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最牛富二代:为什么你一定要追求热爱之事 2024-05-19 05:54:34 来源:一日一度(ID:yryd115) 作者:度公子 2013年11月19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自然》杂志都登了同一条讣告。诺贝尔委员会官网也放上一张黑白照,以示悼念。这个普通的日子里,因他去世,世界显得格外灰暗。他叫弗雷德里克·桑格。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却缔造了一段几乎不可能的传奇。1桑格,一开始不过是平平无奇的英国富二代。1918年出生。父亲是当地知名医生,母亲是棉花制造商的千金,举家衣食无忧。桑格不愁吃穿,家里也变着法地培养他的能力。奈何夫妻俩都没时间,便花钱雇佣了一位家庭教师,专门陪儿子采集动植物标本,教他阅读生物学书籍。桑格在少年时代来临前,便积累了丰富的生物科学知识。然而他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天才,桑格在人群中几乎毫不起眼。就连考入剑桥,选专业时,也因水平受限抓耳挠腮。物理不行,数学不擅长,那么只能选化学。这时恰逢生物化学兴起,桑格一下子找了兴趣落脚点。剑桥大学高手如云,桑格就读期间,一次奖学金也没拿过,幸好家底殷实。就算全款付学费,他也能一路读到博士。他一直留在校园,纯粹因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然而转眼间博士也读完了,他又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桑格思来想去,还是认为做实验更适合自己。于是,他四处写信给各大高校,争取一些研究员职位。老实巴交二十多年的桑格,头一回给自己留了个心眼。他在自荐信里显著声明:我不缺钱,可以不拿工资。送上门来的免费劳力,还是剑桥高材生,一时间桑格所向披靡,征服了不少教授。最后他还是进了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实验室,回到了自己逐梦的原点。小小研究员到二次诺贝尔奖得主,听起来不可思议。且看桑格如何探囊取奖。2科学界讲究论资排辈,初出茅庐的桑格被安排在条件最差的实验室。那是一间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和其他数位研究员共用,真正属于桑格的只有一张工作台。而这张工作台被弃置在角落,紧挨着饲养小白鼠的笼子,气味令人作呕。一份没薪水的工作,极度恶劣的办公环境,堂堂富二代屈居于此,桑格图什么?这个问题很快有了答案。桑格找到了科研目标——给蛋白质测序。80年前,人类对于蛋白质的了解,仅限于知道其成分复杂,对生命很重要,此外该领域一片空白。桑格想进一步揭秘蛋白质,必须了解它的结构。因为那时他几乎是自费做研究,只能买市面上最多、相对便宜的胰岛素,作为研究蛋白质的对象。因而,胰岛素成为了往后十几年里,他在这间阴暗的实验室里,最熟悉又陌生的实验室伙伴。测序这项工作,前无古人,他还得给自己搭桥。发明测序专用试剂,后来被命名为“桑格试剂”。然而在桑格试剂的诞生过程中,桑格经历了重重阻隔。他在发明试剂时,无意间影响到了其他人,导致整个实验室的生物制品都成了鲜红色。桑格被愤怒的同事们投诉到了学校,一度被迫中止研究。尽管如此,他仍然找不到第二个地方,能比实验室更吸引他。攻克了试剂难题后,他才开始真正测序,而测序的难度相当于把数千片拼图打乱,再蒙着眼睛复原。在常人眼里,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但桑格一遍遍拼接、测试、重来,再拼接、测试、重来。1951年,他才摸清了胰岛素是由两个长肽链构成,A链是酸性,B链是碱性。又过了4年,1955年,桑格终于解析出牛胰岛素的精确结构。世人首次穿过蛋白质是大分子的简单定义,看到了它复杂万象的内在。为了这层浅浅的跨越,桑格耗费了12年时间,屈居于这间多人共用的地下室实验室,一直在自费进行试验。1958年,桑格将诺贝尔化学奖收入囊中,这是他应得的荣耀。3已经拿到了一次诺贝尔奖,这该是桑格的人生巅峰了吧,可他却不这么想。“因为你一旦获得了一次诺奖的认可,舒心的工作设备、投契的合作伙伴便会纷至沓来,再难的研究工作似乎也变得不那么艰巨了。”确实,桑格拿了诺贝尔奖之后,学校终于请他搬出地下实验室,安排了最新的顶楼实验室,且供他专人使用。此前名不见传的他,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又荣升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教授,还被授予新成立的蛋白质化学部门主管头衔。原本桑格是科学界最底层的研究员,一夜之间,他成了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全英国的生物化学精英都受他领导。不过这群人已经不研究蛋白质了,他们正在对DNA发起科学的冲击。学术会议上,一群人七嘴八舌地高谈阔论,桑格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耐心聆听各位同仁的见解,他的内心也在苦苦探寻新的研究方向。有一天,桑格忽然想通,在蛋白质测序时,也涉及到了DNA测序,但那时他无暇顾及,现在何不继续测序DNA呢。一找到了研究方向,桑格第一时间把各项行政工作都推掉。他又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里,跟热爱的事业打交道。像桑格这种级别的学术大咖,其实不用亲力亲为做实验,多招收几个学生助理,帮他验证想法即可。但桑格很反对这种做法,比起把任务分配给别人,他喜欢自己摆弄。然而测序DNA,远比测序蛋白质更复杂、更漫长。他在研究笔记上写得最多的结论便是:“这个方案就是浪费时间,得从头再来。”终于1977年,桑格为测序DNA也搭好了一座桥,他发明出远远领先时代的高效测序方法,后被称为“桑格法”。这种方法事半功倍,让DNA测序容量有了质的飞跃。当时科学家们所能测序的核苷酸数量最多只有80个,而摆在桑格面前的是21713个核苷酸序列分析,他全都摸清了。所以,桑格采用的这种测序方法,为后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奠定了实验方法。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这个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可能是通向科学终极目标的大门——通过搞清人体内每个基因的化学成分,书写生命的天书。”如果说基因是生命的天书,而桑格无疑是破解天书的揭秘者。1980年,桑格再一次接到来自瑞典的通知,他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当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一年,他才62岁。两次改变世界,两次推开科学界新方向的大门。可他自认为不过是一个热爱实验室的老头。4很多人认为,这样居功至伟的科学家,一定是天才。然而桑格最反对这样的揣测。“即使能够回忆起实验室里发生的激动人心的时刻,也都是一些很小的进步。”他所有成就,都是日积月累的试错和千万次的重头再来,才艰辛取得的。桑格在科研这条路,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寂寞。尤其是他还是一位富二代,抵御的世俗之乐更比常人要多。他有一艘船,但是很少驾驶出海,只是隔三差五坐在上面思考,任它静静地漂在浅滩。他也几乎没有娱乐活动,为了调剂实验室生活,特地招来一位爱唱歌的助理,还有一位幽默感十足的助理。桑格大半辈子时间都关在实验室里,给蛋白质、DNA测序。连写论文发表的时间都没有,也因此在学术界只留下为数不多的理论篇章。这也侧面证明,他搞科研纯粹出于热爱,钱财、名利则根本不能打动他。能让桑格停止实验的,只有他自己。这个古怪的科学巨人,在1983年的某一天,终止了手头工作,大步走出了实验室,向众人宣布退休。桑格65岁了,这个意料之中的决定突然到来,还是令人大吃一惊。剑桥大学为了纪念他的学术成就,成立了桑格中心,后来这里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基因组研究机构之一。虽然该中心以桑格命名,可桑格因为怕麻烦,在剑桥没有任何头衔,直到退休还只是博士身份。退休后,他照样喜欢无官一身轻,因此拒绝了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勋章。理由也很孩子气,“我不喜欢以后别人都叫我‘老爷’。”21世纪,基因越来越成为研究主流,人类基因组计划也正式成立,不少人说桑格是“基因学之父”。可他却自嘲:“我只是个一辈子在实验室里瞎胡混的家伙。”在桑格家里,不摆没有任何奖章和奖杯,他像普通人打理花园,柴米油盐,过得简单而知足。直到2013年11月19日,这个快乐而古怪的科学巨匠,在梦中安然离世。身后是他曾为之付出半生的生物化学王国。5桑格的故事,给我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出身富庶之家的公子哥,有千万条路可以选择,让他过上轻松的一生。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只要他想,堕落又快活再容易不过。然而他知道,钱财能买来的快乐,终究有一天会厌倦。如果追求热爱之事,换来无尽激情和成就,则能不断绵延人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桑格在科学成就上能得两座诺贝尔奖,在做人境界上更是难以望其项背。也许眼界真的决定成就,至少桑格是很好的例证。 ■原标题:英国最牛啃老族:我家有钱,有船,还有两座诺贝尔奖,敢对女王说“No”-作者- 度公子,我要把一万点光亮埋进你的胸膛,公众号:一日一度(ID:yryd115)。 赞 (0) 相关推荐 DNA实验室建设规划整体解决方案(参考标准) DNA检测室是一种特殊实验室,它不仅采用了获得诺贝尔奖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尤其是对设计建造过程中的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和操作流程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控制有着及其特殊和非常严格的要求:本设计专为刑侦技术D ... 唯一两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自称“只是把实验室搞砸的家伙”| 果壳 科技有意思 |· 本文来自"我是科学家"·| 今天,诺贝尔化学奖正式揭晓,能荣获一次诺贝尔奖,可谓是科学家科研生涯的巅峰时刻.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科学家遗憾地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 他自掏腰包搞科研,一辈子只做过 3 个课题,却豪夺 2 次诺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21 年 10 月 04 日 17:30 (北京时间) 诺贝尔化学奖:2021 年 10 月 06日17:45 (北京时间) 开奖之前,学霸菌给大家准备了开胃前菜-- 诺奖专 ... 宏基因组检测技术与临床实验室检测要求 作者:王 珺 刘 超 石瑛琪 单位:杭州杰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或称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metag ... 玩转NGS实验室 | 第八期:肺癌8基因检测全流程 高通量测序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技术因其通量.成本和效率等各方面的优势,在肿瘤.遗传病及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相关临床研究的持续深 ... 威斯康星大学DNA测序重点实验室Molly Zeller分享:如何为应用研究选择合适的DNA-Seq... 导 语 "作为一个重点实验室,我们需要保证较短的DNA测序运转周期,正是Celero™ EZ DNA-Seq文库制备试剂盒满足了这一需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生物技术中心(UWBC ... 这才是最牛富二代,“浙商教父”之子捐近50亿成“中国首善”! 提起富二代,我们可能会想到王思聪.潘瑞和杨惠妍,这三个富二代的父亲全都是搞房地产的. 王思聪虽然心直口快,绯闻缠身,但是好在大事上不糊涂,还是比较受人喜欢的:潘瑞在言论的表达上则有点三观不正,很难得到 ... 世界最牛“富二代”,不愧是战斗民族的名媛!掀翻纽约上流社会 前一阵,上海名媛群被群嘲了,在这个群里,"名媛"们花着最少的钱,在朋友圈享受着最顶配的名媛生活. 一切奢侈生活,在这里都可以拼. 当网友们看到在朋友圈活得让人生羡的名媛,其实是拼团 ... 恭喜!TVB前女艺人与男友入纸结婚,曾与知名富二代演员拍拖八年引热议 视频号关注.分享.点赞 给小编加点料 近日,因为TVB在深夜重播了剧集<同事三分亲>而勾起了不少观众们的集体回忆,剧集首播是在2007年,距今已经有14年的时间了,如今重播不由得让观众们感 ... 比王思聪还牛的富二代,暴赚1550亿,是世界第一狂人之子! <2021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中,有一个35岁的年轻男子,以1550亿元的个人财富,全球排71名. 这个最牛80后,名叫严昊,他是世界第一狂人严介和的儿子. 说起严昊,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但 ... 浅谈风险,以及如何实盘构建多空对冲组合 让我们玩大一点。 假如你有一家航空公司,很牛X吧,别人富二代... 让我们玩大一点. 假如你有一家航空公司,很牛X吧,别人富二代开法拉利,你直接上空客380,有没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但是,老话说的好,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航空公司并不是那么好运营的.让我们来聊一聊航 ... 富二代吕宜霖为什么那么牛 今天无意间拍到富二代吕宜霖和一位娱乐明星友人一同出现在大连甘井子区域的一个商场里,由于我们是近距离偷拍他们,致使他们发现了我们的记者在紧随偷拍,他们发现我们以后,于是就快速进入电梯就看不到了,我知道吕 ... 富二代吕宜霖的家世为什么那么牛呢? 吕宜霖吕宜霖是跑车俱乐部的投资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专业度改装的第一人! 我知道这位吕宜霖是横跨跑车和影视及金融多种行业的佼佼者,其家庭也属富二代的范畴,但我没有见过其真面目,我只是在北京跑车圈子中经常 ... 曹德旺的儿子到底有多牛?果然有些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是抗事的,为这样的富二代点赞 曹德旺的儿子到底有多牛?果然有些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是抗事的,为这样的富二代点赞 富二代要清洁工下跪,没想到来了个比他更牛的 笑话: .......................................................................................... 两个女人和 ...
2013年11月19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自然》杂志都登了同一条讣告。诺贝尔委员会官网也放上一张黑白照,以示悼念。这个普通的日子里,因他去世,世界显得格外灰暗。他叫弗雷德里克·桑格。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却缔造了一段几乎不可能的传奇。1桑格,一开始不过是平平无奇的英国富二代。1918年出生。父亲是当地知名医生,母亲是棉花制造商的千金,举家衣食无忧。桑格不愁吃穿,家里也变着法地培养他的能力。奈何夫妻俩都没时间,便花钱雇佣了一位家庭教师,专门陪儿子采集动植物标本,教他阅读生物学书籍。桑格在少年时代来临前,便积累了丰富的生物科学知识。然而他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天才,桑格在人群中几乎毫不起眼。就连考入剑桥,选专业时,也因水平受限抓耳挠腮。物理不行,数学不擅长,那么只能选化学。这时恰逢生物化学兴起,桑格一下子找了兴趣落脚点。剑桥大学高手如云,桑格就读期间,一次奖学金也没拿过,幸好家底殷实。就算全款付学费,他也能一路读到博士。他一直留在校园,纯粹因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然而转眼间博士也读完了,他又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桑格思来想去,还是认为做实验更适合自己。于是,他四处写信给各大高校,争取一些研究员职位。老实巴交二十多年的桑格,头一回给自己留了个心眼。他在自荐信里显著声明:我不缺钱,可以不拿工资。送上门来的免费劳力,还是剑桥高材生,一时间桑格所向披靡,征服了不少教授。最后他还是进了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实验室,回到了自己逐梦的原点。小小研究员到二次诺贝尔奖得主,听起来不可思议。且看桑格如何探囊取奖。2科学界讲究论资排辈,初出茅庐的桑格被安排在条件最差的实验室。那是一间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和其他数位研究员共用,真正属于桑格的只有一张工作台。而这张工作台被弃置在角落,紧挨着饲养小白鼠的笼子,气味令人作呕。一份没薪水的工作,极度恶劣的办公环境,堂堂富二代屈居于此,桑格图什么?这个问题很快有了答案。桑格找到了科研目标——给蛋白质测序。80年前,人类对于蛋白质的了解,仅限于知道其成分复杂,对生命很重要,此外该领域一片空白。桑格想进一步揭秘蛋白质,必须了解它的结构。因为那时他几乎是自费做研究,只能买市面上最多、相对便宜的胰岛素,作为研究蛋白质的对象。因而,胰岛素成为了往后十几年里,他在这间阴暗的实验室里,最熟悉又陌生的实验室伙伴。测序这项工作,前无古人,他还得给自己搭桥。发明测序专用试剂,后来被命名为“桑格试剂”。然而在桑格试剂的诞生过程中,桑格经历了重重阻隔。他在发明试剂时,无意间影响到了其他人,导致整个实验室的生物制品都成了鲜红色。桑格被愤怒的同事们投诉到了学校,一度被迫中止研究。尽管如此,他仍然找不到第二个地方,能比实验室更吸引他。攻克了试剂难题后,他才开始真正测序,而测序的难度相当于把数千片拼图打乱,再蒙着眼睛复原。在常人眼里,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但桑格一遍遍拼接、测试、重来,再拼接、测试、重来。1951年,他才摸清了胰岛素是由两个长肽链构成,A链是酸性,B链是碱性。又过了4年,1955年,桑格终于解析出牛胰岛素的精确结构。世人首次穿过蛋白质是大分子的简单定义,看到了它复杂万象的内在。为了这层浅浅的跨越,桑格耗费了12年时间,屈居于这间多人共用的地下室实验室,一直在自费进行试验。1958年,桑格将诺贝尔化学奖收入囊中,这是他应得的荣耀。3已经拿到了一次诺贝尔奖,这该是桑格的人生巅峰了吧,可他却不这么想。“因为你一旦获得了一次诺奖的认可,舒心的工作设备、投契的合作伙伴便会纷至沓来,再难的研究工作似乎也变得不那么艰巨了。”确实,桑格拿了诺贝尔奖之后,学校终于请他搬出地下实验室,安排了最新的顶楼实验室,且供他专人使用。此前名不见传的他,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又荣升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教授,还被授予新成立的蛋白质化学部门主管头衔。原本桑格是科学界最底层的研究员,一夜之间,他成了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全英国的生物化学精英都受他领导。不过这群人已经不研究蛋白质了,他们正在对DNA发起科学的冲击。学术会议上,一群人七嘴八舌地高谈阔论,桑格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耐心聆听各位同仁的见解,他的内心也在苦苦探寻新的研究方向。有一天,桑格忽然想通,在蛋白质测序时,也涉及到了DNA测序,但那时他无暇顾及,现在何不继续测序DNA呢。一找到了研究方向,桑格第一时间把各项行政工作都推掉。他又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里,跟热爱的事业打交道。像桑格这种级别的学术大咖,其实不用亲力亲为做实验,多招收几个学生助理,帮他验证想法即可。但桑格很反对这种做法,比起把任务分配给别人,他喜欢自己摆弄。然而测序DNA,远比测序蛋白质更复杂、更漫长。他在研究笔记上写得最多的结论便是:“这个方案就是浪费时间,得从头再来。”终于1977年,桑格为测序DNA也搭好了一座桥,他发明出远远领先时代的高效测序方法,后被称为“桑格法”。这种方法事半功倍,让DNA测序容量有了质的飞跃。当时科学家们所能测序的核苷酸数量最多只有80个,而摆在桑格面前的是21713个核苷酸序列分析,他全都摸清了。所以,桑格采用的这种测序方法,为后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奠定了实验方法。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这个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可能是通向科学终极目标的大门——通过搞清人体内每个基因的化学成分,书写生命的天书。”如果说基因是生命的天书,而桑格无疑是破解天书的揭秘者。1980年,桑格再一次接到来自瑞典的通知,他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当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一年,他才62岁。两次改变世界,两次推开科学界新方向的大门。可他自认为不过是一个热爱实验室的老头。4很多人认为,这样居功至伟的科学家,一定是天才。然而桑格最反对这样的揣测。“即使能够回忆起实验室里发生的激动人心的时刻,也都是一些很小的进步。”他所有成就,都是日积月累的试错和千万次的重头再来,才艰辛取得的。桑格在科研这条路,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寂寞。尤其是他还是一位富二代,抵御的世俗之乐更比常人要多。他有一艘船,但是很少驾驶出海,只是隔三差五坐在上面思考,任它静静地漂在浅滩。他也几乎没有娱乐活动,为了调剂实验室生活,特地招来一位爱唱歌的助理,还有一位幽默感十足的助理。桑格大半辈子时间都关在实验室里,给蛋白质、DNA测序。连写论文发表的时间都没有,也因此在学术界只留下为数不多的理论篇章。这也侧面证明,他搞科研纯粹出于热爱,钱财、名利则根本不能打动他。能让桑格停止实验的,只有他自己。这个古怪的科学巨人,在1983年的某一天,终止了手头工作,大步走出了实验室,向众人宣布退休。桑格65岁了,这个意料之中的决定突然到来,还是令人大吃一惊。剑桥大学为了纪念他的学术成就,成立了桑格中心,后来这里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基因组研究机构之一。虽然该中心以桑格命名,可桑格因为怕麻烦,在剑桥没有任何头衔,直到退休还只是博士身份。退休后,他照样喜欢无官一身轻,因此拒绝了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勋章。理由也很孩子气,“我不喜欢以后别人都叫我‘老爷’。”21世纪,基因越来越成为研究主流,人类基因组计划也正式成立,不少人说桑格是“基因学之父”。可他却自嘲:“我只是个一辈子在实验室里瞎胡混的家伙。”在桑格家里,不摆没有任何奖章和奖杯,他像普通人打理花园,柴米油盐,过得简单而知足。直到2013年11月19日,这个快乐而古怪的科学巨匠,在梦中安然离世。身后是他曾为之付出半生的生物化学王国。5桑格的故事,给我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出身富庶之家的公子哥,有千万条路可以选择,让他过上轻松的一生。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只要他想,堕落又快活再容易不过。然而他知道,钱财能买来的快乐,终究有一天会厌倦。如果追求热爱之事,换来无尽激情和成就,则能不断绵延人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桑格在科学成就上能得两座诺贝尔奖,在做人境界上更是难以望其项背。也许眼界真的决定成就,至少桑格是很好的例证。 ■原标题:英国最牛啃老族:我家有钱,有船,还有两座诺贝尔奖,敢对女王说“No”-作者- 度公子,我要把一万点光亮埋进你的胸膛,公众号:一日一度(ID:yryd115)。
2013年11月19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自然》杂志都登了同一条讣告。诺贝尔委员会官网也放上一张黑白照,以示悼念。这个普通的日子里,因他去世,世界显得格外灰暗。他叫弗雷德里克·桑格。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却缔造了一段几乎不可能的传奇。1桑格,一开始不过是平平无奇的英国富二代。1918年出生。父亲是当地知名医生,母亲是棉花制造商的千金,举家衣食无忧。桑格不愁吃穿,家里也变着法地培养他的能力。奈何夫妻俩都没时间,便花钱雇佣了一位家庭教师,专门陪儿子采集动植物标本,教他阅读生物学书籍。桑格在少年时代来临前,便积累了丰富的生物科学知识。然而他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天才,桑格在人群中几乎毫不起眼。就连考入剑桥,选专业时,也因水平受限抓耳挠腮。物理不行,数学不擅长,那么只能选化学。这时恰逢生物化学兴起,桑格一下子找了兴趣落脚点。剑桥大学高手如云,桑格就读期间,一次奖学金也没拿过,幸好家底殷实。就算全款付学费,他也能一路读到博士。他一直留在校园,纯粹因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然而转眼间博士也读完了,他又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桑格思来想去,还是认为做实验更适合自己。于是,他四处写信给各大高校,争取一些研究员职位。老实巴交二十多年的桑格,头一回给自己留了个心眼。他在自荐信里显著声明:我不缺钱,可以不拿工资。送上门来的免费劳力,还是剑桥高材生,一时间桑格所向披靡,征服了不少教授。最后他还是进了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实验室,回到了自己逐梦的原点。小小研究员到二次诺贝尔奖得主,听起来不可思议。且看桑格如何探囊取奖。2科学界讲究论资排辈,初出茅庐的桑格被安排在条件最差的实验室。那是一间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和其他数位研究员共用,真正属于桑格的只有一张工作台。而这张工作台被弃置在角落,紧挨着饲养小白鼠的笼子,气味令人作呕。一份没薪水的工作,极度恶劣的办公环境,堂堂富二代屈居于此,桑格图什么?这个问题很快有了答案。桑格找到了科研目标——给蛋白质测序。80年前,人类对于蛋白质的了解,仅限于知道其成分复杂,对生命很重要,此外该领域一片空白。桑格想进一步揭秘蛋白质,必须了解它的结构。因为那时他几乎是自费做研究,只能买市面上最多、相对便宜的胰岛素,作为研究蛋白质的对象。因而,胰岛素成为了往后十几年里,他在这间阴暗的实验室里,最熟悉又陌生的实验室伙伴。测序这项工作,前无古人,他还得给自己搭桥。发明测序专用试剂,后来被命名为“桑格试剂”。然而在桑格试剂的诞生过程中,桑格经历了重重阻隔。他在发明试剂时,无意间影响到了其他人,导致整个实验室的生物制品都成了鲜红色。桑格被愤怒的同事们投诉到了学校,一度被迫中止研究。尽管如此,他仍然找不到第二个地方,能比实验室更吸引他。攻克了试剂难题后,他才开始真正测序,而测序的难度相当于把数千片拼图打乱,再蒙着眼睛复原。在常人眼里,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但桑格一遍遍拼接、测试、重来,再拼接、测试、重来。1951年,他才摸清了胰岛素是由两个长肽链构成,A链是酸性,B链是碱性。又过了4年,1955年,桑格终于解析出牛胰岛素的精确结构。世人首次穿过蛋白质是大分子的简单定义,看到了它复杂万象的内在。为了这层浅浅的跨越,桑格耗费了12年时间,屈居于这间多人共用的地下室实验室,一直在自费进行试验。1958年,桑格将诺贝尔化学奖收入囊中,这是他应得的荣耀。3已经拿到了一次诺贝尔奖,这该是桑格的人生巅峰了吧,可他却不这么想。“因为你一旦获得了一次诺奖的认可,舒心的工作设备、投契的合作伙伴便会纷至沓来,再难的研究工作似乎也变得不那么艰巨了。”确实,桑格拿了诺贝尔奖之后,学校终于请他搬出地下实验室,安排了最新的顶楼实验室,且供他专人使用。此前名不见传的他,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又荣升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教授,还被授予新成立的蛋白质化学部门主管头衔。原本桑格是科学界最底层的研究员,一夜之间,他成了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全英国的生物化学精英都受他领导。不过这群人已经不研究蛋白质了,他们正在对DNA发起科学的冲击。学术会议上,一群人七嘴八舌地高谈阔论,桑格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耐心聆听各位同仁的见解,他的内心也在苦苦探寻新的研究方向。有一天,桑格忽然想通,在蛋白质测序时,也涉及到了DNA测序,但那时他无暇顾及,现在何不继续测序DNA呢。一找到了研究方向,桑格第一时间把各项行政工作都推掉。他又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里,跟热爱的事业打交道。像桑格这种级别的学术大咖,其实不用亲力亲为做实验,多招收几个学生助理,帮他验证想法即可。但桑格很反对这种做法,比起把任务分配给别人,他喜欢自己摆弄。然而测序DNA,远比测序蛋白质更复杂、更漫长。他在研究笔记上写得最多的结论便是:“这个方案就是浪费时间,得从头再来。”终于1977年,桑格为测序DNA也搭好了一座桥,他发明出远远领先时代的高效测序方法,后被称为“桑格法”。这种方法事半功倍,让DNA测序容量有了质的飞跃。当时科学家们所能测序的核苷酸数量最多只有80个,而摆在桑格面前的是21713个核苷酸序列分析,他全都摸清了。所以,桑格采用的这种测序方法,为后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奠定了实验方法。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这个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可能是通向科学终极目标的大门——通过搞清人体内每个基因的化学成分,书写生命的天书。”如果说基因是生命的天书,而桑格无疑是破解天书的揭秘者。1980年,桑格再一次接到来自瑞典的通知,他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当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一年,他才62岁。两次改变世界,两次推开科学界新方向的大门。可他自认为不过是一个热爱实验室的老头。4很多人认为,这样居功至伟的科学家,一定是天才。然而桑格最反对这样的揣测。“即使能够回忆起实验室里发生的激动人心的时刻,也都是一些很小的进步。”他所有成就,都是日积月累的试错和千万次的重头再来,才艰辛取得的。桑格在科研这条路,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寂寞。尤其是他还是一位富二代,抵御的世俗之乐更比常人要多。他有一艘船,但是很少驾驶出海,只是隔三差五坐在上面思考,任它静静地漂在浅滩。他也几乎没有娱乐活动,为了调剂实验室生活,特地招来一位爱唱歌的助理,还有一位幽默感十足的助理。桑格大半辈子时间都关在实验室里,给蛋白质、DNA测序。连写论文发表的时间都没有,也因此在学术界只留下为数不多的理论篇章。这也侧面证明,他搞科研纯粹出于热爱,钱财、名利则根本不能打动他。能让桑格停止实验的,只有他自己。这个古怪的科学巨人,在1983年的某一天,终止了手头工作,大步走出了实验室,向众人宣布退休。桑格65岁了,这个意料之中的决定突然到来,还是令人大吃一惊。剑桥大学为了纪念他的学术成就,成立了桑格中心,后来这里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基因组研究机构之一。虽然该中心以桑格命名,可桑格因为怕麻烦,在剑桥没有任何头衔,直到退休还只是博士身份。退休后,他照样喜欢无官一身轻,因此拒绝了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勋章。理由也很孩子气,“我不喜欢以后别人都叫我‘老爷’。”21世纪,基因越来越成为研究主流,人类基因组计划也正式成立,不少人说桑格是“基因学之父”。可他却自嘲:“我只是个一辈子在实验室里瞎胡混的家伙。”在桑格家里,不摆没有任何奖章和奖杯,他像普通人打理花园,柴米油盐,过得简单而知足。直到2013年11月19日,这个快乐而古怪的科学巨匠,在梦中安然离世。身后是他曾为之付出半生的生物化学王国。5桑格的故事,给我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出身富庶之家的公子哥,有千万条路可以选择,让他过上轻松的一生。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只要他想,堕落又快活再容易不过。然而他知道,钱财能买来的快乐,终究有一天会厌倦。如果追求热爱之事,换来无尽激情和成就,则能不断绵延人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桑格在科学成就上能得两座诺贝尔奖,在做人境界上更是难以望其项背。也许眼界真的决定成就,至少桑格是很好的例证。 ■原标题:英国最牛啃老族:我家有钱,有船,还有两座诺贝尔奖,敢对女王说“No”-作者- 度公子,我要把一万点光亮埋进你的胸膛,公众号:一日一度(ID:yryd115)。
2013年11月19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自然》杂志都登了同一条讣告。诺贝尔委员会官网也放上一张黑白照,以示悼念。这个普通的日子里,因他去世,世界显得格外灰暗。他叫弗雷德里克·桑格。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却缔造了一段几乎不可能的传奇。1桑格,一开始不过是平平无奇的英国富二代。1918年出生。父亲是当地知名医生,母亲是棉花制造商的千金,举家衣食无忧。桑格不愁吃穿,家里也变着法地培养他的能力。奈何夫妻俩都没时间,便花钱雇佣了一位家庭教师,专门陪儿子采集动植物标本,教他阅读生物学书籍。桑格在少年时代来临前,便积累了丰富的生物科学知识。然而他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天才,桑格在人群中几乎毫不起眼。就连考入剑桥,选专业时,也因水平受限抓耳挠腮。物理不行,数学不擅长,那么只能选化学。这时恰逢生物化学兴起,桑格一下子找了兴趣落脚点。剑桥大学高手如云,桑格就读期间,一次奖学金也没拿过,幸好家底殷实。就算全款付学费,他也能一路读到博士。他一直留在校园,纯粹因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然而转眼间博士也读完了,他又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桑格思来想去,还是认为做实验更适合自己。于是,他四处写信给各大高校,争取一些研究员职位。老实巴交二十多年的桑格,头一回给自己留了个心眼。他在自荐信里显著声明:我不缺钱,可以不拿工资。送上门来的免费劳力,还是剑桥高材生,一时间桑格所向披靡,征服了不少教授。最后他还是进了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实验室,回到了自己逐梦的原点。小小研究员到二次诺贝尔奖得主,听起来不可思议。且看桑格如何探囊取奖。2科学界讲究论资排辈,初出茅庐的桑格被安排在条件最差的实验室。那是一间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和其他数位研究员共用,真正属于桑格的只有一张工作台。而这张工作台被弃置在角落,紧挨着饲养小白鼠的笼子,气味令人作呕。一份没薪水的工作,极度恶劣的办公环境,堂堂富二代屈居于此,桑格图什么?这个问题很快有了答案。桑格找到了科研目标——给蛋白质测序。80年前,人类对于蛋白质的了解,仅限于知道其成分复杂,对生命很重要,此外该领域一片空白。桑格想进一步揭秘蛋白质,必须了解它的结构。因为那时他几乎是自费做研究,只能买市面上最多、相对便宜的胰岛素,作为研究蛋白质的对象。因而,胰岛素成为了往后十几年里,他在这间阴暗的实验室里,最熟悉又陌生的实验室伙伴。测序这项工作,前无古人,他还得给自己搭桥。发明测序专用试剂,后来被命名为“桑格试剂”。然而在桑格试剂的诞生过程中,桑格经历了重重阻隔。他在发明试剂时,无意间影响到了其他人,导致整个实验室的生物制品都成了鲜红色。桑格被愤怒的同事们投诉到了学校,一度被迫中止研究。尽管如此,他仍然找不到第二个地方,能比实验室更吸引他。攻克了试剂难题后,他才开始真正测序,而测序的难度相当于把数千片拼图打乱,再蒙着眼睛复原。在常人眼里,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但桑格一遍遍拼接、测试、重来,再拼接、测试、重来。1951年,他才摸清了胰岛素是由两个长肽链构成,A链是酸性,B链是碱性。又过了4年,1955年,桑格终于解析出牛胰岛素的精确结构。世人首次穿过蛋白质是大分子的简单定义,看到了它复杂万象的内在。为了这层浅浅的跨越,桑格耗费了12年时间,屈居于这间多人共用的地下室实验室,一直在自费进行试验。1958年,桑格将诺贝尔化学奖收入囊中,这是他应得的荣耀。3已经拿到了一次诺贝尔奖,这该是桑格的人生巅峰了吧,可他却不这么想。“因为你一旦获得了一次诺奖的认可,舒心的工作设备、投契的合作伙伴便会纷至沓来,再难的研究工作似乎也变得不那么艰巨了。”确实,桑格拿了诺贝尔奖之后,学校终于请他搬出地下实验室,安排了最新的顶楼实验室,且供他专人使用。此前名不见传的他,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又荣升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教授,还被授予新成立的蛋白质化学部门主管头衔。原本桑格是科学界最底层的研究员,一夜之间,他成了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全英国的生物化学精英都受他领导。不过这群人已经不研究蛋白质了,他们正在对DNA发起科学的冲击。学术会议上,一群人七嘴八舌地高谈阔论,桑格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耐心聆听各位同仁的见解,他的内心也在苦苦探寻新的研究方向。有一天,桑格忽然想通,在蛋白质测序时,也涉及到了DNA测序,但那时他无暇顾及,现在何不继续测序DNA呢。一找到了研究方向,桑格第一时间把各项行政工作都推掉。他又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里,跟热爱的事业打交道。像桑格这种级别的学术大咖,其实不用亲力亲为做实验,多招收几个学生助理,帮他验证想法即可。但桑格很反对这种做法,比起把任务分配给别人,他喜欢自己摆弄。然而测序DNA,远比测序蛋白质更复杂、更漫长。他在研究笔记上写得最多的结论便是:“这个方案就是浪费时间,得从头再来。”终于1977年,桑格为测序DNA也搭好了一座桥,他发明出远远领先时代的高效测序方法,后被称为“桑格法”。这种方法事半功倍,让DNA测序容量有了质的飞跃。当时科学家们所能测序的核苷酸数量最多只有80个,而摆在桑格面前的是21713个核苷酸序列分析,他全都摸清了。所以,桑格采用的这种测序方法,为后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奠定了实验方法。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这个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可能是通向科学终极目标的大门——通过搞清人体内每个基因的化学成分,书写生命的天书。”如果说基因是生命的天书,而桑格无疑是破解天书的揭秘者。1980年,桑格再一次接到来自瑞典的通知,他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当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一年,他才62岁。两次改变世界,两次推开科学界新方向的大门。可他自认为不过是一个热爱实验室的老头。4很多人认为,这样居功至伟的科学家,一定是天才。然而桑格最反对这样的揣测。“即使能够回忆起实验室里发生的激动人心的时刻,也都是一些很小的进步。”他所有成就,都是日积月累的试错和千万次的重头再来,才艰辛取得的。桑格在科研这条路,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寂寞。尤其是他还是一位富二代,抵御的世俗之乐更比常人要多。他有一艘船,但是很少驾驶出海,只是隔三差五坐在上面思考,任它静静地漂在浅滩。他也几乎没有娱乐活动,为了调剂实验室生活,特地招来一位爱唱歌的助理,还有一位幽默感十足的助理。桑格大半辈子时间都关在实验室里,给蛋白质、DNA测序。连写论文发表的时间都没有,也因此在学术界只留下为数不多的理论篇章。这也侧面证明,他搞科研纯粹出于热爱,钱财、名利则根本不能打动他。能让桑格停止实验的,只有他自己。这个古怪的科学巨人,在1983年的某一天,终止了手头工作,大步走出了实验室,向众人宣布退休。桑格65岁了,这个意料之中的决定突然到来,还是令人大吃一惊。剑桥大学为了纪念他的学术成就,成立了桑格中心,后来这里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基因组研究机构之一。虽然该中心以桑格命名,可桑格因为怕麻烦,在剑桥没有任何头衔,直到退休还只是博士身份。退休后,他照样喜欢无官一身轻,因此拒绝了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勋章。理由也很孩子气,“我不喜欢以后别人都叫我‘老爷’。”21世纪,基因越来越成为研究主流,人类基因组计划也正式成立,不少人说桑格是“基因学之父”。可他却自嘲:“我只是个一辈子在实验室里瞎胡混的家伙。”在桑格家里,不摆没有任何奖章和奖杯,他像普通人打理花园,柴米油盐,过得简单而知足。直到2013年11月19日,这个快乐而古怪的科学巨匠,在梦中安然离世。身后是他曾为之付出半生的生物化学王国。5桑格的故事,给我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出身富庶之家的公子哥,有千万条路可以选择,让他过上轻松的一生。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只要他想,堕落又快活再容易不过。然而他知道,钱财能买来的快乐,终究有一天会厌倦。如果追求热爱之事,换来无尽激情和成就,则能不断绵延人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桑格在科学成就上能得两座诺贝尔奖,在做人境界上更是难以望其项背。也许眼界真的决定成就,至少桑格是很好的例证。 ■原标题:英国最牛啃老族:我家有钱,有船,还有两座诺贝尔奖,敢对女王说“No”-作者- 度公子,我要把一万点光亮埋进你的胸膛,公众号:一日一度(ID:yryd115)。
2013年11月19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自然》杂志都登了同一条讣告。诺贝尔委员会官网也放上一张黑白照,以示悼念。这个普通的日子里,因他去世,世界显得格外灰暗。他叫弗雷德里克·桑格。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却缔造了一段几乎不可能的传奇。1桑格,一开始不过是平平无奇的英国富二代。1918年出生。父亲是当地知名医生,母亲是棉花制造商的千金,举家衣食无忧。桑格不愁吃穿,家里也变着法地培养他的能力。奈何夫妻俩都没时间,便花钱雇佣了一位家庭教师,专门陪儿子采集动植物标本,教他阅读生物学书籍。桑格在少年时代来临前,便积累了丰富的生物科学知识。然而他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天才,桑格在人群中几乎毫不起眼。就连考入剑桥,选专业时,也因水平受限抓耳挠腮。物理不行,数学不擅长,那么只能选化学。这时恰逢生物化学兴起,桑格一下子找了兴趣落脚点。剑桥大学高手如云,桑格就读期间,一次奖学金也没拿过,幸好家底殷实。就算全款付学费,他也能一路读到博士。他一直留在校园,纯粹因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然而转眼间博士也读完了,他又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桑格思来想去,还是认为做实验更适合自己。于是,他四处写信给各大高校,争取一些研究员职位。老实巴交二十多年的桑格,头一回给自己留了个心眼。他在自荐信里显著声明:我不缺钱,可以不拿工资。送上门来的免费劳力,还是剑桥高材生,一时间桑格所向披靡,征服了不少教授。最后他还是进了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实验室,回到了自己逐梦的原点。小小研究员到二次诺贝尔奖得主,听起来不可思议。且看桑格如何探囊取奖。2科学界讲究论资排辈,初出茅庐的桑格被安排在条件最差的实验室。那是一间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和其他数位研究员共用,真正属于桑格的只有一张工作台。而这张工作台被弃置在角落,紧挨着饲养小白鼠的笼子,气味令人作呕。一份没薪水的工作,极度恶劣的办公环境,堂堂富二代屈居于此,桑格图什么?这个问题很快有了答案。桑格找到了科研目标——给蛋白质测序。80年前,人类对于蛋白质的了解,仅限于知道其成分复杂,对生命很重要,此外该领域一片空白。桑格想进一步揭秘蛋白质,必须了解它的结构。因为那时他几乎是自费做研究,只能买市面上最多、相对便宜的胰岛素,作为研究蛋白质的对象。因而,胰岛素成为了往后十几年里,他在这间阴暗的实验室里,最熟悉又陌生的实验室伙伴。测序这项工作,前无古人,他还得给自己搭桥。发明测序专用试剂,后来被命名为“桑格试剂”。然而在桑格试剂的诞生过程中,桑格经历了重重阻隔。他在发明试剂时,无意间影响到了其他人,导致整个实验室的生物制品都成了鲜红色。桑格被愤怒的同事们投诉到了学校,一度被迫中止研究。尽管如此,他仍然找不到第二个地方,能比实验室更吸引他。攻克了试剂难题后,他才开始真正测序,而测序的难度相当于把数千片拼图打乱,再蒙着眼睛复原。在常人眼里,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但桑格一遍遍拼接、测试、重来,再拼接、测试、重来。1951年,他才摸清了胰岛素是由两个长肽链构成,A链是酸性,B链是碱性。又过了4年,1955年,桑格终于解析出牛胰岛素的精确结构。世人首次穿过蛋白质是大分子的简单定义,看到了它复杂万象的内在。为了这层浅浅的跨越,桑格耗费了12年时间,屈居于这间多人共用的地下室实验室,一直在自费进行试验。1958年,桑格将诺贝尔化学奖收入囊中,这是他应得的荣耀。3已经拿到了一次诺贝尔奖,这该是桑格的人生巅峰了吧,可他却不这么想。“因为你一旦获得了一次诺奖的认可,舒心的工作设备、投契的合作伙伴便会纷至沓来,再难的研究工作似乎也变得不那么艰巨了。”确实,桑格拿了诺贝尔奖之后,学校终于请他搬出地下实验室,安排了最新的顶楼实验室,且供他专人使用。此前名不见传的他,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又荣升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教授,还被授予新成立的蛋白质化学部门主管头衔。原本桑格是科学界最底层的研究员,一夜之间,他成了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全英国的生物化学精英都受他领导。不过这群人已经不研究蛋白质了,他们正在对DNA发起科学的冲击。学术会议上,一群人七嘴八舌地高谈阔论,桑格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耐心聆听各位同仁的见解,他的内心也在苦苦探寻新的研究方向。有一天,桑格忽然想通,在蛋白质测序时,也涉及到了DNA测序,但那时他无暇顾及,现在何不继续测序DNA呢。一找到了研究方向,桑格第一时间把各项行政工作都推掉。他又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里,跟热爱的事业打交道。像桑格这种级别的学术大咖,其实不用亲力亲为做实验,多招收几个学生助理,帮他验证想法即可。但桑格很反对这种做法,比起把任务分配给别人,他喜欢自己摆弄。然而测序DNA,远比测序蛋白质更复杂、更漫长。他在研究笔记上写得最多的结论便是:“这个方案就是浪费时间,得从头再来。”终于1977年,桑格为测序DNA也搭好了一座桥,他发明出远远领先时代的高效测序方法,后被称为“桑格法”。这种方法事半功倍,让DNA测序容量有了质的飞跃。当时科学家们所能测序的核苷酸数量最多只有80个,而摆在桑格面前的是21713个核苷酸序列分析,他全都摸清了。所以,桑格采用的这种测序方法,为后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奠定了实验方法。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这个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可能是通向科学终极目标的大门——通过搞清人体内每个基因的化学成分,书写生命的天书。”如果说基因是生命的天书,而桑格无疑是破解天书的揭秘者。1980年,桑格再一次接到来自瑞典的通知,他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当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一年,他才62岁。两次改变世界,两次推开科学界新方向的大门。可他自认为不过是一个热爱实验室的老头。4很多人认为,这样居功至伟的科学家,一定是天才。然而桑格最反对这样的揣测。“即使能够回忆起实验室里发生的激动人心的时刻,也都是一些很小的进步。”他所有成就,都是日积月累的试错和千万次的重头再来,才艰辛取得的。桑格在科研这条路,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寂寞。尤其是他还是一位富二代,抵御的世俗之乐更比常人要多。他有一艘船,但是很少驾驶出海,只是隔三差五坐在上面思考,任它静静地漂在浅滩。他也几乎没有娱乐活动,为了调剂实验室生活,特地招来一位爱唱歌的助理,还有一位幽默感十足的助理。桑格大半辈子时间都关在实验室里,给蛋白质、DNA测序。连写论文发表的时间都没有,也因此在学术界只留下为数不多的理论篇章。这也侧面证明,他搞科研纯粹出于热爱,钱财、名利则根本不能打动他。能让桑格停止实验的,只有他自己。这个古怪的科学巨人,在1983年的某一天,终止了手头工作,大步走出了实验室,向众人宣布退休。桑格65岁了,这个意料之中的决定突然到来,还是令人大吃一惊。剑桥大学为了纪念他的学术成就,成立了桑格中心,后来这里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基因组研究机构之一。虽然该中心以桑格命名,可桑格因为怕麻烦,在剑桥没有任何头衔,直到退休还只是博士身份。退休后,他照样喜欢无官一身轻,因此拒绝了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勋章。理由也很孩子气,“我不喜欢以后别人都叫我‘老爷’。”21世纪,基因越来越成为研究主流,人类基因组计划也正式成立,不少人说桑格是“基因学之父”。可他却自嘲:“我只是个一辈子在实验室里瞎胡混的家伙。”在桑格家里,不摆没有任何奖章和奖杯,他像普通人打理花园,柴米油盐,过得简单而知足。直到2013年11月19日,这个快乐而古怪的科学巨匠,在梦中安然离世。身后是他曾为之付出半生的生物化学王国。5桑格的故事,给我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出身富庶之家的公子哥,有千万条路可以选择,让他过上轻松的一生。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只要他想,堕落又快活再容易不过。然而他知道,钱财能买来的快乐,终究有一天会厌倦。如果追求热爱之事,换来无尽激情和成就,则能不断绵延人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桑格在科学成就上能得两座诺贝尔奖,在做人境界上更是难以望其项背。也许眼界真的决定成就,至少桑格是很好的例证。 ■原标题:英国最牛啃老族:我家有钱,有船,还有两座诺贝尔奖,敢对女王说“No”-作者- 度公子,我要把一万点光亮埋进你的胸膛,公众号:一日一度(ID:yryd115)。
2013年11月19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自然》杂志都登了同一条讣告。诺贝尔委员会官网也放上一张黑白照,以示悼念。这个普通的日子里,因他去世,世界显得格外灰暗。他叫弗雷德里克·桑格。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却缔造了一段几乎不可能的传奇。1桑格,一开始不过是平平无奇的英国富二代。1918年出生。父亲是当地知名医生,母亲是棉花制造商的千金,举家衣食无忧。桑格不愁吃穿,家里也变着法地培养他的能力。奈何夫妻俩都没时间,便花钱雇佣了一位家庭教师,专门陪儿子采集动植物标本,教他阅读生物学书籍。桑格在少年时代来临前,便积累了丰富的生物科学知识。然而他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天才,桑格在人群中几乎毫不起眼。就连考入剑桥,选专业时,也因水平受限抓耳挠腮。物理不行,数学不擅长,那么只能选化学。这时恰逢生物化学兴起,桑格一下子找了兴趣落脚点。剑桥大学高手如云,桑格就读期间,一次奖学金也没拿过,幸好家底殷实。就算全款付学费,他也能一路读到博士。他一直留在校园,纯粹因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然而转眼间博士也读完了,他又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桑格思来想去,还是认为做实验更适合自己。于是,他四处写信给各大高校,争取一些研究员职位。老实巴交二十多年的桑格,头一回给自己留了个心眼。他在自荐信里显著声明:我不缺钱,可以不拿工资。送上门来的免费劳力,还是剑桥高材生,一时间桑格所向披靡,征服了不少教授。最后他还是进了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实验室,回到了自己逐梦的原点。小小研究员到二次诺贝尔奖得主,听起来不可思议。且看桑格如何探囊取奖。2科学界讲究论资排辈,初出茅庐的桑格被安排在条件最差的实验室。那是一间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和其他数位研究员共用,真正属于桑格的只有一张工作台。而这张工作台被弃置在角落,紧挨着饲养小白鼠的笼子,气味令人作呕。一份没薪水的工作,极度恶劣的办公环境,堂堂富二代屈居于此,桑格图什么?这个问题很快有了答案。桑格找到了科研目标——给蛋白质测序。80年前,人类对于蛋白质的了解,仅限于知道其成分复杂,对生命很重要,此外该领域一片空白。桑格想进一步揭秘蛋白质,必须了解它的结构。因为那时他几乎是自费做研究,只能买市面上最多、相对便宜的胰岛素,作为研究蛋白质的对象。因而,胰岛素成为了往后十几年里,他在这间阴暗的实验室里,最熟悉又陌生的实验室伙伴。测序这项工作,前无古人,他还得给自己搭桥。发明测序专用试剂,后来被命名为“桑格试剂”。然而在桑格试剂的诞生过程中,桑格经历了重重阻隔。他在发明试剂时,无意间影响到了其他人,导致整个实验室的生物制品都成了鲜红色。桑格被愤怒的同事们投诉到了学校,一度被迫中止研究。尽管如此,他仍然找不到第二个地方,能比实验室更吸引他。攻克了试剂难题后,他才开始真正测序,而测序的难度相当于把数千片拼图打乱,再蒙着眼睛复原。在常人眼里,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但桑格一遍遍拼接、测试、重来,再拼接、测试、重来。1951年,他才摸清了胰岛素是由两个长肽链构成,A链是酸性,B链是碱性。又过了4年,1955年,桑格终于解析出牛胰岛素的精确结构。世人首次穿过蛋白质是大分子的简单定义,看到了它复杂万象的内在。为了这层浅浅的跨越,桑格耗费了12年时间,屈居于这间多人共用的地下室实验室,一直在自费进行试验。1958年,桑格将诺贝尔化学奖收入囊中,这是他应得的荣耀。3已经拿到了一次诺贝尔奖,这该是桑格的人生巅峰了吧,可他却不这么想。“因为你一旦获得了一次诺奖的认可,舒心的工作设备、投契的合作伙伴便会纷至沓来,再难的研究工作似乎也变得不那么艰巨了。”确实,桑格拿了诺贝尔奖之后,学校终于请他搬出地下实验室,安排了最新的顶楼实验室,且供他专人使用。此前名不见传的他,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又荣升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教授,还被授予新成立的蛋白质化学部门主管头衔。原本桑格是科学界最底层的研究员,一夜之间,他成了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全英国的生物化学精英都受他领导。不过这群人已经不研究蛋白质了,他们正在对DNA发起科学的冲击。学术会议上,一群人七嘴八舌地高谈阔论,桑格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耐心聆听各位同仁的见解,他的内心也在苦苦探寻新的研究方向。有一天,桑格忽然想通,在蛋白质测序时,也涉及到了DNA测序,但那时他无暇顾及,现在何不继续测序DNA呢。一找到了研究方向,桑格第一时间把各项行政工作都推掉。他又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里,跟热爱的事业打交道。像桑格这种级别的学术大咖,其实不用亲力亲为做实验,多招收几个学生助理,帮他验证想法即可。但桑格很反对这种做法,比起把任务分配给别人,他喜欢自己摆弄。然而测序DNA,远比测序蛋白质更复杂、更漫长。他在研究笔记上写得最多的结论便是:“这个方案就是浪费时间,得从头再来。”终于1977年,桑格为测序DNA也搭好了一座桥,他发明出远远领先时代的高效测序方法,后被称为“桑格法”。这种方法事半功倍,让DNA测序容量有了质的飞跃。当时科学家们所能测序的核苷酸数量最多只有80个,而摆在桑格面前的是21713个核苷酸序列分析,他全都摸清了。所以,桑格采用的这种测序方法,为后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奠定了实验方法。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这个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可能是通向科学终极目标的大门——通过搞清人体内每个基因的化学成分,书写生命的天书。”如果说基因是生命的天书,而桑格无疑是破解天书的揭秘者。1980年,桑格再一次接到来自瑞典的通知,他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当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一年,他才62岁。两次改变世界,两次推开科学界新方向的大门。可他自认为不过是一个热爱实验室的老头。4很多人认为,这样居功至伟的科学家,一定是天才。然而桑格最反对这样的揣测。“即使能够回忆起实验室里发生的激动人心的时刻,也都是一些很小的进步。”他所有成就,都是日积月累的试错和千万次的重头再来,才艰辛取得的。桑格在科研这条路,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寂寞。尤其是他还是一位富二代,抵御的世俗之乐更比常人要多。他有一艘船,但是很少驾驶出海,只是隔三差五坐在上面思考,任它静静地漂在浅滩。他也几乎没有娱乐活动,为了调剂实验室生活,特地招来一位爱唱歌的助理,还有一位幽默感十足的助理。桑格大半辈子时间都关在实验室里,给蛋白质、DNA测序。连写论文发表的时间都没有,也因此在学术界只留下为数不多的理论篇章。这也侧面证明,他搞科研纯粹出于热爱,钱财、名利则根本不能打动他。能让桑格停止实验的,只有他自己。这个古怪的科学巨人,在1983年的某一天,终止了手头工作,大步走出了实验室,向众人宣布退休。桑格65岁了,这个意料之中的决定突然到来,还是令人大吃一惊。剑桥大学为了纪念他的学术成就,成立了桑格中心,后来这里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基因组研究机构之一。虽然该中心以桑格命名,可桑格因为怕麻烦,在剑桥没有任何头衔,直到退休还只是博士身份。退休后,他照样喜欢无官一身轻,因此拒绝了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勋章。理由也很孩子气,“我不喜欢以后别人都叫我‘老爷’。”21世纪,基因越来越成为研究主流,人类基因组计划也正式成立,不少人说桑格是“基因学之父”。可他却自嘲:“我只是个一辈子在实验室里瞎胡混的家伙。”在桑格家里,不摆没有任何奖章和奖杯,他像普通人打理花园,柴米油盐,过得简单而知足。直到2013年11月19日,这个快乐而古怪的科学巨匠,在梦中安然离世。身后是他曾为之付出半生的生物化学王国。5桑格的故事,给我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出身富庶之家的公子哥,有千万条路可以选择,让他过上轻松的一生。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只要他想,堕落又快活再容易不过。然而他知道,钱财能买来的快乐,终究有一天会厌倦。如果追求热爱之事,换来无尽激情和成就,则能不断绵延人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桑格在科学成就上能得两座诺贝尔奖,在做人境界上更是难以望其项背。也许眼界真的决定成就,至少桑格是很好的例证。 ■原标题:英国最牛啃老族:我家有钱,有船,还有两座诺贝尔奖,敢对女王说“No”-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