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课 | 解读颐和园园林与诗词之美

对于西方的天堂,中国的乐园一直在人间。
陶渊明寻访过桃花源,那里不仅有桃花和水川,还有着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生活。此后,诗人、画家以各自的方式表述着心中的理想。
他们纷纷:
然后在那个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的小天堂里安分知足的生活着。
常把自己比作中原文人的乾隆皇帝,对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似有着无限的憧憬。
三下江南,每次都随身携带着宫廷画师董邦达为他绘制的《西湖全景图》
当然了,从古至今众说纷纭的颐和园和西湖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那就要等你走进颐和园来一一发现啦。
乾隆的心灵寄托在哪里呢?颐和园里有一个小而清幽的地方,没有人流,那就是“谐趣园”。想要解读颐和园的园林与诗词之美,这里可以堪称精典。

我们用什么方式走进谐趣园?

通过解读楹联诗词中的思想和意境,为孩子们在艺术、文化、审美、建筑等领域提供新的认知和可能性!
● 在这里,我们会学着识别园林建筑的基本类型:亭台,楼阁,水桥,轩榭。
● 了解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三分水,两分竹,一分屋”;“宫室务严整,园林务萧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观赏园林景致的同时,要学会体会园林造景的一些手法技巧:障景,点景,借景,对景。

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

——嘉庆《谐趣园记》

这个从江苏无锡寄畅园“搬”来的园子,寄托了乾隆皇帝太多的江南情怀。乾隆皇帝为何为她取“谐趣”?经过英法联军烧毁,如今再见谐趣园,她还留着建造之初的样子吗?

▲嘉庆时期谐趣园平面图

▲如今的谐趣园

菱花晓映雕栏日,莲叶香涵玉沼波。

——引镜楹联

走过知春亭,临水殿堂前的楹联,将我们带回那个清晨,阳光洒落在外廊,其影映在水面菱花之上,而莲叶之幽香则随着水波慢慢的沉入水底......回头看向远方的风景,当年乾隆皇帝在此建园的心境,你能感受到吗?

云移溪树侵书幌,风送岩泉入墨池。

——康熙 ● 饮绿亭楹联

近看饮绿亭,柳树与云相接,水天一色,风吹云移,光影变幻;走出去亭外,一段长廊通向知鱼桥和澹碧,何谓“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或许这一次才真正知晓。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想当年,玉琴峡水流湍急,地势跌宕复杂,水声必然如玉琴般鸣奏,此情此景正应了李白的诗句。这样的美景,乾隆皇帝和慈禧,都是怎样欣赏这样的美景呢?
当然,玉琴峡里的藏着的题字都大有来历——荒岛,怎么跟大琴师俞伯牙有关系了呢?乾隆皇帝又写了一句什么,让唐朝诗人李贺躺枪了?

颐和园

——嘉庆

当我们走出谐趣园,再来回看进园之前,《颐和园》三个字,或许会给你一些不同的感受。堂堂的颐和园牌匾上,怎么看出来光绪的尴尬地位,又能感受到他什么样的苦衷呢?
最后再来看看这首诗,体会一下陶渊明、白居易,还有一代帝王乾隆心中的那一点纯粹,那一点畅想,那一点神游。

池上篇

[唐] 白居易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识分知足,外无求焉。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龟居坎,不知海宽。

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尽在吾前。时饮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

这一个小小的谐趣园,就包含着太多的历史与文化,艺术与情感,岂是几口气能道来的?
待我们亲自走进的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经典--颐和园,揭开一对对楹联中的秘密,学会欣赏古典园林之美。

授课老师

特约导师:博文老师

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学(师范)专业,师从百家讲坛特约教授喻大华,专攻中国古代文化及思想史,兼修习西方艺术史。

曾任首博讲解员,历经大小展览数百场,研磨展览文物万余件。后转赴文物修复一线,在青铜器及佛像等修复领域小有建树。

曾荣获年度文物系统宣讲比赛第一名。

08年奥运会期间,负责接待重要外宾。

目前专注研究亲子领域的人文教育,主张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博类课程来认识中国。

既然讲园林欣赏,就少不了那些诗词牌匾,他们解读着园中山与水的主题,更丰富着人们的联想,用有限的文字创造着无限的审美意境,这就需要老师的“音色”具有“传递美”的能力。

我们先试着从博文老师的音色中感受一下: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童行者历史人文系列课程带我们去过了这些地方:

— 用21天穿越周秦汉唐盛世中华

— 走进紫禁城理解皇帝的生活

— 在《山海经》中探索汉字的演变

用一个文物读懂一个时代,探究《文物中国》里的奥秘

......

这一次我们走进的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经典--颐和园,继续开始我们的探索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