜郎自大,也不会妄自诽薄。

因此,当你带着孩子去寻找、发现身边山河的故事时。实际上,就是在传承中国文化。是在你的孩子心中播下热爱这片土地的种子,也是在给孩子一个丰富、安全、有归属感的未来。

现在一到假期,大家都会带孩子去旅行。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据说出游人数达到了将近六个亿。这真是个很恐怖的数据,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好多地方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大人看前面大人的脑袋,小孩看前面大人的屁股。大多数的旅游都成了照片式旅游。每到一个景点,好不容易挤到一个标志性的地方,拉着孩子摆个Post,照张相片了事。再在微信上晒个照片,表明我到过了这个地方。

美国有一位有名的哲学家叫弗洛姆。他对这个现象提出过比较有意思的看法。他把从傻瓜相机发明之后的这种照片式旅游称为异化消费的一种表现形式。

他认为这种异化消费是不健全社会的表象之一。什么叫异化消费?就是说消费本来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为人的需要服务的。人的需要是目的,消费只是满足需要的工具。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异化消费让这个情况完全反了过来。消费的这个工具变成了目的,成了左右人、控制人的力量,人反而失去了这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们出游,原本是想在名山大川的雄伟秀美中放松心灵,或者是在楼台亭阁、文人墨客的足迹中发思古、知悠情。是为了欣赏,为了与自然交流才出游。然而,照片式的旅游,人们并没有用心去感受自然,并没有去找寻这个自然环境中的人文价值。而是将其平面化和表面化了。

那么,如何才能让旅游成为非异化的消费呢?我觉得,在出行之前,家长应该和孩子先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当地的地理、历史背景。尽量深入的了解目的地的人文底蕴,而不是随便在网络上找几篇攻略完事。举例来说。如果要带孩子来北京,就可以先了解一下北京的地理位置。为什么北京会成为好几个朝代的古都、首都?北京作为首都它的优势何在?北京旁边有燕山和太行山,两座山对北京的意义在哪儿?可以给孩子讲一下山脉在古代的作用。

山脉的阻隔以及山脉中通道的意义。燕山山脉有几个主要的通道,在这些通道中都修建有观城,观城之间又有城墙连接,也就成了长城。八达岭就是长城的主要观城之一。在八达岭长城往南边看,从北京往八达岭那个方向去看,我们可以特别清楚的看到一个情况,在崇山峻岭之间有很明显的一条通道。这样哪怕是这一小点,都会让孩子对山脉的理解更加深刻。如果有了这些背景知识,游完长城之后,孩子的感觉一定会不一样。

孩子天生就对世界很好奇,孩子越小,对世界的惊奇感也越强。这种好奇非常宝贵,它是创新之源。在某种程度上,它会决定孩子未来的成长。好奇心需要好好的去呵护,那怎么去呵护呢?就是带着他们,和他们一起探索身边的世界。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难度太大了,我们没有这么多知识。当然,对于连清晰可见的指示牌都视而不见的人来说,好奇心的唤醒确实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努力,从身边出发,和孩子一步一脚印的去发现、寻找,只要坚持去做,一定就会有所改变。

还有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就是不要有这种心态,以为如果要给孩子看地理书,要让孩子学地理就给孩子买几本书就可以万事大吉了。你看现在其实我们可以选择的地理书很少。其实我觉得。大人一定要参与孩子的阅读,大人参与孩子的阅读越深,孩子收获也就越大。与孩子一起探讨会大大提高孩子对某一话题的兴趣。一定要把与孩子共读当作提升自己的绝好机会。既能丰富自己又能陪孩子一起成长。想想看,没有比这更划算的投资了。

书的第三部分,我讲了地球的一些基本知识。这部分知识,看似很遥远,但与我们以前课本中的遥远不同。这部分知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切入点。好多章节的展开都是从一些有趣的问题开始。比如说地球既然是圆的,那为什么地球,我们对面的人为什么不会掉下去呢?地球自转的速度那么快,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它在动?既然地球会自转,让飞机停在天上不动,等地球撞到我们想要去的地方再摔下来,不就很省事吗?

这些问题在大人们来看可能很幼稚。但是它确实是孩子们真真实实、特别关心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很多大人也并不一定能够回答的出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除了我要告诉孩子们一些知识之外,其实我最想达到的目的是呵护孩子们的那份好奇心。让他们知道,既使最没有道理,或者最无厘头的问题,都会有答案,而且有些可能会特别有趣。而是不要让他们在你冰冷的“不知道”这种很冷漠的回答中慢慢枯萎。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孩子而言,播种下一个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形成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塑造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培养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力和好奇心是我这本书最想达到的目标。这需要父母们的配合和支持,让孩子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能从一个个小的行为中收获一种良好的习惯。

最后再和大家说一点写作这本书的感想。一个地理的完全门外汉来写这本地理书,确实有当时很无可奈何,或者有被赶鸭子上架的成分在。书出版后心中也很惶恐,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孩子能不能得到?因此也很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反馈意见,以期日后能够更加完善。还有就是,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专家能手一起来关注孩子的地理类书籍的创作。本书全当一个抛砖引玉。

好的,就我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