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春丨大丰知青农场,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在古老的黄海之滨,大丰境内,有一块神奇的土地,被称为“上海飞地”。
1950年,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从南黄海边大丰境内划出20万亩滩涂给上海市,用于安置战后上海大量的国民党家属、战争难民、无业游民和流民,开垦建设新家园,同时保留他们的上海户口,“上海飞地”的概念由此产生。同年三月,上海市政府成立了“上海市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1954年,第一代上海游民进入“上海市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所在的大丰四岔河地区,开渠挖河,奠基造屋,垦荒植棉,白手起家。1956年3月,“上海市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更名为“上海市地方国营上海农场”,“上海飞地”正式形成。1968年10月开始,上海知青进入上海农场,与农场就业人员混居,一起从事生产劳动。从1952年到1972年,先后有20万垦民和8万多知青在“上海飞地”开辟土地近50万亩,“上海飞地”从一片荒芜变成了现代化农场。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年轻的知青们从繁华的城市奔向广阔的农村,他们用蓬勃的青春热情战天斗地,辛勤劳作。他们从接受“再教育”的愿望出发,带着高度的热情投入到紧张而又艰辛的农场劳动中,在广袤的滩涂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季搓绳积肥,夏季耘地插秧,秋季割稻脱粒,冬季开河割草,他们用火热的心,勤劳的手,将这片蛮荒滩涂、盐碱之地改造成稻浪滚滚的千里良田。
通过参加农林牧渔、水利工程等各类生产劳动,年轻的知青们从学生变成了劳动者。在广阔农村,他们通过结识老百姓了解真正的中国国情。如果说下乡是一场社会学习,老百姓就是老师,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生产经验就是最原汁原味的教材。在劳动中,老农手把手地教会了知青如何浸种、植棉,选籽、种菜,收割、脱粒,教会了他们为辣椒育苗,为茄子整枝,为西瓜压藤,为扁豆支架。他们通过政治文化学习与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从理想走向了现实。
他们经历了城市无法想象的恶劣环境,贫瘠的土地、匮乏的物资、超强度的劳作、艰苦的岁月给了知青们特殊的磨练和洗礼,培养了他们坚强的品格和坚韧的意志。他们住草棚,打地铺;夏天蚊虫叮咬,毒蛇肆虐,靠燃烧艾草驱虫;冬天滴水成冰,知青们夜里只能挤在一起互相用身体取暖;停电,使用昏黄的马灯;停水,半个月才能洗一次澡;寒冬腊月要站在刺骨的河水中割芦苇,冬季开河修渠,男知青挖泥女知青挑,一担都是上百斤,肩膀皮磨破了和内衣粘在一起,疼得泪水直流也不叫一声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知青们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战天斗地,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这段刻骨铭心的苦难经历,成为了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大丰上海知青农场,仅仅是那个特殊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宏伟画卷的一个缩影。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全国知青总数达到1800万,涉及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江苏、浙江、四川、山东、湖北、河北、陕西、辽宁、吉林三市九省。直至70年代末期,中央调整政策,恢复高考,城市大专院校开始招生、工厂招工,军队征兵,下乡知青陆续回到城市。这场从城市走向农村、边疆,又回到城市的上山下乡运动,几乎波及当年中国城市的每一个家庭,堪称人类生存史上最壮观的迁徙画卷。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中,绝大多数知青把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边疆,在各自立足的土地上留下了奋斗的足迹,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他们艰苦创业,使荒滩沼泽成为良田沃土,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还把文化科学知识带到了农村,在普及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知识,实行科学种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在沟通城乡间的信息交流,改变农村的落后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对于知青这一特殊群体在艰苦的环境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历史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
也许你曾经是知青,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也许你是后来人,仅仅听父辈讲过那过去的事情。今天,风卷红旗,歌声嘹亮,都已成为遥远的梦境,上山下乡,这一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功过是非,自有历史评说。但是古今中外,无论哪朝哪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青春,青春总是美丽而难以忘怀的。而知青的青春格外刻骨铭心、色彩斑斓。我们要把那个时代的广大知青立志边疆,开辟农场,建设农村,艰苦创业的精神提炼成时代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写至此处,耳边似乎悠悠飘来知名歌手李春波的那首《呼儿嘿呦》: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毛主席还教导我们说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毛主席的手一挥
挥到哪里我们到哪里
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现在想想我们还爱你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
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呼儿嘿哟
广阔天地的父老乡亲
现在你们都干啥呢
劳动中结下的友谊
真的我会好好珍惜
啥时候你们来城里
我会好好的招待你
多难得的那份情谊
我感谢毛主席还要感谢你
呼儿嘿哟 呼儿嘿哟
作 者 简 介
陈晓春,江苏盐城人。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行参菩提》自媒体签约作家。多篇作品发表于《心潮诗词》、《人民作家》、《行参菩提》、《草庐诗社》、《文化范儿》、《华锦玉策》等刊物和网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