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那些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下)

昨天,给大家推荐了几部国外导演的电影作品,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今天,给大家推荐几部中国导演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城南旧事》

《我的父亲母亲》

《活着》

《金陵十三钗》

《小Q》

0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剧情/奇幻/冒险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据扬·马特尔于2001年发表的同名小说而改编的一部3D电影,由李安执导。该片于2012年11月22日在中国内陆上映。

它是一个扣人心弦的历险故事,描述一名16岁印度男孩与成年孟加拉虎在太平洋漂流227天后获得重生的神奇经历。

故事开始于蒙特娄,也结束于蒙特娄。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派·帕帖尔的传奇故事。派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因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少年派对信仰与人的本性自有一套看法。

在派17岁那一年,他的父母决定举家移民加拿大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他也必须离开他的初恋情人。在前往加拿大的船上,他们遇见一位残忍成性的法国厨师。

当天深夜在茫茫大海中,原本令派感到刺激无比的暴风雨一瞬间就成了吞噬货船的大灾难。派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搭着救生船在太平洋上漂流,而且有一名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同伴——理查德·帕克,一只孟加拉老虎。

神奇的冒险旅程就这样意外开始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让人认识到3D只是一种技术手段,片中很简单的角色关系在李安高超的叙事技巧下展现出了很强的威力,他对整部影片的节奏把控悠然自如,不急躁亦不拖沓,不喧杂也不沉闷。

在影片中,李安在电影的情感层面上加入了信仰的成分。这部电影以高层次的观点解读信仰的真缔,让人感动。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刺激,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冲击。

02

《城南旧事》

剧情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20世纪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城南旧事》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眼光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带领观众重温了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该片为中国的散文电影提供了一个范本,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风格也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一批导演的创作倾向。

影片在结构上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20世纪20年代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

03

《我的父亲母亲》

剧情/爱情

《我的父亲母亲》是由张艺谋执导,章子怡、郑昊、孙红雷主演的一部爱情片。

该片根据鲍十的小说《纪念》改编,讲述了母亲招娣与父亲骆长余相知、相爱、分离,最终相守一生的故事。

 一个男子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回到家乡,年迈的母亲说起和父亲的往事。

 30多年前,城市青年骆长余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自愿来到了三合屯当小学教师,方圆十几里出了名的美人招娣暗自喜欢上了他,从此少女的心便不再安宁。由于学校还未盖好,村里人给建学校的人送“公饭”,招娣换着样儿做好饭菜,特意用一个青瓷碗盛好送去,满心希望教师能吃上她做的饭菜。后来骆长余终于知道了青瓷碗,明白了姑娘的心事,二人由此迸出了爱情的火花。

学校建好了,听到教室里的念书声,招娣觉得那是有生以来最好听的声音。到后来,村里已经没有人再听了,只有招娣还听,一听就是四十多年……

该片拍摄的风景优美、色彩鲜艳。现实用黑白表现,回忆用彩色表现,现在时的冰冷现实与过去时的美好回忆形成强烈反差。故事放在一个与世界几乎隔离的空间,自然环境的优美,为该片的爱情增添了色彩。不管张艺谋怎样地提纯净化“我父亲”和“我母亲”之间的爱情,也不管他如何对过去的岁月进行色彩斑斓、诗情画意的描绘,他在该片里还是表现出了浓厚的怀旧情绪。

04

《活着》

剧情/家庭/历史

《活着》是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这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富少福贵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屡劝无果后带着女儿凤霞离开了他,当夜,福贵输光所有家产气死父亲,被迫靠变卖母亲首饰租间破屋过活。一年后,家珍手拉凤霞怀抱刚出世的儿子有庆回到家中,福贵痛改前非,开始靠演皮影戏过起安份守己的日子。

但好景不常,内战时期,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劳工,一番辗转终回到家乡与一家人团圆后,凤霞因病变成哑巴,而在后来的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他虽获某些小福,逆境却也一直与他如影相随。

《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也是跨越年代较长的一部影片,被部分观众和影评人推崇为张艺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愤控诉,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乐,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

05

《金陵十三钗》

剧情/历史/战争

《金陵十三钗》是作家严歌苓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7年。

描写的是发生南京大屠杀时的故事。小说名中“金陵”指南京,“十三钗”指的是故事中13位侠肝义胆的妓女。2011年,该作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张艺谋执导。

1937年,日军入侵南京,战火中,六朝古都化为废墟,众多中国军民被困城中。

一支十数人的国军德械教导队余部在长官李教官指挥下,从日军手中救出了一批教会学校女学生,而李教官等人,至此丧失了出城的机会。幸免于难的书娟等学生返回文彻斯特教堂,随她们一 起来到的,还有受雇远道至此收敛神父遗体的美国人约翰·米勒。

此时的南京城中,逃难的人们蜂拥进安全区和教堂寻找庇护,十四名风尘女子强行进入教堂避难,其中精通英语的玉墨希望借助约翰的身份为一行人提供更多保护。教堂的墙壁,并不能阻挡日军的铁蹄,教堂内的人们,将面临孰生孰死的选择……

《金陵十三钗》写的是中国民众承受的凌辱和苦难,以及这些苦难对普通人甚至等而下之之人精神的淬炼和提升,激发他们舍己为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体现出“患难见真情”的人间关爱,亦即“敌忾情绪演化出来的”“可歌可泣的事实”。

06

《小Q》

剧情

其实这部片子的分数并不高,在它之前已经有日版,但是为什么还把它放在这里呢?因为不管是原著,还是日剧或者电影,导盲犬小Q都用自己的付出和坚持,一直打动着观众,而且港版对一些情节的沿用和改动比原事件中更催人泪下。

《小Q》是根据《再见了,可鲁》改编的影片,作者是日本作家石黑谦吾。该书主要记录了一条聪明的、一生都在工作的狗“可鲁”从1986年6月25日到1998年7月20日的故事。

聪明可爱的小Q在训练师悉心照料和训练过程中成长为一只合格的导盲犬,并遇到了主人李宝庭,一位中年失明、孤僻又坏脾气的天才糕点师。

在他们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小Q逐渐融化并走入了李宝庭的心里,温情的陪伴令处于低谷期的李宝庭有了新的生活,一人一犬,深深的羁绊,他们谁也无法再失去彼此。

《小Q》对主角盲人李先生的个人背景、致盲的过程有了更完整的展现,性格倔强的中年男人在自己事业如日中天之时突遭变故,那种内心的崩坏感是可以激发观众的理解和同情的。

可以看出,编剧的野心不止是对原版的拷贝,而是想让这部电影承载更多的社会意义,唤起大众对当下争议极大的导盲犬问题的关注。该片题材大于故事,意义大于情节,旨在引起全社会对导盲犬的关注。

其实,不管是中国导演还是外国导演,根据小说改编的高分电影还有很多,小编挑出的这些是能够和家人们一起观看的,如果你们家的电影观看日还选择过其他经典的作品,欢迎在留言区留言告诉大家哦~~~

关注我们

一个长久陪伴你的公众号

微信号|jbjihua

祝大家国庆愉快~~~

声明:本文配图选自相关新闻资料图片及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