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无为而民自化,无事而民自富”?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三段经文: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是“无事取天下”的最好例证。老子从四个大的方面宣说“无事取天下”的妙理。取是轻取之意,犹探囊取物,瓮中捉鳖。此意与五十九章“治大国,若烹小鲜”意义相同,都是言容易之极。

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是修心四法要,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是四正果。此章重点是宣说“无事”的法则,无事法则是从无为法则引申出来的,是更具体的宣说无为法则。六十三章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义极为关联。无事法则是无为法则的具体化所以“以无事取天下”就是“以无为取天下”。

好静是“归根曰静”,“清静以为天下正”的修清静心的延续。侯王和文化精英对民众有极大的不放心,认为邪恶、淫乱、不可教化。如果没有他们的管理教化,则民众必然本性顽劣,而且贫困不堪。民众的富裕完全依靠他们的教化和治理。

老子对此不予认可,所以提出“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根源不在于民众,根源在于侯王精英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圣人是“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代表,所以理想社会是“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

民自化是指民众自然向善,民自正是指民众自然正而不邪,民自富是民众自然财富充足,民自朴是指民众自然保持淳朴本性。

王弼注:“此四者,崇本息末也。”老子的崇本息末思想就是集中在此章的四句经文中,值得深刻领会。修行人应该作为观修的引导文。人性是善还是恶,老子用自己的修心四正果回答了这个问题。老子的答案是,从现实地看,人性是恶的;从究竟地看,人性是善的。

把人从现实地引向究竟地,则人人都是大善人,人人都是尧舜,人人都是证道的大宗师,人人都有大悲心。反过来,不从究竟地看,人人都是恶人,不可改悔的,必须“法令滋彰”才能暂时遏制人性的恶。

庄子《在宥篇》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宥就是绝对的维护万物的自然状态,治理天下就是干扰天下的自然状态。“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不扰乱天下人的本性,不改变天下人的天德,还需人来治理天下吗?在宥就是无事取天下。

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赏罚分明是“以正治国”,但赏不足以满足一个不知足的心,即使举天下赏人也不会让人满足;罚也不足以让恶人放弃作恶。

庄子总结的说:“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安其性命之情比赏罚分明要重要得多。安性命之情就是无事取天下的另一种描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