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显怡:我们的小学班主任张肇华老师

我们的小学班主任

张肇华老师

文/杜显怡

2005年的一天,一位中年男子来到我办公室,他说是我的小学同学。小学同学?我迅速搜索遥远的记忆,依稀恍惚好像有这个印象。他说他是张桂生,当年外号叫“大脑袋”。

话一开头他就说到了张肇华老师,我们的小学班主任。我的心一下子激动起来:“是张老师吗?他还在吗?他现在怎么样?你们见到他了吗?”

“张老师”这几个字掀动了我记忆潮水的闸门,随着几个问题出口,我的眼泪一下子涌出来了。

张桂生告诉我,张老师还在,前不久还见到过。

哎!真的吗?1964年我小学毕业后就再没有他的音讯,40多年了。我思念多年、无数次在梦中出现、以为今生今世再也见不到的张肇华老师,终于有了您的讯息、终于能再见到您了!

小学的情景一幕幕在我眼前浮现,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无法抑制自己的心情,一想起张老师就心潮翻滚,默默流泪。时光雕刻了记忆,几十年的回忆和怀想早已把我对小学时光的美好记忆打磨成了一件臻于完美的艺术品。

我的小学是重庆市朝天门民办小学,它在渝中区沧白路、如今的洪崖洞上面。它的校舍狭窄、破旧,是木质的两层楼,中间有个天井,上体育课、学生活动就在天井里。教室阴暗潮湿,一年四季都得开电灯。

当初父母亲之所以为我选择读这样一所学校,仅仅因为离家近——那个年代的人思想单纯,根本没有择校的想法。

1960年代是个热情喷涌、万马奔腾的时代。建立不久的共和国,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一切都很年轻、很新鲜。每个儿童都是天使,每颗童心都是美丽而善良的。跨入朝天门民办小学这所我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时,我的心中几多激情几多憧憬。

站在校门口放眼望去,长江和嘉陵江在天际流淌,耳畔听得到朝天门码头的汽笛声声,清晨薄雾笼罩,夜晚万家灯火璀璨,我虽然小小年纪,心中却涨溢着激情和理想。

才华横溢的孩子王

大约在五年级时,张肇华老师来到了我们64级一班,担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他不到20岁,刚刚高中毕业,1米80的个儿,身强力壮,阳光帅气,嗓音洪亮,一头浓密蓬松的黑发并非刻意地梳成了“大包头”。他常穿一件灰蓝色的夹克衫,一条大裤脚的长裤,脚蹬运动鞋,走起路来连蹦带跑。他性格豪爽,说话坦诚,能把你表扬得批评得想哭又想笑。

青年时的张肇华老师

刚出校门的他,有着和我们一样的赤子之心,与其说他是老师,不如说他是我们的大哥哥,是孩子王。他把全副心血倾注在学生的教育上,整天和我们泡在一起。他想法多、思路广,富于激情和理想,总能和小伙伴们想到一起。

听张老师的语文课是一堂美的享受。他热爱文学,讲课投入,一篇简单的课文也讲得眉飞色舞,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语言文学的美丽世界。

我印象最深的是张老师给我修改作文。那时我喜欢描写自然景物和一切美的事物,喜欢发挥想象,喜欢滥用词藻。张老师对我的作文很欣赏,常常拿到班上来念。一次我写了一篇歌颂祖国山河的文章,他精心作了修改。他红色的笔、龙飞凤舞的书法在我的作文本上写得密密麻麻,经他修改、补充和订正的内容比原文多出了一倍,原稿的空隙写不下了,又写到了纸的背面,简直就是一次再创作。经他修改、提升和润色,这篇文章更漂亮了。有几个词语,如:蜿蜒逶迤、喷薄而出、错落有致等,我就是第一次从他这修改中学到的。可惜那时我太年幼,不懂得将这份珍贵的底稿妥善保存,后来几经搬家,再也找不到了。

这些年来我常想,在今天中国的课堂上,有几个老师还能像张老师当年那样给学生修改作文,何况还是一个小学生很幼稚很浅薄的一次课堂习作。

张老师多才多艺,思维敏捷,热情洋溢。直至多年后我才知道,他的父母解放前都是延安的革命文艺战士,他的文艺才干既来自遗传和家庭影响,也是他自身的热爱和修为。他喜欢唱歌,歌声洪亮、浑厚,很有感染力;他会拉手风琴,会作曲,还会跳舞,舞姿大气舒展。他热爱学生,经常把学生带到七星岗他家中玩耍,给我们讲故事、唱歌、说各种有趣的事情。他也有脾气,有时还很激烈很暴躁。遇到学生不听讲、上课说话,他会使劲把手中的粉笔头“啪”一声掷到你面前,说话的同学顿时哑然,大气不敢出。他成了我们心中的偶像,在同学们的眼里他简直就是一个传奇。多年后还有同学说,他是我们心中的“男神”。

那时,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各年级各班的文艺汇演,在他的指导策划和组织下,我们64级一班的节目总是很独特很精彩。学习少年英雄张高谦的活动在全国开展后,他提出要创作一个舞剧《高谦赞》,一下子调动了我班全体同学的热情和想象。为此他可没少费心:构思、编剧、创作、谱曲,编舞、做道具,全是他自己。每天放学后,他召集我们在校门前的人行道上练习到深夜。

由他写词和作曲的《高谦赞》有两首歌,我至今依然记得,一首是:

祖国处处是春天,
阳光普照鲜花开,
高山溪水旁的,鲜花最鲜艳,
高谦赤赛红牡丹。
一颗红心向着党,
艳丽的花朵永远争妍,
艳丽的花朵永不败,永不败……

还有一首是:

青草茵茵罂粟红,
祖国的大地春意浓,
罂粟虽然红似火,
……

至今我仍然记得张老师亲自指挥我们排练的情景。他说:“'青草茵茵’这部分要抒情,要深情而舒缓地唱。'祖国处处是春天’这首,一开始就是四分之三拍的节奏,要热烈而欢快……”边说边给我们做示范。十一二岁的我们十分缺乏艺术细胞,可他不厌其烦地训练我们的音乐素养,培养我们的艺术感觉。

后来因为时间紧张,舞剧没有排出来,他就把这两首歌加上诗歌朗诵编排成了一个诗歌联唱,还谱写了几部和声,他亲自担任指挥,率领我们班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区小学文艺演出。

1964年5月20日,我在日记里记下了当时的一幕:

“今天同学告诉我,我们排练的舞剧《高谦赞》被评选到区里去演出。时间就是在这个星期日。啊,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我们心中的高兴劲就甭提了。但是,时间这么匆促,我们的排练也不怎么好,从今天起就要抓紧了呀,胜利之花在向我们眺望,希望我们去采摘。”

参加学校的文娱活动对于学生们来说就是盛大的节日,我的日记无数次记下了当时的感动、欣喜和同学们的状态:

“我们的歌咏比赛原定为明天晚上,但由于另外的情况,就改在了下个星期一的晚上。在这次比赛中,同学们发扬了共产主义精神,有的捐口红、胭脂、眉笔,有的捐白毛巾、衣服,有的捐布、捐绑腿,有的忙着练乐器、做纸花,个个都忙个不停,精神抖擞,没有丝毫怨言。谁不为自己的学校、自己的集体争光呢,谁又不愿意学习雷锋叔叔呢。”(1964年6月19日)

那时电影院上映了故事片《冰山上的来客》,其中几首优美的抒情歌曲一时风靡全国。我们十分喜欢偷听张老师和几位老师踩着学校的脚踏风琴,边弹边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位姓李的女老师,人长得洋气且漂亮,梳着大辫子,常和他一起唱歌。我们就默默地在心中把她和张老师对上号。后来听说张老师喜欢的不是这位女老师,而是另外一个学校的某位我们也曾见过的女老师;后来又听说那位女老师居然和他分手了,我们心中好失落,好为张老师鸣不平。

张老师组织我们班开展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步行去南温泉。那是我第一次去南泉,心中好盼望好兴奋。尽管一路上很辛苦,在租来的教室里睡觉,生活条件差,夜晚蚊虫叮咬得很厉害,但游览南泉风光、看仙女洞,感觉很快乐很满足。还组织我们去汪山、去祭扫烈士墓、到市少年图书馆服务、到嘉陵江边种树……张老师深知我们年少的心灵最渴望最喜欢什么。

1964年4月5日,我在日记中记下了去汪山的情形:

“春天,是百花齐放、万物复苏的季节,特别是一年中的今天——清明节,更是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今天,我们到汪山去玩耍了呢。在今天的一切活动中,我们都体现了军事化,严格遵守了组织纪律,服从指挥。这次旅行中,我担任了连队的政治委员,我要起模范作用、以身作则。看见身体比较弱的同学,我就帮他提东西,并且安慰鼓励他们。虽然大家比较累和饿,但都牢记着这句话:向前走一步,就接近胜利多一步……通过这次旅行,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更加热爱美丽的祖国,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培养了良好的道德作风,还懂得了不少科学知识。”

我们班的毕业照

就是这样的好老师,在我们小学毕业后不久,竟突然消失了,销声匿迹了,仿佛人间蒸发了,再没有他的音讯了。我们幼小的心灵很困惑、很不解,又很无奈。

上中学后的几年,每次经过小学校门口,我都会回想起那些美好时光。张老师年轻活跃的身影连同那些已逝的时光,永远定格在了我13 岁那一年,成为我心中最美丽的图画,我心目中的他永远不满20岁。

在漫长而绝望的思念和期盼中过了多年,终于等来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四十年后的重逢

2004年,就在张桂生同学告诉我找到了张肇华老师的信息后几天,我和同学们去和张老师重逢了,大家激动得泪流满面。

张老师老了,皱纹布满脸颊,眼睛失去光泽,难觅昔日的风采了。我也老了,再不是当年那个小女孩了。

1964年,就在我们毕业后,他响应党的号召,自愿报名去了四川省华蓥山林管处渠县农乐林场。在艰苦的劳动中,他遇到了我们的师母张宗秀,两人开始了甜蜜而艰难的爱情历程,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人生。2018年,年近八十的张老师满怀深情写出《春兰、杜鹃和百合花的故事》,回忆他们一生的奋斗和坎坷,歌咏在艰难岁月里他和师母绽放在深山里的真爱,发表在《故人旧事2020》公众号上。

他还告诉我们,1976年他重返了讲台,到重庆华光厂子弟校任教。任教期间,他主管学校德育工作,长期组织和辅导学生开展文化艺术美育活动,参与组织工厂职工业余文化艺术活动;组建了200多人的红领巾合唱团、60多人的少先队鼓乐队、舞蹈队和器乐组。1984年他被评为四川省国防系统优秀辅导员,1988年被评为兵器工业部优秀教师。因为几十年热爱音乐艺术,他创作了不少歌曲,1994年被接纳为中国音乐家协会重庆分会会员、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研究学会会员。2003年退休后,潜心音乐创作,现已发表音乐作品100多首,在《北泉歌声》杂志上,常常能看到张老师的作品,多次获各级各类奖项。张老师一生的学习奋斗经历,更是让同学们感动、感叹。

2014年初夏,阔别50年后,我的小学同学20多人在南山相聚了。聚会上,张老师专门用他龙飞凤舞的钢笔书法,给全体同学写了一封信,并当场朗诵。信中说:

“一群几乎与共和国同岁的孩子们将沧白路古城墙作为自己晨读的露天课堂,一张张淳厚稚气的笑脸在艳红的霞光映照下,像一朵朵充满生机的初绽花朵。每天都静静地陪伴着他们的三将军似乎正咧开大嘴笑个不停。

“这一切交织成了一幅充满童趣与生机,感人肺腑的音响画卷,这是我见过的最美、最动人的图画;也是令人永生不忘的音像诗。就是这个时候,这个地方,我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

“50年来,我从内心深深感受到你们对我的爱。我将你们的爱和我对你们的爱都深藏于心中。已半个世纪的爱是多么珍贵,你们是我人生中最美最美的记忆,是你们造就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黄金时期,使我们一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深深地感谢你们。”

50年后师生相聚重庆南山

张肇华老师坐右4,作者蹲右1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朝天门民办小学64级一班的同学仍然保持着纯洁的学生情谊,大家都说,因为我们有最棒的班主任老师。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在年幼的我们刚踏上人生之路时,是张肇华老师用他年轻而热烈的生命,把几十个少年心中的理想之火点燃,播下了美与爱的种子。

能够在小学年代遇上张肇华这样的老师,是我们的荣幸,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我们发自内心地说:感谢生活,感谢命运,感谢张肇华老师!

2021年9月

作者近照及简介:

杜显怡,重庆人。重庆一中初67级学生。当过知青,当过工人。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曾在重庆通用机械工业公司工作。2006年在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退休。

(0)

相关推荐

  • 往日回忆|回念当年的“六一” ​文/​玄兆华

    回念当年的"六一" 作者:玄兆华 "六月里花儿香,六月里好阳光,六一儿童节,歌儿到处唱........"那是一九六三年的六月一日,我们十几名同学穿着整洁的衣服. ...

  • 回忆小学生活得与失,60后的情与仇,还惦念着吗?|静逸思听 作者:张路华 朗读:宋荣枝

       静逸思听系列<小学生活回忆>  作者:张路华 朗读:宋荣枝 我的小学生活是鲜亮多姿的, 一入学不久便被老师定为学习委员, 上课回答问题又积极, 因此不断得到老师的夸奖. 前两年小学同 ...

  • 杜显怡:忧伤而辽阔的土地

    忧伤而辽阔的土地 --走进俄罗斯 文/杜显怡 2018年9月3日清晨,重庆江北机场. 一大群浓妆艳抹.穿红着绿的老人聚集在一起.有人举起了手机.相机,有人挥舞起色彩斑斓的纱巾,有人唱起了忧伤的< ...

  • 杜显怡:童年时,我们一起唱过的儿歌

    童年时,我们一起唱过的儿歌 图文/杜显怡 童年,是春天的花朵,是天空的云霞,是山谷的小溪,是清新的晨风:是天真,是纯真,是梦幻:童年,是通向天堂的钥匙. 生于上世纪40.50年代的我们,出生前后刚好是 ...

  • 杜显怡:多年里,我喜爱的那些情歌

    ·故人旧事2020·周日特刊· 多年里,我喜爱的那些情歌 作者:杜显怡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 ...

  • 杜显怡:​1964年的小学生日记2

    1964年的小学生日记2 作者杜显怡 1964年5月3日 五月,红色的五月(诗歌) 啊!五月,红色的五月, 你饱含着多少革命的鲜血, 你高举起多少革命的火炬. 这一天,全世界举行了 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 ...

  • 杜显怡:1964年的小学生日记

    1964年的小学生日记 作者杜显怡 1964年6月1日 今天上午本来是要举行歌咏比赛,但由于下雨的缘故,只好改期再举行了.我和几个同学先到图书馆去看了几本书,又到大街上溜达了一会儿,十点多钟便各自回家 ...

  • 杜显怡:大学里,我们一起看过的那些电影2

    大学里,我们一起看过的那些电影2 ----80年代,关于电影的日记选录 作者:杜显怡 1980年5月23日:"本月18日中央召开刘少奇同志的追悼会.邓小平同志致悼词.昨天组织看电影<少 ...

  • 杜显怡:琴声悠悠 思绪悠悠

    琴声悠悠  思绪悠悠  --钢琴大师傅聪独奏音乐会随想 杜显怡 前几年在重庆大剧院听傅聪钢琴独奏音乐会,写了一点文字.再发出,谨为悼念傅聪先生.   已经过去久了,钢琴大师傅聪2014年12月13日在 ...

  • 《悬崖之上》主演李乃文辟谣:张少华老师不是我岳母

    李乃文 2021年3月23日,家喻户晓的老戏骨张少华,在北京不幸因肺病离世.著名男星李乃文,也因张老师的离世,成了网络高频词. 原来网上一直流传,说李乃文是张少华老师的女婿.然而事情真相并非如此-- ...

  • 张肇华:春兰·杜鹃·百合花的故事

    春兰·杜鹃·百合花的故事 文/张肇华 我叫张肇华,祖籍天津,1962年从重庆凯旋路中学毕业.我父亲是中共地下党员,却在1962年6月含冤离世.这对我和我的家人的思想和心理打击太大,我们内心难以接受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