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那些年,晏老师一家待在防震棚里的日子
防震棚
文/晏金福(78岁)
1975年2月4日,海城发生了7.3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7.8级特大地震。一时之间,全国为之紧张。我们灵璧县因为地处郯庐地裂带,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于是,全县人民都忙着搭防震棚。
我也和大家一样,急急忙忙找来三根木棒,先用四根绑成两个倒V形的马腿,上面放上那根脊棒,这样框架就成了。然后用小秫秸扎把子铺上去,再用化肥袋子蒙起来,棚就算大功告成了。这种类型的屋或棚,因为没有墙,所以门只有留在屋山头上,当时,被人们形象地戏称为两檐到地、屋山头留门儿的驴夹板儿房子。
我的棚子搭得又小又矮,里面只能放一张软床子。人坐在床上,头都抬不起来。实在太憋得喘不过来气,我只得把庵子里的地面往下挖了两锨深。这样一来,头是能抬起来了,可是问题又来了:里面太潮湿,潮虫到处爬,我只好背着喷雾器在里面喷洒农药。喷洒完了,把喷雾器往庵子外面搬的时候,我不慎扭了腰,当时疼得一动都没法动。没想到,就是这一扭,给我带来了终生的痛苦。从此以后,每到阴天或冬天,我的腰就会疼。所以,这辈子只要腰疼,我就会想起那防震棚来。
为了过冬,我又着手搭一个大点儿的棚子。先在四角埋上四根桩,然后在桩上绑马腿,其余部分同前边的棚子一样。整个棚子搭好后,类似于南方的高脚屋。只是我们棚子的脚有点矮,而且下边要用芦苇把子围起来,再糊上泥。这样的棚子既高了,也大了,里边可以放上一张大床,床前还能站下人。我们一家六口在这个棚子整整度过了三个春秋,所以这里浓缩了我们全家的苦和乐,值得永远记忆。
本文作者为晏金福老师,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磬乡文学》杂志主编,灵璧家园网文学版版主,灵璧著名作家,著有散文故事集《岁月悠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