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何谓老子五妙法?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最显著的就是“圣人常善救人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是《道德经》济世救人宗旨的最直接的告白。《道德经》所有的经文隐含的意义都不会违反这一宗旨。

当我们逐章深读经文,知道老子的救世济人的博爱情怀无边无际。如果说第一章、第二十五章极为深奥,那么此章则非常直白。世人的深意识和深思维已经逐步开启,对于利根者来再说,宇宙最奥秘的道已经开显,并已经安住在道的本位上老子向往的不争斗的文明世界已经显露尖尖角,一定会茁壮成长。

如何把好争的世人救拔出来,恢复自己的本性极为重要。此章老子讲了五善,与水的七善可以对应。救人五善值得深深体会,可以对比世界其他文明智者的救人之法,能够有更深的体会。历史上很多注释家给《道德经》下了很多断语,一说是治国书,一说是兵书,一说是谋略书,都不是。《道德经》就是救世书。这一章就是最好的证明。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第一段: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第二段: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第三段: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第四段: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此章经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经文:

善行无辙迹,【对治好驰骋田猎】

善言无瑕谪,【对治好辩】

善数不用筹策,【对治好争】

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对治好色】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对治居功】

这是救世五善,也是救世五法。善字值得注意,普通义是善于,精通。此处可以理解为有特别巧妙之法,非此特别巧妙之法,则世人不可救矣。善法就是妙法,不可思议之法。救人是最难的,一般的劝告没有用处,只有用妙法,不可思议之法才能转化人心。老子的救世五善法就是就是救世五妙法。


经文:善行无辙迹。

这是第一妙法。王弼注:“顺自然之性,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无辙迹也”。行走必然有辙迹,能有行走没有辙迹的吗?王弼说,顺自然之性,就是顺其本性,不要人为干涉,万物都可以成就。这就是老子的善行无辙迹。

河上公注:“善行道者,求之于身。不出门,不下堂,故无辙迹。”道者同于道,要修道就向自己本身求,返回自己的本性就能够证道,就能够开启世人向善的法门。不需要出远门去寻找。这就继续阐发道法自然的内涵,道法自然就是老子的无上法门,是老子的密法。

《心经》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最高法门,能够帮助世人开启深思维,把世人从嗜欲的罗网中挣脱出来。这样的济世救人法门不需要周游世界就可以获得,反过来,即使你周游世界也无法获得这样的法门。

世人出门必须留下辙迹或足迹,世人只能在平地上走。你看岩羊登山岩如履平地,人哪里能够做到。岩羊就是善行,但还是会留下足迹。鸟比岩羊更善行,岩羊不能翻越的喜马拉雅山,鸟轻松飞过去,还不会留下足迹。救世之法必须比岩羊登岩,鸟飞无迹一样,超出世人的浅思维。

老子举五以明万,然五亦有对治。此法门能够对治世人(君王)好驰骋田猎。老子说:“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十二章)。经文善行无辙迹,暗示驰骋田猎是为不善行者。君王欲为善行者,则应慕道而行,大成而无辙迹,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与死而不亡者为友。


经文:善言无瑕谪。

这是第二妙法。父母总是教孩子要学会说话,不要得罪人。但即使学的再好,世人说话还是有得罪人的时候,可见善言是很难的,任何人类语言都可以挑毛病,找不到毛病的语言是没有的。但老子找到了一种语言,你挑不出任何毛病,这就是不言之言

二十二章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河上公注:“无能与不争者争”。谁能够与不争者争呢?谁能够挑出无言之言的毛病呢?所以说绝学无忧,希言自然。学不争之争,无言之言无言之言是真正的善言,无言之言没有瑕谪。归根曰静,世人都回归自己的本性,安于寂静,这不是善言无瑕谪吗?

印度马鸣大师是一位大修行人,年轻时就名气很盛。他听说一位年纪大的肋尊者境界高深莫测,无人能够战胜他的辩才,于是带了弟子前去挑战。马鸣走到深山肋尊者修行处,见尊者盘腿而坐,正在修行中,就对尊者挑战说:“无话不可胜”。意思是你不管辩才有多高,我都可以驳倒你。

肋尊者闭目不言,年轻的马鸣大师等了很久,还是不见尊者开始说话,就以为肋尊者不敢回答自己,徒有虚名罢了。于是马鸣带领弟子得意的回去了。马鸣走到半路,突然醒悟,“我输了!”弟子们感到奇怪,肋尊者不是很久不敢说话,自己的师父怎么会输呢?马鸣说:“无话不可胜。肋尊者以无话,故我不可胜他。”于是马鸣急忙赶回去,见到了尊者,向肋尊者顶礼。尊者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马鸣于是就拜肋尊者为师。

这就是老子善言无瑕谪的注解。此句对治善辩者,是使世之善辩者汗颜,改辙而希言,归与寂静。世之善辩者众,多以惊世之言,滔滔之辩,饰智以惊愚(庄子语),世人不知所从。唯有道法自然,归根曰静之法为最上。


经文:善数不用筹策。

这是第三妙法。河上公注:“善以道计事者,则守一不移,所计不多,则不用筹策而可知也。”修道者预测未来,凝神抱一,通天下就是一个大玄同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道至简,还需要筹策吗?

古代对于大事都要占卦问,筹策是占卦的一种方法。华人喜欢用筷子吃饭,筹策是最古老的筷子。现在用来吃饭,古代用来算卦,预测未来。成语一筹莫展就是占卜时代留下来的,一根筹策是无法预测未来的。

计算机最少的进位法就是二进位,一进位是不可能的。数就是用数字来占卜,古人说善易者不占,善数就是善易预测未来的不可思议的法门就是归根曰静,希言自然和道法自然,真正懂易经的大宗师手中没有一根筹策,没有一根蓍草,也没有计算机。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筹策和蓍草一筹莫展。但老子说最妙的占卜就是用一根筹策,所以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灵,神得一以灵,万物得一以生”。修行只有归根一途,人生最好归宿就是无私。

此句经文对治好争者。世人争斗不息,老子先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三章),又说“绝巧弃利”(十九章)。灌园丈人告诫子贡“有机械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人的机心不可动,机心一动,纯白之本性荡然无存。儿子机心一动,父亲就永远失去了儿子。父亲机心一动,则儿子永远失去了父亲。筹策用于算计,算计之心不可长。

经文:善闭无关楗而不可解。

这是第四妙法关楗就是闭门的横木,要关闭大门,必须里面用横木卡住。这是世人的办法。如何防止犯人越狱是世界各国监狱当局的头疼大事。美国旧金山有一个魔鬼岛,人们把监狱建在这个小岛上,离陆地有好几海里,水又深又冷,加上坚固的监狱围墙和守卫,犯人几乎无法逃出。建设者以为这是世界上最牢固的监狱,没有犯人可以逃出。但后来还是有几名水性极好的犯人越过围墙,游过水域逃走了。这是世人的善闭。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世人的道即使再高,破坏者的能力还是超过它。据说后来的北支流监狱用了七道防护,至今还没有犯人能够成功越狱。这就是世人的善闭。但能够防住人越狱,能够防止苍蝇吗?能够防住飞鸟吗?当然不能。世人的善闭必然是有漏洞的。

河上公注:“善以道闭情欲、守精神者,不如门户有关楗可得开”。世人的情欲是最难关闭的,任何门户关楗都无法关闭,只有修道可以关闭世人的情欲。这就是善闭。世法都是有关楗的,既有关楗,必然可开只有凝神抱一的深思维的妙法才是无关楗的,故不可开。世人情欲最难关闭,从外面关闭就从里面打开。只有以道之妙法才能关闭人的情欲。

此句经文可以对治情欲,情欲发动于内,虽有关楗于内,世人目无所视,耳无所闻,但情欲从内开启关楗,世人不得不屈服。不是世人不讨厌情欲,而是世人拒情欲于外,情欲从内发动。凝神抱一,气定神闲,归根则自然无欲。


经文: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这是第五妙法约是绳子上打的结。世人要捆绑物件只有用绳子,以为绳子是最可靠的。母子连心,其中有绳子吗?世界上还有比母子连心更牢固而不可解的妙法吗?谁发明了这一个妙法,使人类代代相传?这就是善结而无绳约而不可解的谜底之一。

绳子捆着的是有形的是身体,而不能困住无形的心。要使人心互相联系在一起,不争是第一根“绳子”。但世人被另一根绳子牢牢的捆绑住了,就是情欲的绳子。这根绳子是无绳约而不可解,世人被更无形的绳子捆绑很久了,甚至不知道自己身上有这根绳子。

交通规则要求司机系安全带,刚开始系上就特别感到被捆绑的感觉,但时间久了,就不知道这根绳子的存在了。情欲就是如此。这是世人不可解的一根绳子,世人一旦惊醒,就会讨厌这根绳子。

心灵最渴望的是自由,而不是绳子。但嗜欲这根绳子无法解开,只有回归本性才能解开这根嗜欲的绳子。这样我们面前有二根绳子,一根是嗜欲的绳子,世人想挣脱都挣脱不开。另一根是人与本性的绳子,这根绳子想建立起来都做不到。前一根绳子是捆绑人的绳子,后面这根绳子是人需要的救命之绳。

老子前章以树与根为例说法,树与根之间是必然的联系,只有归根,树才有生命。归根的“绳子”必须抓紧不放,嗜欲的绳子必须切断修行就是抓紧归根的绳子,这是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这根救命之绳抓紧了,嗜欲之绳就容易切断了。

现在嗜欲之绳捆绑的太牢了。网瘾、毒瘾是更厉害的绳子,把年轻人捆绑而不能自拔。任凭嗜欲发展,人的一生就毁了。老子这段话可以从正反二方面来解读,才能找到人生的最好归宿。此句经文要世人抓紧救命之绳,割断捆绑之绳,从嗜欲中解脱出来。道法自然是最善的救世之绳约。

此句经文对治居功者亦极为有效。修德者施恩于人,一望受恩者回报,于是念念不忘。一旦发现受恩者没有感恩戴德,则心中勃然生怒。修德高者虽不望受恩者回报,但心中对功德念念不忘,时时以有德者自居。老子反复宣讲玄德,有德无主,道之德最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圣人无为为之,胸怀坦荡,世人应该效法。绳约者,望系住受恩者。老子斥之。母德不系子,子自终身不忘,此为善结者。

以上宣说济世救人的五种妙法(善法),但圣人的妙法不止五种,而是有无数种。如同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可救八万四千不同根器的众生。

老子五妙法也是针对五种根器之人,然世人根器远不止五种,故妙法也远不止五种。具体来说,善行对治好畋,善言对治好辩,善数对治好争,善闭对治好色,善结对治好功。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

    这一章讲得似乎玄乎其玄,但事实上从更高的维度来看,的确如此. 先贴下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 ...

  • “善行者无辙迹”“是谓袭明”?是老子写错...

    "善行者无辙迹""是谓袭明"?是老子写错了,还是我们理解错了?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梼筹策,善闭者无关键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约而不 ...

  • 轰动世界的马王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原文(非删改本)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甲本应该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以后,乙本在汉文帝登基之后.原来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 ...

  • 老子五千言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

  • 楚简老子道德经 |通悟老子五千言,我命由我不由天(三)

    上善似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争 太阳底下,本无新事! 这句话出自旧约<圣经>传道书.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我用一句自己编的词来说:"知史近乎勇"! 战争最终是人打赢的,很多事我 ...

  • 易注《老子五千言》178、大而不肖

    <老子五千言>第69节的开头,「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 一.主语. 本节的要害,是主语是什么的问题.不知道是何种缘故,许多版本的文字是「天下皆谓我道 ...

  • 易注《老子五千言》171、恒知此两者

    <老子五千言>第65节前面的大半部分,「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 这段话最无解的地方, ...

  • 易注《老子五千言》170、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老子五千言>第64节「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 ...

  • [转] 何谓程氏五林

    [转]何谓程氏五林 程泽五子分别落业成"五林" 程泽,宋朝徽州人,景祐年间进士,任湖北黄州知州,北方民族入侵,以身殉国.汪氏夫人率五子经过湖北鄂州逃往兴国州朝阳里避难(今湖北省阳新 ...

  • 经典直解:老子五千言(73—81)

    第七十三章 是以不病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 直解:能够知道自己的无知,这是很高尚的.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就是一种缺点. 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直解:因此,圣人之所以没有缺点, ...

  • 经典直解:老子五千言(64—72)

    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败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 直解:具有安定的局面,才能持久.没有出现迹象以前,容易制定策略:对于脆弱的人,很容易对他做出评判:由于微弱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