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尚龙:“不老”这个传说
很多人,当然有我这样的人,在渐老中,喜欢上了不老的传说,还纷纷在传说中扮演了一个不老的角色。
社交活动中,听到最多的寒暄语便是冻龄、年轻之类。都明白这是客套,但是客套会把人“套牢”,听多了,就默认自己不老了。
前两年去鸣沙山,拾级而上并不很难。妻说,她不怕上,倒是恐下。正有滑沙竹筏顺山而下,我说,下山我们就滑沙吧,我滑过。上山时,我们不算很慢,但是时有超道者,是年轻的背筏人。有多少竹筏从山腰滑下去,便有多少竹筏要从山脚背上来,一背就是十张八张竹筏。背筏人年轻且辛劳,给他们让道是自然的。
上了山腰,便去滑沙付钱,收钱人恰是背筏人,应该是本地青年的谋生。我问多少钱,年轻人向我一瞥:你不可以滑。我不可以滑?为什么?老年人不可以滑!老年人?一身旅游装备,运动帽、墨镜、短裤、运动鞋,气也不喘,怎么被看出是老年人?面对生猛的拒绝,我只得解嘲,我不可以滑就不滑,不过我是老夫少妻,她可以滑吧?我想到了滑沙下山的计划。青年人头都不抬了,她也是老年人。在山坡上,我和妻惺惺相惜。失望之余,看到了滑沙须知:有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以及60岁以上老年人谢绝……20岁背筏人,不用查验身份证就足以确认我的年龄。“爷青回”的豪迈,受阻于“禁滑令”:爷请回吧。
我不是第一次受到如此的“屈辱”,只不过这一次更加英雄气短罢了。
更早几年,那时候专车刚刚开始。我还算是个不落伍的人,很快熟练手机叫车了。某天中午在东区,下午要到西区,就在手机上叫车。路边等车时,左右但见一片白发在扬招。我上了车,心里自然得意。司机也乐呵乐呵夸我,像这些老头老太扬招根本叫不到车的。是啊是啊。您了不起的,是啊是啊。您这么大年纪也会叫专车!哦,是啊是啊……我是活到老,学到老。
数度蒙羞后,我常常笑答说客套话的人,不要再给我吃糖精片了。糖精片有副作用,最要命的是,让一个人年纪不轻骨头轻。
不老是个传说。很多人,当然有我这样的人,在渐老中,喜欢上了不老的传说,还纷纷在传说中扮演了一个不老的角色。
就在周遭,六七十岁简直是青春不败。壮志未改,妖娆重来。浏览朋友圈,忽而是人生哲理的探幽,忽而是励志的意气风发,忽而为三观据理力争,也兼有恩怨斗嘴……本应该是年少气盛之为,你去看看,还都是滑沙滑不成的年纪。
老夫每天都发少年狂,那么少年呢?这世界,老人和少年可以相容,却无法相同,两者间的喜好永远是相悖的。老人好萌,少年装老。几年前,看到忘年朋友诉说“老母亲”之辛苦,还以为她在赞美母亲,再细看,老母亲是她这一代年轻母亲的集体自嘲。
年轻人,也包括鸣沙山背筏的年轻人,他们也励志,也有三观取舍,但是他们的励志和人生,浸泡在了他们的日子里,很少有在朋友圈高谈阔论的,沉默和成熟兼有。我问过一位少年,为什么不喜欢指点与启悟,少年哼了一声:有空哦!是啊,有空即老年。
即便是亲情相待,两代人的兴趣也是老少反替。朋友一家人去旅游,老一代是要穷尽每一个景点,不管多少路,也不说累;小一代,只求住得舒服,休息得舒服,景点少走几个也不在意,全然是传统的老人老态。
在少年眼里,不管你什么装束什么姿态,你就是长辈。你所有的不老,只是卡拉OK自娱自乐张学友的那首歌——不老的传说。和我们年少时的眼光同样毒辣。
滑沙被禁了。所谓关了一扇门打开一扇窗的人生哲理冒出来了。几十年来,也经历了无数次饭局聚会。最初时忝列末席,后来侧席有我。忽一日,不是我要卡C位,是C位卡住了我,且有“众望所归”云云。无奈之时,我想到了一个理,这个席位是养老的——老是一年一年养出来的。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