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彤丨行吟净土寺

在丝绸之路通往西方的大道上,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附近,一座宝刹“净土寺”隐没在苍松翠林之中。

与刻在崖壁上的诗句“蝉噪林愈静”相比较,“风过松涛吼”的“净土松涛”是净土寺地理、自然环境的生动写照。

一座宝刹,红墙碧瓦,巍峨的殿宇在郁郁葱葱遍山松林的环绕中,闪耀着灿灿光辉。雕梁画栋的佛教宫殿,在万松围拱的半山腰,延伸尽铺眼底。松林覆盖的一座座山峰,像十八位罗汉守护着宝刹。山风起时,漫山遍野的松针枝叶相互碰撞,发出龙吟虎啸、排山倒海的嗡鸣声,顿时将朝拜游览人们的心境震撼涤荡,被安顿的心灵在此时思绪万千,感受着大自然宏伟和博大的气势。秦州八景之一“净土松涛”因此而得名。

相传净土寺始建于宋初,至明开国,明太祖朱元璋在江山稳定后,便依照国师的占卜,开始在四处寻访一处能辅佐自己稳固江山的风水宝地。在西去的丝绸之路上,一处圣洁的古寺“寄骨寺”被最后选定,于是便有了一位至亲的御妹,来松涛淹没的寺庙中出家为尼,刻苦修行,在精神上为一个朝代的稳定给予宽慰。

又传唐三藏从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取经的第一站,便曾来到天水驿道的“曼殊寺”(净土寺又一名)下榻休息。当然,关于圣僧和圣尼的传说,我们没有必要去考证,而我们眼前一座一进三禅院辉煌巍峨的建筑群,能成为如今的气势,却不得不说如今的寺院主持海正师父。他从90年代初,从佛教圣地五台山来到天水,给一座残败的寺院以新生。那修建殿堂的一根根梁柱,那铺路的一块块石子,那树阴下的一棵棵花草,都是这位苦行僧与其弟子吃野菜、喝泉水、跋山涉水到处游走,化缘而来。

在佛教自西域盛行到中国以后,庙宇宫观的修建,很能体现人们的集体智慧、团结精神和凝聚力。曾在很多兴土木、建殿阁的庙宇,看到烈日炎炎下,男人们推刨拉锯,女人们搓麻和泥,热火朝天干劲十足。很难想像,这样的劳作却不要一个铜板的工钱支付。只是在一处树阴下的墙壁上,偶然贴着当地村民为寺庙帮工的日期,和自愿捐赠的物品及银钱的数字。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从精神向往上,可以从一座座寺庙殿宇的维修和重建中看到。

据说10年中,海正和他的弟子为净土寺化缘,滴水积渊不是人们幻想出来的故事,眼前气势宏伟的净土寺胜景,是在海正的积极引领中,无数老百姓虔诚的心愿修建起的一处拜佛修行,修身养性的圣地。

从天水市区东行45公里到朱家后川,河水潺潺从净土寺山门旁流过,净土寺巍峨的山门牌楼高耸,上有匾额“曼殊寺”。雕龙画凤的朱红牌楼前,有一别致的小花坛,花坛里神龟伏着一块刻有“大般若正宗”的雕龙石碑。“般若”在佛教中是“智慧”的意思,这是佛教圣地启人心智的一句禅语吧。从牌楼一直向有庙宇的群山走去,便有一条幽静宽敞的水泥大路,两边或有小树,或有石雕小鹿等,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的山峰呈波浪起伏,环绕着金盆养鱼之中的寺庙。

“察察昭昭不笑不成大道,绵绵纯纯自然自有玄机”。站在净土寺的广场,望着一对汉白玉麒麟,相对张嘴仰天吼叫,我忽然想起在四川道教圣地青羊宫看到的诗句。虽佛道各殊,但与人为善、心存善本,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基本意旨相通,而净土寺每一处亭阁、楼宇、殿堂的修建,也在自然天成的卦象玄机之中。

广场北侧一处偌大的池塘,里面有成群的锦鲤和高寿的大龟游来游去,自由自在,这是修心人们的放生池。冬天池水凝结成奇特美丽的冰花。人体70%是水,当爱心、善心常驻心田,得来便是健康祥和的身心。而净土寺的放生池,冬天结冰时便把人们对大自然的爱心、善心,也反映在美丽的冰花上。

山水相映得以出胜景,在养生池旁,过一座石拱桥,便是地藏殿巍峨挺拔的雄姿。进入曼殊胜景前的空广场上,一些木工匠,坐在俩人合抱的栋材上做木工活,给他们拍几张甩墨线、拉大锯、推刨子、举铁锤、凿木眼的照片,他们憨厚地迎合着镜头。一位歇息的老木匠还点起了旱烟锅,袅袅青烟在木匠们叮叮当当的劳作声中游荡散尽。

登上进入正殿的台阶,一块边框盘龙的“曼殊胜景”精美匾额悬挂在进入佛门人们的头顶。“曼殊”意为:“美妙、雅致”,跨过木门槛,人们便在楼宇重重叠叠、吊脚飞檐遮日的胜景中顿悟,清心和宁静便随之而来。

在文殊殿前静心观赏一会,便来到寺庙最高处的大雄宝殿,眺望远处满眼碧翠的松山,悉心静听,似乎风把松涛的呼啸脉动,轻轻传送来。看看楼下巍峨的藏经阁,再看远处山崖的石壁,一尊佛端庄的面容,隐隐约约显现,这又不得不让人匆匆下了大殿的石阶,向远处的后山去。在往后山的路上有一排殿堂,上面挂满了各种字体的匾额,有“寂静妙慧”、“般若深空”、“智慧瑜伽”等,研读完匾额的深意,抬眼望去,远处松林覆盖的山崖上,有一些裸露的石壁,石壁上自然天成一处佛相,眼眉低垂,鼻梁微耸,慈眉善目地注视着远方。

这石壁上天然的佛像,不得不让人为天地造化的微妙又生感动和虔诚,远远朝拜,祈祷苍生平安康吉。而那佛面被山上常年的雨水冲洗出一道沧桑的白色纹路,不由让人感慨,人生风风雨雨,即使佛也经历了风雨的磨砺修心。那么各种经历,便让人由此开始懂得宽厚、责任和仁爱,也理解了苦难中奉献的美。而这些品格,千百年来,和山崖上的佛永存,一直驻留在陇上大地人们的心间。

去净土寺游览,少不了要听海正师傅讲禅,有几句匆匆记在笔记上:“六和吉祥多,身勤心光美。甘淡无味精神爽,处事宽容日月长。”他总是一边为游人解心愿,一边说佛法感化众生。旁边一位五六岁叫释照圆的小沙弥,用毛笔龙飞凤舞地涂鸦,看他的面容,便会更亲近地想到佛。

临走,海正师父在一本他书写的《大般若心要集》扉页题了“智慧,海正乙丑年”几个字赠与我。

《诗经》中说:“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风漫山遍野地游走,带着排山倒海的松涛声,向宝刹山门口流淌的小溪边送去,与寺庙里僧人们每日咏诵祈福的祷语,一起随哗哗的水声,向大山之外,远方传送。传诵着自然和谐之音,也传诵着对世间万物安康的祈福。

作 者 简 介

汪彤,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监狱工作协会理论研究骨干,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中国文化报》《北京青年报》《深圳日报》《芳草》《飞天》《档案》《散文世界》《甘肃日报》等省内外各杂志刊物300多篇。2011年12月出版散文集《心若琴弦》,2012年5月散文《拉卜楞行记》获甘肃省第四届黄河文学奖三等奖。2013年5月散文《母爱无眠》在第五届“漂母杯”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中获得优秀奖。2014年5月散文《四旧书屋的老李》获得第五届冰心散文优秀奖。2015年散文集《心若琴弦》获得第五届黄河文学奖优秀奖。2015年散文《将军的女儿》入选《2014年中国散文排行榜》。2015年9月获得天水市麦积山文艺奖文学奖三等奖。2015年10月获得第五届“岱山杯”全国海洋文学奖三等奖。2016年7月获得第三届徐霞客游记征文三等奖。2016年7月获得纪念柳青诞辰100周年征文三等奖。



(0)

相关推荐

  • 寺庙 胜景

    寺庙 胜景

  • 西北最美的寺庙之一,群山环抱,让人流连忘返

    在喧嚣的城市当中待久了,总想寻找一片净土,让心灵沉静.在我国大西北甘肃天水就有这样一个地方,这里有一座群山环抱的寺庙,这里景色秀美,松涛阵阵,这里让人陶醉,这里是人间净土. 这座寺庙叫净土寺,又叫曼殊 ...

  • 中元节祭祖|志同道合诗友群(诗辑)

    中元节  全喜 原创 七月十五阴阳圆,上坟献花怀旧念. 两袖清风净土堆,贫富公平一股烟. 中元节 文/乔崇秀 中元节日祭祖先,珍馐佳肴敬坟前. 焚纸燃香哀思寄,祖德宗风世代延. 晚辈躬行叩拜礼,祈求来 ...

  • 汪 彤丨拉卜楞寺行记

    (一) 夏初,乘车前往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拉卜楞寺.过土门关就到夏河,这里的天气如同一个恋爱中的小姑娘,说哭就哭,说笑便笑.刚刚天空还阳光四射,白云在青山间宛如温和的羊群,一片一片连成羊毛垛,瞬时,山里 ...

  • 汪 彤丨月明南郭寺

    在梦里,自己是一种名叫"云雀"的鸟,一声锐鸣,离弦之箭一般,直窜云霄.没有哪个人的目光,能够追得上我羽翼光泽划过天空的痕迹.瞬时,我飞到了一处栖息地,那是慧音山头南郭寺里,一尊青白 ...

  • 郭光明丨行吟濯缨泉边

    老舍笔下的中古老城,像一头壮硕的老牛,在城市思维无限膨胀的今天,不合比例地瘦了形体,但没收敛牛气,依然以最淳朴的方式,不动声色地欠起身来,指向流过的泉水,诉说当年的尊荣.这,就是濯缨泉,还有泉边的官宦 ...

  • 汪 彤丨苇蔓中的雷台

    (一) 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只要有一方泉眼,便会有一线生的气息,在泉眼附近的沙土中,依附着一些绿的生机.这是生命在沙漠里特殊的生存方式,它会抓住任何一线存活的机会,繁衍生息. 这些泉水边绿色的生命,或者 ...

  • 汪 彤丨春渡柏林观

    脚下万亩桃园. 一件事物最好的存在方式,该是融入桃花的世界,却又不失自我,这是多么难的事情.然而,柏林观就仰卧在桃林之中,身披翠柏,楼台巍峨.耳边是大殿飞檐上的风铃声,眼里是环抱一周的粉色世界.站在柏 ...

  • 汪 彤丨慈航,在这里远航

    去慈航寺,似乎有一种力量牵引着我. 也曾与慈航寺失之交臂.本应前往,又因种种原因搁浅.却又在打错一个电话后,再一次被邀请坐上一趟远航的"船"(大巴车),这艘"船" ...

  • 汪 彤丨三阳川里卦台山

    从甘肃天水市区西行约30公里,北面连绵不断的山麓豁然开朗,呈现一片郁郁葱葱的川野.川野低洼处零星散落了许多人家,犬吠鸡鸣远远传来,引人进入一片祥和的田园风光. 这片平坦空旷的川野有个响亮的名字:&qu ...

  • 魏跃鲜丨朔州行吟十三首

    桃花源间文学社 出品: →约稿:霞满天  编辑:林淞月 审核:墨名棋妙 上期回顾(↓) 魏跃鲜丨翻完一纸又更年,虚度轮回两万天  魏跃鲜·朔州行吟十三首 七绝· 感题右玉精神 久久为功七十年,人民利益 ...

  • 行吟丨新时代文言文

    吾籍古文都,自幼从父习读文言文,琅琅上口,意味无穷,获知明理,启迪开窍,潜移默化中,同文言文深结情缘. 然,亦感文言文不易读懂,尤难练佳作,且仅流行文人雅士者,而不为民众之通用也. 嗣后,多载执教,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