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如何理解?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什么是《道德经》中的姐妹章?对理解经文有什么关系?)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第一段: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段: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第三段: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第四段: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第五段: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此章经文分为五段。
第一段经文: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兵就是武器,佳兵就是精良、精美的武器。不祥就是不吉利,不祥之器就是不吉利之器,凶器。世人热爱精良武器,老子予以呵斥。对武器的呵斥就是对战争的呵斥。
河上公注:“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人之器也,不当修饰之。”锋利的兵器惊扰修道士的精神,使人内在的和气变得浑浊。这是气本论的解读。
人是阴阳二气交通成和(庄子语)而诞生,因此有内在的和气。人一旦失掉天赋的内在和气就会变得暴戾,神经错乱。兵器(凶器)是不善人才使用的器物,不应该加以修饰,使得看起来很精美。本来就是凶器,修饰以后使人糊涂,不易辨别它本来是不吉利的东西。
释德清注:“此章上接不以兵强天下,故此言兵之不可尚也。”就是此章与上章紧密相连,都是宣说兵不可尚(不可尚武,以华夏族内部言)。后面又注:“佳兵,乃用兵之最精巧者,谓之佳兵。凡善用兵者,必甘心于杀人,兵益佳而祸益深。”
释德清把佳兵理解为善用兵者,亦通。但以不祥之器看,理解为精良精美的武器更恰当,但主题思想是一样的。
《帛书老子校注》的作者高明则考证说:“佳,当为隹。字之误也。”又训隹为唯之假字。(387页)这是往错误的方向引。作者引多家注释后,最后又认为“佳”是衍字,当从帛书删(帛书成为删王弼本的依据),甚不确。
本不愿在“佳”上多做引述,原意本来毫无疑问,何必费笔墨。但很多注释会把意义清晰的老子经文随意增改,使《道德经》丧失精义。这是一例。
经文:物或恶之。
物指物物者(庄子语),即造物者。经文之造物者都讨厌精良精美的武器。武器愈精良精美,愈不吉祥。这是老子的比较语气。老子厌恶战争,开始厌恶一切与战争有关的东西,精良精美的武器首当其冲。
常言道爱屋及乌,喜欢一个人就连带喜欢他的东西,讨厌一个人就连带讨厌他的东西。此句表达老子极其讨厌战争和一切凶器。《道德经》具有明确的天罚的思想,故说造物者厌恶凶器。
天罚就是道生之,道可杀之。神话时代的黄帝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就是黄帝不得已而用之。
经文:有道者不处。
河上公注:“有道之人,不处其国。”有道者不会停留在不吉祥的国度。
释德清注:“立观古今善用兵者,不但不得其死,而多无后。此盖杀机自绝,而造物或恶之者。以其诈变不正,好杀不仁,故有道者不处,不但有道者不处,而苟有人心者,亦不处也。”
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造人形甬来埋葬的,要断子绝孙了。老子这是站在慈悲心角度宣说,好杀之门,其无后乎!劝诫世人不要生好杀心,“不得已”而用之。
古谚语有“扬刀三分罪”,即使你没有真的砍下去,只要扬起凶器就有三分罪了。所以父母教育孩子不要随意拿着刀,更不能随意对人挥舞刀(武馆除外)。孩子一起玩耍,不能拿起尖锐物品。
这些教育对孩子极为有益,很多青年人激情杀人,就是小时候父母教育的缺失,看见孩子拿起尖刀利器也不制止,成为习惯。长大以后,孩子就容易闯祸,一失足成千古恨。
此段经文劝诫世人远离不祥之人,不祥之器。古代很多修道团体有摈弃戒律,就是一个修道人违反戒律,其他成员就要摈弃他,远离他。摈弃包括不与之说话,保持距离,当做不存在。有道者不处包含古代修道团体的摈弃戒律。摈弃能够产生极大的力量,制止那些故意违反戒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