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辑:你不知道的钱学森

从2009年至今,钱学森院士离开我们转瞬已11年了,每至钱学森祭日,纪念他的文章总是铺天盖地而来。诚然每个中国人都应当铭记1950-1955年间钱学森为了回国报效所付出的赤子之情和所遭受的苦难;更不应该忘记中国是如何在他亲自地点将聘贤,率领着千军万马,从零开始逐步实现了近程、中程、洲际、空防、海防、洲际导弹和各类卫星飞船的研制、试验和生产,最终形成了百万尖兵产业大军。在短暂的30年中,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国情当中跻身世界列强之国,并为空间科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由于在航天领域的突出贡献,钱学森被大家亲切地称呼“航天之父”。有着“两弹一星”功勋、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等荣誉,但却鲜有人提及他同时还是一位好老师。

钱学森回国后,除了主持导弹、火箭、卫星等领域的研发工作,同时他还尽力抽出时间去举办工程控制论讲习班、导弹概论培训班、工程力学研究等各种课程并亲自教授。

钱学森为学员们讲课

钱学森但凡讲课,一定是尽心尽力。钱先生的学生中涌现出了我国最早的一批两院院士、著名教授和在工程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高级工程师等。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在回忆钱学森指导他时这样描述:“当年听钱老给我们讲导弹基础知识“导弹概论”,他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复杂的尖端技术、深奥的理论阐述得清清楚楚。”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何友声评价钱先生的课程时说:“他不仅亲自授课,还花了大量精力亲自编写讲义和讲稿……此稿不仅选材简赅精确,具有很强的基础性、经典性,及至今日仍使人感到熠熠生辉,而且清晰耐读。”

每个老师都会在上课之前写教案,但是不是每个老师都会一字一句地写一篇长达六万字的讲稿。

《导弹概论》手稿

钱学森能如此沉下心来做科研和教学的原因,追根溯源离不开他的两位老师。

人们常说,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

我们往往只知道钱学森的的伟大事迹,但却对他的父母知之甚少。其实,钱学森的曾经表示:“父亲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一位教育家,早年在上海和杭州两地接收新学,后求学于东瀛,与鲁迅、厉绥、许寿堂等人是刎颈之交。甲午战争开始后,没有人料到日本竟然战胜了中国,外人接踵而来,中国国势日蹙。明达之士深知“欲谋振兴中国,非从兴学、兴储才两方面着手不可”,钱均夫回国开始自己的教育生涯,任职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

钱学森一周岁时与父亲的合影

青年时的钱学森和父亲钱均夫

此时,这段时间正是钱学森成长学习的关键期,钱均夫按照自己对教育的认识以及实践经验来教授钱学森,并赋予了钱学森以航空梦。

·钱均夫的“素质教育”

从钱学森的教育经历中可以看出,从幼稚园到小学,到中学,再到高中,最后高分考进的交通大学,都是在现代教育模式背景下创办的。在现代教育的熏陶下,钱学森从小就养成了善于思考且不钻牛角尖的习惯。以至于他在洞察了当时的教育体制问题后写下了《这是几句忍不住要说的话》一文,发表在1932年第 2卷第 12期的《进修半月刊》上。

钱学森在文中还提出了这样的教学观点:“教学生总须先教目前的实际东西' 而这一观点与他后来所主张发展的工程科学思想一脉相承也成为钱学森创建系统科学思想的基础。

当然,钱均夫不仅仅只为儿子选择好学校,他更关注钱学森“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我们都知道钱学森在音乐、绘画方面的天赋,这些潜力的挖掘,钱均夫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钱均夫给钱学森安排的课外活动非常丰富,不仅聘请老师教其作画,还安排音乐等方面的训练。

·航天梦的播种

其实,促使钱学森转向航空领域非常重要的人物正是他的父亲钱均夫。

钱均夫有看报刊的习惯,据其回忆,第一次知道“天空飞行之说”是在1907年。长年累月的积累后,钱均夫已具有丰富的航空知识,1932年3月7日,钱均夫在浙江省教育厅的演讲中作了《御侮声中应具备之航空知识》的专题讲座。

讲座最后,钱均夫从教育的角度认为,德国、日本的学校已经从儿童、小学时代培养“航空事业之兴趣”,如滑翔机、制造飞机模型、加入航空会等等。呼吁国人“宜共起图之矣”。

有趣的是,钱均夫这个关于航空知识的讲座是在1932年,而钱学森在1933年发表了第一篇航空知识的论文,这不是单纯时间上的巧合,因为钱学森在论文中使用的例子与钱均夫使用的例子多是相同的。可以说,在航天领域是钱均夫为钱学森点亮了他的航天梦,他就是为“航天之父”叩响科学大门的那块敲门砖。

1955年钱学森一家归国后和家人的合照

另外一位老师,是钱学森在航天领域最重要的老师。

西奥多·冯·卡门,一位著名的匈牙利及美国物理学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航天工程学家”,同时也是钱学森的老师。他评价钱学森时说的这样一段话,至今还保存在《一代风流》1969年版38章中,他说:“作为一个青年学生,他帮助我提炼了我自己的某些思想,使一些艰深的命题变得豁然开朗。这种天资是我所不常遇到的,因而他和我成了亲密的同事。”

钱学森与冯·卡门

冯·卡门向钱学森传授了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钱学森也能在一场学术研究的最后和他争锝红耳赤,不过第二天他就和钱学森道歉:是他错了。能够做到从传授到研讨,再到合作,这是一个老师最希望看到,却不总是能完成的。

所以冯·卡门最后给钱学森的定位是“朋友”、“同事”,而不是“学生”。在冯·卡门看来,这是他与自己学生的相处之道,是大师之间的心心相惜,更是对天才科学家的尊重。

结语:钱学森的贡献绝不仅仅是献身于新中国的火箭、卫星导弹和航天事业,更是他作为一位老师,在他的身后出现的一批又一批国家院士、工程师、科学家。正如钱学森所说:“这种大事业,一两个人是无法完成的,一切成就归功于党,归功于集体,我恰逢其时,做了应做的事 。”

在此教师节之际,谨以此文章聊表对钱学森先生的追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