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赞美仁义国?老子为什么不认可?
经文:其次,亲而誉之。
第二等的君王,人们对他赞口不绝。这显然是指三皇五帝,《礼记》中的六君子(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此处把成王作为六君子之一有点奇怪,孔子经常把周公召公并提)。等到对君王感恩戴德的时代出现了,大道已经衰落了,就是下面说的“大道废,有仁义”的小康社会来临了。
愚者凡夫不知道“大道废”的事实,反而感恩戴德,“亲之誉之”(王弼本:亲而誉之)。《大戴礼记》的“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划分与此章的精神一致。
其次,畏之。再次一等的君王,令人望而生畏。周幽王、厉王是无道之君,离老子出生只有200年,记忆犹新。这里就是指幽厉二位暴君。“道路以目”是对厉王时代的恐惧,百姓在路上遇到,只能用眼神表达,不敢说一句话。这段往事一直被人记得。
老子《道德经》关于“畏”说的很多,都是厉王这段往事的伤疤。“人之所畏(者),不可不畏人”(二十章),让别人害怕你,你必然害怕别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七十二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
畏字在《道德经》中有特定的含义。
其次,侮之。桀纣无道,以威畏人,反被人“侮之”,物极必反,天道所然。厉王最后也是被国人赶跑。
老子展示了对社会状态的四分法,只对第一等社会状态表达了由衷的赞美。庄子仔细描述了从黄帝、尧、舜的德的衰落过程,到禹发生质变,从公天下衰落到家天下。孔子在《礼记·礼运》作了相同的描述,黄帝、尧、舜三代是大同社会,禹开始称为小康社会。孔子确实是一代大宗师,老子对孔子是印可的。(见《庄子》)
关于古代社会的衰落,《庄子·天运》有一段老子与子贡的对话非常形象。
“孔子见老聃,三日不谈。”孔子拜见老聃,回来三天一句话都不说。弟子问孔子,老师您给老聃什么教诲啊?孔子回答说:“吾乃今于是见乎龙!”我今天看见真龙了。这条龙啊,“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聚合起来显示形体,运化之后只见万道光芒。它冲破云气,扶摇直上,呼吸阴阳二种元气。“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我看得目瞪口呆,哪里能够给予老聃以教诲呢?
子贡听了觉得不可思议,就想亲自拜见老聃这位大宗师,于是老聃演说了理想社会的衰落过程,与此章的四分法很一致。子贡认为三皇五帝虽然功绩不同,但都是最伟大的圣人,没有任何瑕疵。
老子则说:“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
老子明确说“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从此是“自为种而天下”,天下大变,把天下传给自己的种(血脉),一针见血。
桀是禹的种,是第一个暴君,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君王。黄帝、尧、舜是亲之誉之,禹的后代估计是“畏之”,最后一位桀就是“侮之”了。
太上之君,“事而无迹,行而无传”,虽然存在,但事迹没有传下来。实际上,老子告诉弟子,最理想的“君王”只有道,长两条腿的人最好的只是“亲之誉之”了。
所不同的,孔子认为天下为公的理想国是不可能恢复了,只能退而求其次,以仁义治天下,而老子认为只要修道,理想国可以恢复。
此章老子历数历史往事,谆谆之诲,古道热肠,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