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泾州最后的打铁铺
最后的打铁铺,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手工艺活。自春秋时期有了冶炼生铁以来,打铁匠做铁器就逐渐成为传统手工业界的“重工业”。他们用打铁的技艺养家糊口,又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传统至今。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及机器工业化的普及,传统铁器手工艺产品显然不如现代工业产品,它做工耗时,质量不美观,打铁这种曾经在民间行情的手工艺己经日渐衰落,这种原始的手工艺被淘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大西北边远山区大部分农村是在土里刨食的,离不开农具,劳动生产的锄头、铁锨、犁头、镢头等大批的农作工具。家庭生活用的锅、勺、切菜刀等等用具都是出自铁匠铺匠人之手。
到冬天,一间不大的店铺,小小空间的铁匠铺里又架起熊熊的炉火,铁匠师傅们脖子挂条用帆布做的长围裙,挂在脖子上,中间系在腰里防飞溅的火星。尽管如此,无情的火星还是将围裙烧得千孔百疮。
打铁师傅们开铺必备几件家什:大小铁锤、火钳、打铁用的墩子,墩子光溜溜的脑袋,另外还有风箱、围裙和擦汗的毛巾。在铁匠铺里,一般都是两个人,不是师徒,就是夫妻,徒弟或者妻子加煤、烧火拉风箱,抡大锤。师傅掌握火候,随时准备拉出烧红的铁锤打造型。打铁掌握火候最重要,每种钢铁需要的火候都不同,需要师傅凭长期积累的经验来判断,当铁坯烧到冒钢花时,赶紧从火炉里用铁钳取出,大锤抡下去,火花四溅,然后将铁坯放到垫子上,轻轻有节奏的用小锤打上几下,给徒弟一个口令“开始”,徒弟便双手唾口唾沫,抡起大锤,与小铁锤配合,振出了巨大的声响,铁烧的太红会熔断,太黑了打不动,取出后,徒弟用大锤打大面,师傅用小锤打边角,一切过程必需在几分钟完成,否则,铁坯一凉,软性尽失,无法成形,这就是所谓的“趁热打铁”名言。
师傅第二次再将半成形的铁料放入火中继续锻烧,差不多后,又拉出半成品用小锤熟练地将铁坯翻转方向,变换角度的锻打,成形后,将成品放入盛满水的铁桶中,顿时发出呲呲声,冒出大大小小的气泡,热气翻滚,这叫淬火、凉拔。这样,一块冰冷的铁块在炉火的高温烧烤下,在铁与锤的撞击下,随着“叮当叮当”的声音划过,神奇地产生一件农作工具。
那火炉的高温,飞溅的火星,沉重的铁锤都在考验着打铁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艺。
他们用汗水敲击出那和谐的“叮当”作响声,用高超的技艺展示出自己劳动的结晶。“叮当”的铁锤声已悠远而孤寂,随着时代的进步,打铁匠变得越来越模糊,渐渐的在人们生活中远去,我熟悉的这几个打铁铺里的师傅们用他们一生的技艺供家里的几个孩子上大学、成家立业,但他们一生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坚毅的脸庞,肌肉突起结实的臂膀和那熊熊燃烧的炉火,让人难以忘怀。
(一)刘红旗夫妻打铁铺,甘肃省平凉泾川县窑店镇人,刘红旗继承了其父的打铁手工艺活,与妻子打铁三十年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大学。
(二)吕师师徒打铁铺,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城关镇水泉村
(三)刘军旗夫妻打铁铺,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窑店镇人,刘红旗的兄弟,夫妻打铁三十年,也是继承了其父手工艺活。
左雪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