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刊文 | 西瓜主要病害的识别和综合防治
一、枯萎病
1.发病症状
西瓜枯萎病也被称为蔓割病、走藤死,开花坐果期温度高、湿度大,是发病高峰期。苗期发病时,茎基部变褐色且皱缩,子叶、幼叶萎缩下坠,之后整株倒下,1天后死亡。西瓜伸蔓期至结瓜期发病最为严重,发病前期,主要症状为叶片自下而上全部萎蔫,白天正午气温高时更为明显,早晨、夜晚温度偏低时恢复,经数日反复后叶片萎蔫蔓延至整个西瓜植株,最终干枯而死。患病后期,西瓜藤蔓基部皮层纵裂,通常有淡红色胶状汁液流出,受害茎部变深褐色。湿度增大时,瓜蔓呈水渍样腐烂,患病部位有粉色或红色霉层出现。
2.发生条件及发病规律
枯萎病的致病病原是西瓜尖孢镰刀菌,病菌主要通过土壤传播,也可附着在种子上传播。其在土壤中越冬,可存活10年之久,但在水中寿命较短。发病适宜温度为24~34℃,湿度大时易发生病害,且病情较重,在偏酸性土壤中发病较重。此外,地势较低、排水不畅、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均会加重或诱发枯萎病。在适宜的环境下,病菌经过休眠后萌发的芽管可从根部伤口处、根尖的根冠区侵染植株,也可由茎底端的裂痕处侵染。侵入后向上侵害茎部组织,通过菌丝体扩大、孢子繁殖阻塞导管的方式扰乱西瓜的代谢活动,导致西瓜植株不能输送水分和无机盐,最终枯死。
3.综合防治方法
(1)水旱轮作。西瓜尖孢镰刀菌在水中存活期相对较短,水旱轮作的种植模式是预防西瓜枯萎病的有效方法。一般旱地种4年,水田种2年。
(2)合理嫁接。西瓜抗病性弱,故用南瓜或葫芦作砧木嫁接,也是防止枯萎病蔓延的有效方法。
(3)种子消毒。可用农冠12号绿色木霉菌或50%福美双包衣处理,使用剂量为种子重量的0.4%~0.5%。
(4)药剂防治。土壤消毒剂石灰氮能有效防治西瓜枯萎病。拔除病株,并在病株周围采取灌根处理,用10%中生菌素500倍液,或50%复方硫菌灵粉剂500倍液,或70%敌克松1000倍液,每穴浇灌500毫升。还可结合喷雾。
二、细菌性果斑病
1.发病症状
幼苗期,细菌最先侵染西瓜子叶,子叶受害时出现水渍状斑点,有的向子叶基部延伸为暗棕色病斑,引起子叶扭曲;有的出现在叶缘,最后发展为黑褐色坏死病斑。真叶感病时,出现暗褐色小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且会受到叶脉的限制,使病斑形成不规则的狭长状。果实成熟期病症表现最为明显,果皮表面出现数个水渍状绿褐色的小斑点,且随果实生长而不断扩大,成为不规则的橄榄色大斑点。病斑上常会分泌褐色的脓状物,散发腐臭味。
2.发生条件及发病规律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菌是燕麦噬酸菌西瓜亚种,种子带菌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病原菌可附着在种子表面、侵入种子内部或在土壤表面的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病菌通过农事操作和借助昆虫、风力、雨水传播,病叶和病果上的病菌成为再侵染源。高温和高湿是该病害易发的环境条件,夏季炎热或暴风雨天气有利于病原菌在叶片和果实上繁殖。
3.综合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注意从无病区引种,使用经种质检测无菌的种子生产原种和商业种子。
(2)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70℃干热处理对西瓜种子发芽特性无影响,70℃下72小时处理能有效抑制细菌性果斑病菌的生长。此外,使用铜制剂、盐酸、甲醛、双氧水、春雷霉素等浸种处理,能有效防治该病。
(3)加强田间管理。控制田间适宜的温度、湿度,保持叶片及生长点干燥。
(4)采用生物方法防治。芽孢杆菌TS86发酵液对细菌性果斑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三、黄瓜绿斑驳花叶病
1.发病症状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在不同寄主上的表现症状不同,侵害西瓜时叶片褪色,呈黄色轻微叶斑驳,叶面多凸起。植株矮化,病果表面出现浓绿色斑纹,内部腐烂成瓤状空洞,果肉变暗红色。
2.发生条件及发病规律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属于烟草花叶病毒属,其株系都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寄主范围较广,除了侵染葫芦科作物外,也能侵染一些杂草。病毒通过种子、嫁接、授粉、灌溉、土壤、介体等多种方式传播,其中带毒种子远距离传播是主要传播形式。西瓜嫁接采用的葫芦砧木易携带该病毒,常引起该病广泛发生。
3.综合防治方法
(1)加强种子检疫。禁止从疫区引进种子或砧木种子,防止病毒扩散和蔓延。
(2)做好土壤消毒处理。发病田地按每平方米0.2公斤标准撒施生石灰,彻底清理植株残体,集中处理。
(3)规范农事操作。整枝、绑蔓、采收等操作时注意减少植株间的碰撞摩擦;嫁接等操作时,手和工具必须严格消毒,防止人为接触传染。
(4)进行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72℃干热处理72小时、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分钟,对杀灭该病菌效果较好。
(5)使用药剂防治。可喷洒30%盐酸吗啉胍·铜500倍液,或喷施芸薹素内酯、水杨酸、壳寡糖等化学诱抗剂。
来源:农村百事通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