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的刚与柔、空与松、松沉关系
练太极拳要松沉,不能僵浮。练了几年后,感觉自己不僵硬了,重心也稳了,但却还是练不出劲,这时候就得理清松和沉的关系了。
有人说松是方法,沉是目的,其实松和沉是相对的一种说法,在练拳中,要把松和沉分出来,在保持松的前提下,更松的一方,就是沉。而沉的一方,就是劲根,松的一方为劲点,沉的一方再一沉一送,劲就可以送到劲点,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身体重心落的地方和劲法相对的松沉里的沉并不都是同步的,大多数时候不一样,有些动作比如金鸡独立单腿支撑时一样,在练习中要理清区分。这样在练拳时保持左松右沉,右松左沉,前松后沉,上松下沉,相对的不断转换,就能保证每个劲法都是整体的开合起落。
同样的,练拳中重心转换也要理清松和沉的关系,在每次重心变动时,两脚重心落在偏多的一边为沉,另一边为松,然后沉的一边慢慢放松,重心以走后弧或后下弧的方式往另一边移动(走后弧或是下弧看情况而定,正常情况下前后移动走下弧,左右移动走后下弧)松的一边随着重心移过来慢慢变沉,在重心移到另一边后,完成松和沉的转换,注意在重心转换时,身法保持中正,这样重心的变动才能灵活。
而在两腿站立时,由于重心落沉的一边和劲根落沉的一边都是相对的,也更有利于整体的八面支撑和劲法饱满。
太极拳刚和柔是分不开的,但它有主次之分。刚为主,以刚带柔,因为骨骼(刚)在肌肉(柔)的中间,骨骼在肌肉内,内为阴为精神,以阴带阳,所以骨骼为主动。
比如手的向下捋是骨骼的主动运动。肌肉是懒的,肌肉要懒,肌肉不能主动,不能以肌肉带动骨骼(有所谓骨肉分离之说)。
肌肉既不能主动,而精神(骨)又要不能外露,因为精神是产生在肉里的骨头,肌肉是柔,是被动的,以刚带柔,即精神“骨骼”带动肌肉。
“空”与”松”要区分开来。肩松沉下来手指会发胀,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对的。还有肩松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觉,这都是合乎要求的,肩还要经过后部背肌往下松。初学时肩松不下,可以呼一口气,就能松下,但这是暂时的,往后必须在放松肌肉时能够正常自然呼吸。
腹松也要通过腰,腹松可使身躯全部肌肉松,松即是沉。相对地讲即是骨骼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够沉降肌肉,就能有骨骼包括脊骨的上升,因此,骨骼在肌肉松沉的同时也就飘起来了。这叫做有降必有升,也叫做有下必有上,要使臂膊骨骼飘得起来,就是在于沉的作用下产生的。
纯松是塌,纯空是顶,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全身处处都是一分为二。关节,骨骼和肌肉也是这样,但是刚和柔分不开的,因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而空和松却要分得开,空即每个关节要脱离开来,松开关节,这叫空,在松开关节的同时,肌肉也要松开,空是上升,松是下沉,沉要沉得越深越好。
由于劲的下沉而相反必然会使意的上升,所以,有上必有下,有下必有上,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既要分清,又是一道,另外,空和松究竟空到什么程度,松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沉下五寸则上升也要五寸,即肌肉往下松,骨头向上升,一沉一升是同时进行的,并非一边上升,一边不动仍留在原处。
刚和柔搓合在一起,太极叫做“将动未动有预动之势”,这又叫做“腾挪”。
刚和柔是相济的,是分不开的,但又都有空和松,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又如“静如山岳”,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个是腾挪,一个是上与下的东西,要慢慢体会。
再就空松二字来说,松的时候是什么感觉?起势为例来说,起势时两手的意原在膝下,却可以一直到脚下,空是拔两头,即意上升,气下沉,并不是空洞飘浮,空松一道做之后,就可以“气遍身躯不滞留”。上升是由于下沉反射上来的,关节的松开后可以贯气。
“腾挪”二字,即是“刚”、“柔”混在一起,“刚”中不能少“柔”,“柔”中不能缺“刚”,然而“空”与“松”必须分清楚,它是肌肉练出来的东西交给骨骼,骨骼又练出来的东西交给肌肉,“腾挪”可以帮助“空”“松”,“刚”“柔”又要混在一道。
这里所讲的理论是主要的,拳架却是次要的。以前是先学拳后理论,现在是理论和拳架一起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