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业紧急自救

美国西雅图,停飞的波音737 MAX飞机置放在波音机场附近的员工停车场

美国时间6月8日,美国联合航空(美联航)宣布在全美多座机场新增219台无接触值机柜台。早在5月10日,美联航已在奥兰多、波士顿、达拉斯和芝加哥的机场,小范围推出无接触值机柜台,以降低顾客自助值机时被动感染病毒的概率。

传统自助值机柜台,需要旅客在屏幕上点击按键;不同旅客接触屏幕,可能会带来病毒残留于屏幕的风险。而无接触值机柜台可以直接扫描旅客的二维码,然后打印登机牌和行李托运标签。旅客在值机全过程中,无须接触机器。

亚洲航空也在5月推出类似服务,于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的机场,增设了无接触值机柜台。亚航还在大本营吉隆坡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推出“乘客一致性认证系统”;旅客直接在登机口的机器前自助扫描登机牌,而不用像传统模式那样把登机牌交给地勤扫描。

无接触技术在航空业并非新鲜事物。从值机、托运、安检到登机,各流程都有自助化系统,其中多个环节使用了无接触操作方案。如今疫情“倒逼”机场和航司全面启用无接触技术。这也许能给飞行爱好者一个安慰:未来疫情受控之后,空中之旅会有更自如的体验。

无接触登机

6月9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发布全球航空运输业财务预期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航空公司将亏损843亿美元,收入较2019年的8380亿美元下跌一半。

已经有航空公司被疫情压垮,英国弗莱比航空是疫情期间首家宣布破产的航司。南美洲最大的拉塔姆航空、有超过100年历史的哥伦比亚航空、澳大利亚第二大的维珍澳大利亚航空,也先后步其后尘。进入破产债务重组状态的航司已超过10家。

仍在苦苦坚持的航司也气若游丝,要靠接受政府支持来度过时艰,当中包括汉莎航空、法荷航空、北欧航空、意大利航空、维珍大西洋航空等。

香港国泰航空6月12日披露,旗下国泰航空与国泰港龙航空5月载客量同比下降99.4%。稍早前,国泰已宣布涉及390亿港元、由特区政府主导的资本重组计划。特区政府专门成立一家全资控股公司,认购国泰发行的195亿港元优先股,并向国泰提供78亿港元贷款,帮助国泰维持运营,从而巩固香港的国际航空枢纽地位。

“复苏之路充满挑战”,国际航协承认,疫情过后“登机/下机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更深层的清洁和新增的机舱检查,都将降低飞机的总体利用率”。但国际航协表示,“研究表明,在疫情得到控制后的几个月内,约60%的旅行者将渴望重新开始旅行”,而出于安全考虑,“出行方式可能会发生变化”。

即使节省1%的燃料,也涉及数千万美元。

无接触客运是其中一项已在推行的变化。其实,国内旅客对此已有丰富体验。在2016年时,不少旅客开始习惯线上值机选座。尤其是对无托运行李的旅客来说,线上值机、到达候机楼后直接安检,比起柜台值机明显节省排队时间。后来,有机场的安检口放置二维码扫描装置,安检员不必接触乘客的手机也能获取乘客资料。

无接触值机柜台可降低顾客自助值机时被动感染病毒的概率

2018年,上海虹桥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经过改造后,成为国内首个启用全自助乘机流程的航站楼。在安检环节,旅客扫描身份证、通过人脸识别后进入安检区,然后自取篮筐放入随身行李物品,物品随着传送带过X射线机检查。旅客本人则不需要接受传统的安检人员搜身,而是通过毫米波安全门,自助检测是否携带危险违禁品。

2019年,合肥、宁波、长沙、乌兰浩特等城市的机场,先后推出“eID身份电子证照系统”。旅客先把个人身份证信息在移动应用程序上作电子化登记认证,然后在登机过程中全程使用手机中的二维码,无须亮出实体身份证。这意味着过去自助打印登机牌中的扫描身份证、安检员读取旅客身份证信息等流程,也可省略。

在疫情背景下,无接触客运的方案还有优化的空间。例如目前的自助安检,旅客需要自取篮筐。篮筐被多人触碰,会带来病毒残留的风险。不过从技术上来看,这些细节不难处理。近乎“万能”的二维码就可以作为一种激活手段,让传送带自动把篮筐送到旅客面前。这样登机过程中的无接触比例,更加逼近百分之百。

大数据助力

除了无接触方案之外,为了降低病毒传播风险,航空公司还采用了更多技术手段。

4月,阿联酋阿提哈德航空宣布与澳大利亚航空设备开发公司艾伦尼姆自动化(Elenium Automatics)合作,开发一套监测旅客身体状态的系统。该系统能读取旅客的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如果旅客显示出潜在疾病症状,系统将自动暂停自助值机或行李托运手续,然后提示相关人员处理后续事宜。

阿提哈德航空枢纽及中场运营副总裁約尔格·奥珀曼表示,该项技术并非意在诊断旅客的健康状态,而是识别出有症状的顾客,从而让专家及时介入。“这项技术不仅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作用,未来也可以用于评估旅客是否适合出行,最大限度地减少航班延误或取消。”

有的服务商则尝试打造一套更系统的机场卫生健康安全解决方案。通用电气航空在6月初介绍了一款“健康身份应用”,机场和航司一方面可以此监督工作人员和旅客的健康情况,另一方面监督机上物件的防疫情况,例如,飞机的设施和旅客的行李是否按规定消毒。通用电气航空“区块链解决方案”总经理大卫·哈维拉说:“这项服务可以让旅客查询飞机的清洁历史,令旅客出行更有安全感。航空公司则可以更清晰地保存卫生工作记录,从而做到防疫控制以及记录复查。”

通用电气曾经在食品行业推出类似的服务,帮助食品生产企业建立每件货物的流通信息记录。微软则提供由Azure云服务搭建的区块链技术,加密工作人员和旅客的个人信息。

谁先占得氢能概念的先机,谁就有机会成为新市场的规则制定者。

通用电气航空和微软还合作开发了一套“事件管理系统”,以便航司监督其机组的运行情况。系统可以记录每一艘飞机单次飞行的油耗、速度、飞行时间、航行距离、载客量,以及飞机的机龄、容量、发动机参数、座椅排列等数据,继而协助航司规划更节省成本的机组运行方案—例如携带多少燃料以及怎样停泊飞机。

虚拟空管塔中,以大屏幕替代传统空管塔的观察台

这种深度数据分析的价值甚高。通用电气航空数字部门首席商务官安德鲁·科曼说:“尽管油价处于近20年低位,但航空公司一年消耗的燃料以价值数十亿美元来计算。即使节省1%的燃料,也涉及数千万美元。”

在疫情暴发前,航空公司已经从类似的数据分析方案中尝到甜头。例如亚航发现,在飞机滑行状态下只开启一副发动机会更加节省燃料。在后疫情时期,航空公司更加要精打细算。最典型的场景是,航司无法像过去那样,通过提高载客率来增加效益。为了保持社交距离,载客率在最理想情况下可能只有6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设计航班规划才能保证航司不亏本经营?分析系统能提供建议。而有效的建议,能帮助航空公司在艰苦时期节流,慢慢恢复元气。

新能源和虚拟技术

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航司“挤压”出利润,而彻底的技术升级则可能更明显地降低成本。法国航空业就提出,在2035年推出零碳排放的“绿色飞机”。

6月9日,法国政府推出约150亿欧元的航空业支持计划。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资助航空业持续创新。法国政府承诺未来5年内每年投资15亿欧元资助研发,开发“绿色飞机”是最优先的项目。

根据“绿色飞机”开发路线图,法国的初期目标是在2030年左右推出“空客A320的后继产品”,其燃油消耗降低30%;下一步是在2035年左右“改用氢能”,首架氢能原型机计划在2026年至2028年研制完成。

氢能被视为最环保友好的能源,因为其燃烧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此外,氢能的能源效率也比传统化石能源高。在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氢能经济可能在未来取代化石能源经济。这意味着包括航空业等行业在内,谁先占得氢能概念的先机,谁就有机会成为新市场的规则制定者,从而争取更大效益。

法国以政府之力支持本国航空业,而奥地利科技公司频率(Frequntis)提出的虚拟空管塔计划,则需要多方政策制定者合作推进。

现行的空管塔建于机场,只管理机场所在地空域。一旦空管塔因为疫情等原因关闭,这片空域也无法正常运作。而虚拟空管塔有极强的兼容性,旨在远程接管各个空域。

2018年,挪威已率先推出大型虚拟空管塔项目“尼诺克斯”(Ninox),服务挪威的15座机场。尼诺克斯包含一套安装在机场的摄像机,向虚拟空管塔传输图像。虚拟空管塔的管制员就像传统管制员一样,以大屏幕替代传统空管塔的观察台,在开阔的视野下监视机场运行情况,并远程读取机场的相关数据,执行与传统空管塔一致的管理任务。2019年10月,建于挪威城市博德的虚拟空管站,首次成功引导客机降落于罗斯特北极机场。

虚拟空管塔正常运作,需要数据的及时传输。尼诺克斯属于挪威本国的项目,而频率公司提出的方案,则希望实现跨国管理,因此涉及各国合作共享数据的事宜,这是该项目的一大难点所在。此外,频率公司的项目还有更大的野心,希望直接用“虚拟现实”来呈现机场环境。这样管制员不用局促在某个特定房间中执行任务,而是理论上可以在任何地方展开任何空域的管理工作。

虚拟空管站同样被视为一种效率经济,可节省机场现场的人力物力资源,也可以无缝接管因故暂停运作的机场空管塔,从而保证飞机正常起降。频率公司称,维持空管是航空业运行的基础,无论是正常时期、疫情时期抑或疫情后的恢复时期。

疫情期间航空业对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探索,将直接或间接地改变旅客的出行体验:无接触登机显著地提升了旅客的行动效率;而新能源和虚拟空管塔带来的体验,改变可能没那么明显—前者或将令客机空间更舒适、飞行速度更快,后者降低延誤概率和时间。

值得留意的是,这些科技成果并非纯粹的疫情下的新产物,疫情只是加速了成果的使用和开发。这最终说明了一个经典道理:未雨绸缪,胜过急中生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