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小说】柳编人家
柳编人家
文/抱璞斋主
1972年春,我在向阳公社梨树联办中学任教。我带初三班主任和语文课。那时一周休息一天半。一个周六中午放学时,学生张庭运找到我,他说:“我家生活困难,我不想上学了,……”经了解,他兄弟姊妹四人,他是老大,爷爷、奶奶60多岁了,全家生活全靠爸妈两个人在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维持,每天20分的工分只能分到8角至1元钱,购买队里配给的白芋干等口粮10斤左右,其他油盐、穿衣、治病怎么办?要养活八口人实在太难了。“你爸妈什么意见?”“爸妈随我的便,妈说我17岁了,也能干活了…..”
张庭运是个好学生,我反复向他讲明道理,最后他答应:下周一还来上学。
周一我上第一节语文课时,只见张庭运的座位空着。那时入学率责任到人,小学入学率要达到98%以上,初中要达到95%以上,要切实巩固好入学率。我上完第一节课,背着个布包,里面装着两块白干、荞麦混合面包的荠菜油盐饼,报纸包着,这是我中午的干粮。
张庭运家所在的张柳庄在新汴河南岸,学校大西北离校十多里,那时连自行车也买不起,只好步行。快到十一点了,我到了张柳庄,按入学注册表,提到庭运父亲张家庆的名字,才找到他家。进了张家院子,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大娘,坐在那摘挖来的野菜。“大娘,你是庭运的奶奶吧?”她彬彬有礼,忙起身打量着我:“是呀,我叫田玉香,你是谁?”“我是庭运的老师……”她掇个凳子让我坐下,“你的来意我知道,是来找俺孙子上学的!”
我们坐在春日的阳光下,啦起了家常。张大娘说:“别看我孙子人小,他很懂事,看到家里没劳力,他要下学挣工分,其实家里都让他上学……”说话间,我听她是河南口音,我问:“大娘你娘家不在此地吧?”“唉!说来话长啊。”接着她就滔滔不绝讲起了柳编张家庄的来历。
张大娘说:从我公公那一代说起,到庭运我们来到张柳庄已经四代了。我公爹张学尧,老家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南的大张庄。北宋时,杞县的柳编就驰名中外,公爹21岁那年,是1909年(农历己酉年),大清儿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年号宣统。朝廷无福民遭殃啊,他一坐殿,河南等地发了大水。当地的生意不好做了,那年秋后,公爹和几个同村人一起,推着独轮车,带着柳货:笸篮、笆斗、簸箕、馍筐、圆笸箩,小长筐……,还带着几捆柳条、皮条、麻绳、刀锥等工具。他们白天行路串村卖货。晚上住下来,在灯下编制柳货。就这样,走了20多天来到安徽灵璧。几个人分开住下:有的在城内,有的在县北。公爹来到这张姓的小张庄。出门在外,遇到同姓的好立门户过日子。他给人说:想找一户住房宽绰的人家租房住下来做柳编生意。结果人家介绍他住到了庄东头的张长富老人家,这老头后来竟成了我们的姥爷,姥姥李氏,他俩田地房产不少,膝下只有一个闺女,比公爹小一岁,名叫张凤仙。我婆婆可漂亮啦,要招赘上门的养老女婿,一连看了几个,都没有中意的。打从公爹住到姥爷家,他俩一见钟情,婆婆再也不愿招赘其他人啦。姥姥一提起她的婚事,她就说:“我心里已经住着一个人了,以后您就不要再提这事了!”姥姥问她:“你心里的人是谁?”“小柳匠呗!”“人家会同意吗?”“我说这事你别问,我们已经…..”“嗷!你们自己私定终身啦?这事你爷也会同意的,他说过,学尧这孩子人品很好,你俩要是结合在一起,不是妈夸的,那真是郎才女貌啊!不过,人家爹妈会同意吗?”“会的,他说他弟兄四人,他是老三,家里穷,二哥、四弟都没娶媳妇……过年开春他回家给爹妈商量此事,顺便带些杞柳条儿,来这里扦插繁育柳编的材料。”
这天晚上,学尧和凤仙当着二老的面敞开了胸怀,凤仙表白愿意招赘学尧为婿,张长富和李氏满心欢喜。于是定下了他俩的终身大事。
1910年元宵节过后,张学尧回到河南老家,与父母商榷了他的婚姻之事。鉴于家庭状况,父亲勉强同意了学尧的要求。几天过后学尧带着杞柳条儿等东西返回灵璧张家。农历二月初八,学尧、凤仙喜结良缘。
大娘田玉香说:他们婚后第二年10月,就生下了我家老头子张广杞,用“杞”做名字,是不忘祖籍之意。我们1933年结的婚,我公爹的姨娘是我的大娘,公爹为了在老家能续上亲戚,托媒人介绍,我和广杞结了婚。婚后一直生活的很好。那时公爹带着广杞,在庄子周围的河塘边、道路旁栽插了许多杞柳,父子俩搞柳编手艺,收入好。
1955年我的大儿张家庆结了婚,媳妇是南庄的周芳玲,你的学生庭运就是他们的大儿子。我的二儿家贺婚后分了家,他们在这东头建了房子。一个女儿,婆家在灵城北关……1957至1961年,那几年生活贫困,柳编卖不掉。以后渐渐生意好起来,但生产队不准私人做生意,说是资本主义。前年与队里定了合同,每月交给队里20元钱,队里给记一个满劳力的工分。其实我们是吃亏的,交20元,工分只能分回来12元左右。这样也好,老头在家里编柳货,广杞走街串村在外销售,人自由,零钱也来的现活。
“老师,你坐着,我烧饭去。”“不坐了,我要走了。”“不行,庭运上学的事,等他爸回来,你还要跟他说道说道,家庆带着庭运今天进城买卖,一会就回来。”“好吧!”于是我拿出油盐饼,让大娘馏一下。“来就来呗,还带上干粮,真是见外啊!”正说着话,庭运读小学的弟弟和两个妹妹放学回来,接着,庭运的妈妈也收工回来。她打量着我,腼腆地说:“哦,你来了?”“我是来找庭运上学的!”“老师,您坐!”说着,她系上围裙,进厨房帮婆婆做饭去了。她高高的个儿,圆脸短发,大眼睛长睫毛,长年累月露天劳动,脸色被阳光熏得像苹果样的红,酒靥边上还卧着几滴晶莹的汗珠儿。
中午了,庭运的爷爷张广杞从场屋搞柳编回来,庭运他爷俩也从城里回来,各自见礼寒暄后,正堂的大桌上,上了几盘菜,一瓶老白干酒,庭运爷爷坐在正面,他让我坐在客座,庭运爸座陪位,“你坐在下手给老师倒酒”,庭运爷爷对庭运命令似的说。我们边喝边话家常。张家庆答应还让庭运继续上学。
说起张家庆,他高小毕业,35岁(长我3岁),1.8米以上的个头,大脑瓜,虎背熊腰,十分健壮,紫棠色的“国”字脸,钢针似的胡茬,黑缎般的浓眉,两只大眼炯炯闪光,高鼻梁,阔嘴巴,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时而嘿嘿大笑,性格豪爽,思维敏捷,语言流利,大有英雄之气魄,如果出身行伍,当有将军风度,可惜窝在柳筐之中。
那时勤工俭学,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办工厂、农场,对联中、中学要求的更严,每次检查,校办工厂、农场列为重点检查内容。我对张家庆说:“学校打算请你指导,办柳编厂,干好了,给你提成,你看如何?”话一出口,我马上感到不妥,同行是冤家,他能同意吗?没想到,家庆乐意接受了邀请。“那好,后天你到我校做个柳编讲座吧,以便师生统一认识。”
1972年4月8日(星期六)上午,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师生,集中在校园里,听张家庆的“柳编专题讲座”。农历阳春三月,桃红柳绿,办公室前的杏树花开满枝。杏树下一张讲桌,张家庆站在那里滔滔不绝的讲解柳编技艺。当时没有扩音设备,家庆提高嗓音,师生们聚精会神地听记。
张家庆说:柳编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手工艺品之一,源于古代,成型于唐朝,盛于北宋,河南开封杞县柳编全国上乘。杞县产的杞柳质地柔软,去皮后白皙光亮。杞柳的生长喜欢黑土质,这几年我从杞县引进栽插的杞柳,因为灵璧汴河南这一带,也是黑土,质地比起杞县的杞柳毫不逊色。
张柳家,我们入住前叫小张庄,以后移植了杞柳,多户学编柳活,卖柳货,此后远近都叫它张柳家。我们此地的柳编仅限于实用的一些家里用具:罗面的大笸篮,簸箕、大笆斗,小笆篓,斗笆、升笆等,那些工艺品在这里不常见。其实,柳编分六大类:精编、穿编、立编、木编、干编、拧编等。除盘、篓、篮、筐外,还有书箱、摇篮、花瓶、屏风、画框等装饰品,大清光绪年间,杞县柳编内外套盒多层的食盒曾到京城向朝廷进贡,近些年来,张家柳编工艺品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展销过……
张家庆的讲座在师生中反响很好。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很快办起了柳编校办工厂,但编制的柳货卖不出去,几个月后就夭折了。原因是,师生的技术不过关,再加上每件柳编最好是一气呵成,利用课余、星期天编制,编编停停,干湿柳条衔接不好,影响质量,结果柳编校办工厂,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停办了。柳货交给了张家庆,有的整形,有的拆条重编,学校要赔偿张家庆的损失,他执意不收。
这事一闪眼已经45年过去了。回忆起来,那洁白、柔软的柳条儿,还时常在眼前晃悠……
去年在灵城邂逅我的学生张庭运,他已年逾花甲,我问起了他家的柳编生意,庭运说:现在好多塑料制品代替了柳编用具,就连柳编安全帽也被塑料制品代替了。家里的柳编生意几乎停业,偶尔制作一些高档的工艺品到外地展销,一般的柳编制品,频于滞销,有人定货,才量身制作。
听了这话,我和庭运都为这千年的柳编工艺即将失传唏嘘不已。庭运说:还好,河南杞县,有专门组织传承柳编工艺的班底,以确保这一传统工艺传承、发扬下去。
但愿如此。
本文作者抱璞斋主,原名邵明宣,1941年生人,为灵璧向阳中学优秀退休教师,灵璧家园网超级版主,【磬乡文苑】版块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