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销袁来:跑马圈地时代来临,经销商做的不再是增量,而是抢其他经销商存量!
由新经销主办的2020(第三届)中国快消品大会于8.24-8.26在上海富悦大酒店盛大举办!本次盛会吸引了3000名行业的经销商、厂家和互联网企业等众多从业者从全国各地赴会,现场座无虚席,盛况空前。以下内容是新经销主编袁来先生在平行论坛“快消品数字化经销大课”的发言演讲内容,经整理发布,以飨读者。新经销在2016年成立,从成立之初,我们就一直在观察快消品商贸领域的变化,观察了3年时间。所以我们对商贸领域的变化,趋势以及生意,有着一些自己的理解。今天我就代表新经销,谈谈我们对快消品商贸领域的理解,希望能给与会的经销商朋友们带来一些思考。先给各位经销商朋友泼一盆冷水,经销商作为整个快消产业内的中间环节,提供的是商品搬运、商品进店,商品推荐,这三类职能。虽然经销商的价值,不可取代,但生意的大小、多少,往往不受自己控制。我经常听到经销商朋友说,中间环节,两头受气。因为很多时候,决定命运的是上游的行业,下游的零售,以及中游的相关供应链企业。这次“数字化经销大课”,我请了宏业恒大、蓉城易购、随处见供应链、金通食品、至诚食品、八戒商贸,从年销5000万到年销5个亿,生意做得都不错,体量也不小。但各位要知道,在中国的快消品商贸领域,约80万的经销商,2000万以下的经销商,至少得占到80%以上。这是现实的环境,绝大多数经销商其实生意做得并不是特别大,而核心并不是他们不想做大,也不是没能力做大,而是上下游产业决定了他做不大。首先我们来看看行业,快消品领域大致可以分为十几个类目,限于画面,我只列了主流的7大类。七大类目里面,又分了上百个子类目。每个子类目里对应的每个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行业容量、行业竞争情况,选择了符合自己的经销模式。有深度分销直控、有是深度分销联营、有浅度分销、有零售直营、有贸易批发等等。比如你是做饮料的,即使你能力很强,也很有钱,但很多时候很难过亿。不是你自己的问题,而是你所处的行业决定了,上游的企业不允许你做过亿的生意;比如你是做日化的,周转相对低一些,做不了深度分销,上游的企业会主动给你多个区域,跨区域经营,你的生意想做小,也不太可能。当然,赚不赚钱是另外一回事。因此,对大部分经销商而言,你能做多大区域,多少体量的生意,很多时候是你因为你选择了什么样的赛道。选择饮料,注定做不大;选择日化,注定你的生意小不了。如果各位经销商朋友仔细观察会发现,消费者的购物渠道正越来越近,过去最早的渠道是供销社、农贸市场、百货商场、大型商超卖场,到后来街边出现了小型便利店、小区周边出现了100-200㎡的社区生鲜超市。到了现在今年的疫情,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社区团购、到家电商等买到任何日常所需商品。这就是各位身边能明显感知到的变化,我再举两组数据:第一例子,以湖南步步高连锁卖场为例,今年的到家业务生意占比达到了20%以上;沃尔玛也曾对外表示,O2O渠道整体同比去年春节整体销售额增长了4.4倍,其中沃尔玛到家小程序的订单量增长了15.2倍。说这些,就是想告诉各位,我们身边的零售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果没有疫情,可能我们很多经销商朋友连社区团购是什么都不知道。以前我们卖3个渠道,KA卖场、社区超市、传统小店就可以,但现在我们要卖10个渠道,零售渠道变多了。从区域市场来看,现在有10个渠道可以卖货,但具体到每一个市场,又是不一样的。上海的零售业态和安徽的零售业态,截然不同。比如以“前置仓O2O”代表的每日优鲜,主要是华东、华南;叮咚买菜,主要是在江浙沪;朴朴超市,主要是在华南福建。社区团购,成熟区域湖南,比如有兴盛优选选。当然,除此以外,以连锁卖场延伸的到家电商业务,各地层次不齐。一线城市,新零售业态发展成熟;二三线城市,新零售正在快速扩张,四五线城市可能新零售才刚刚开始萌芽。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真实市场环境,中国2000多个县域城市,每个市场的环境都千差万别,这里还没说各地消费习惯,市场竞争的因素。卖货的渠道越来越近,越来越多。每个渠道背后对应满足的消费性需求、消费场景是不一样的,需求不一样,商品也就不一样,不同规格、不同包装、不同口味,渠道的细分必然对应产品的细分。面对多元市场、多元渠道、多元消费。过去传统单一的业务模式,已经不能够支撑品牌商和经销商的业务发展。品牌商要想更高效地匹配多元立体的广泛市场,将本地市场交还给本地经销商,这是最佳的选择。综合而言,零售业态的碎片化,要求经销商的角色职能发生变化,从过去的资金商到配送商、覆盖商到运营商。过去我们经销商的能力是做好物理货架的抢夺就行,但未来不仅仅是物理货架,线上O2O新零售对消费者注意力的抢夺,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这是下游的零售业态的变化,我们再看看中游的供应链。
供应链的本质是成本和效率。为什么我们快消企业用的都是小的经销商,是因为小商的成本低,三轮车送货,不用交税,仓库能遮风避雨就行。这就是靠“减配”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率。但未来,我想一定是通过正规化的商贸公司,专业仓储,规模化的商品分销。靠“规模”带来的低成本效率。虽然行业的现状不想让经销商做大,但是零售业态的碎片化,基础设施的成熟,社会分工的集约,三者共同作用下,大商一定是终极的形态。经销商将进入跑马圈地的时代,但经销商想做大,得讲究方式方法。坦率地说,现在我们能做得好的经销商,本质上不是再做市场的增量,而是抢的其他经销商的存量。这几年生意难做,说是线上电商扰乱价格,线上电商分走了销量。但对于多数快消品类而言,线上抢走的生意微乎其微,本质上,不是线上抢你的生意,而是周边经销商抢了你的生意。所以新经销对未来的预判,本地商贸流通领域的竞争,不再是厂商之间的博弈,不再是品牌之间的竞争,而是经销商与经销商之间的竞争。回归到个体经销商,未来的经销商的形态上,新经销划分了三类主流形态:品牌经销商,品类经销商,渠道经销商。其他的通过转型或者跨界,比如第三方的城配公司,OEM贴牌,不再是属于经销商行列。关于具体每个经销商的定义,新经销也给出具体的定义,各位可以对号入座。总体来说,品牌经销商多在饮料、酒水、乳品领域;而品类经销商多在休食、调味、日化、百货领域;而渠道经销商,多是通过休食、调味、日化等多品类组合的形式。所以每一位在地方的经销商都需要思考,我到底做什么样的经销商?你经销什么品类,所在品类的容量和竞争如何?你覆盖多少网点,所属地方网点能否占到50%以上?你自身企业经营如何,现有的规模体量,人员配置情况。回到经销商个体经营本身,无论是你选择什么样的经销方向或者经销模式,生意增长的核心是“五力”。渠道力、商品力 、营运力、执行力、组织力。下面我们谈谈经销商生意的增长。新经销没有做过经销商的生意,因为媒体的关系,我们接触了上百位优秀的经销商,还推出了《新经销100人》专栏。这些优秀的经销商,都在这两年呈现了不同的增长。比如,这些经销商“数字化经销大课”的6位经销商嘉宾,销售额4、5倍的增长都有。我们去探究背后的原因,结合与其他经销商探讨交流,我们确信,这些逆势增长的经销商,无一不是在运用数字化工具来提升自身的生意效率。基于这样的洞察和走访,新经销判断未来的商贸流通领域,“数字化”将是经销商持续生意增长的核心且唯一的抓手。当然,如果仅仅谈的是“数字化”,其实本身是没有价值,“数字化”赋能“五力”才有真正的价值,数字化事实上是加速器。
这是新经销首次提出经销商的的生意增长模型。为什么提出这个模型,过去我接触了很多经销商,很喜欢问,生意一年比一年难做,你说我该怎么办,你不是见了这么多优秀的经销商吗,你跟我说,我这门生意该怎么办?我很无奈,这样的问题很难回答,你真正想要的是这门生意能不能做,有没有哪个生意好做呢,还是我现在的生意该怎么做得更好?我觉得很多经销商都想要第一个答案。我用这个模型,是想告诉各位经销商朋友,任何一门生意的好坏,不是单一一两个因素造成的,不是说你覆盖了2000家网点,代理的是宝洁,红牛,就一定能把生意做好,也不是我代理一个二三线杂牌,就不可能把生意做好。生意的好坏,来自多个因素。任何一方面做不好,生意就别想好。所以当你看到别人生意好的时候,千万别看一个方面。而是从这个五个维度一个一个看看。第一,渠道力。你的门店覆盖了多少,覆盖是什么样的类型,门店活跃情况怎么样?第二,商品力。你经销的商品结构,不同商品分销分销到不同的门店,如何做好新品推广?第三,营运力。商品的陈列投放,促销活动,促销人员,哪些门店该投,哪些门店不该投?第四,执行力。投不投是选择运营的问题,但决定能不能执行的好,要看执行力。第五,组织力。不同类型的经销商,选择的组织模式不一样,合伙制,分红制,组长制等。所以经销商生意的好坏,由这五个方面决定。而不是单一的问题,同时,我也想说,要想把这“五力”做好,核心的抓手是数字化。只有通过数字化的工具赋能到这五力,才能把生意做好。
点开查看大图
如何数字化,首先不要再将数字化简单停留在财务层面,而是将数字化真正落地业务层面,简单来说,首先你要知道你覆盖了多少家网点,分别是什么网点类型,月度门店活跃了多少;知道你每个商品销量多少?毛利多少?卖到哪些网点?新品卖了多少?知道每个业务员服务了多少家网点,每个业务员销量贡献多少,毛利贡献多少?总结一句话来说,网点&商品&人员的数字化是基本要求。数字化具体如何赋能五力?我认为只有数据+标准=判断。事实上,数据本身不能形成判断,数据+标准才能形成判断。先设立“标准”,再通过分析对比,找到“好/坏”!何为标准?可能有些会说,别人做1个亿的生意,只用了20个人,而我1个亿的生意,用了50个人,人用多了。不对!我认为在商贸领域的经销商,每位实际的生意不同,参考所谓的“行业标准”,往往有失偏驳。当然有些标准可以参考,比如饮品经销领域每400人一个网点,但这只是参考值,对经销商日常具体的业务管理价值不大。我这里指的“标准”是与过去自身生意的对比,以时间维度进行“同比/环比”,这才有真正的价值。数字本身没有价值,需要落实到实际的业务场景中,通过对比同比才能有判断。很多时候不是经销商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缺乏界定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