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手把手教您如何用好“小青龙汤”

导读:俗语“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青龙,是神话中东方木神,色主青,主发育万物。张秉成《成方便读》曰:“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又有学者认为“上天龙,主升”,与中医“清气左升,浊气右降”的原理相切合,故名“小青龙汤”。那这首名方临床如何灵活运用呢,接下来让我一起听听娄绍昆老中医的独到见解。

小青龙汤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为什么用青龙来取药方的名字呢?传说中的“龙”有两方面能力:在天上可以行云布雨,在水里可以翻江倒浪。行云布雨就是出汗,翻江倒浪就是利水,因此,它有很大的能量。取名青龙还因为作为小青龙汤主药的麻黄,颜色是青色的缘故。

小青龙汤方在康治本里没有出现,一直到《金匮要略》才出现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到了宋本《伤寒论》也出现了小青龙汤,其主要的病因病机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这10个字的确概括得非常好。

“伤寒表不解”,意思是说患者还有点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头痛、身痛这些表证存在;“心下有水气”,则说明其痰饮、吐出来的东西如清水状,同时可能在心下有轻微压痛、悸动。

小青龙汤证在临床诊治的时候要注意,“痰”是鉴别的重点。因为“心下有水气”,所以首先痰就比较多、清稀,容易吐出,有时如泡沫状,吐到地上很快变成水一样,这种症状就是小青龙汤适应的特殊情况。

有的患者会感到舌凉,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鉴别点;假如有鼻涕,也多是比较清稀的,假如鼻涕有黄稠的,说明已经有化热,使用小青龙汤时就要小心了,需要加药,一般和麻杏甘石汤合方。

有的患者,因为长期有痰饮在身体里,就会表现出来脸色偏暗,特别是眼圈、两侧脸颊部位,刘渡舟先生称之为“水色”,临床上要注意这一点,有的患者平时可能不会表现出来,但是只要一感冒,这个“水色”的症状就会出现。小青龙汤证的脉象,有外感的时候,脉是浮紧;无外感时,脉浮就不明显,但是紧一般都有。假如脉象是细微的,就要小心,用这个方子就要仔细考虑,一般不适合用此方。因为细微多是虚人的脉象,假如直接使用小青龙汤,有的患者会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也有的患者会出现鼻子出血、头晕、头痛、失眠等等症状。

小青龙汤证患者的舌头,一般讲变化不大,舌苔一般是白的,同时有水滑,看上去很湿润,甚至张口会有口水滴下来。舌头假如实质发生变化,比如胖大、嫩、齿痕,那就要小心,说明痰饮长期在体内,造成阳气不足,那在使用的时候,就该考虑加附片,如果有恶寒,就更应当用附片,当然量不用很多,一般5~10g。

以上叙述的几个症状,就是临床使用小青龙汤时经常碰到的。而咳嗽这类症状,一般使用时是咳嗽多点,气喘少一些。因为小青龙汤一般是针对咳嗽的,小青龙汤方子本身就是麻黄汤加减,把杏仁去掉了。如果有的患者既有咳嗽又有哮喘,甚至哮喘很厉害,那杏仁就要加进去。这点书里都有交代,在小青龙汤的加减里面都讲到这个问题。

医案

某男,35岁,其母亲陪同来诊。咳嗽1年,看了很多中西医,已经不信药物。后经劝说,愿再试服一次汤药。视其舌体淡,苔水滑样,有黑眼圈,否认失眠熬夜,夜间咳嗽不多,不影响睡眠;痰涎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顷刻化水,容易咯出;脉紧,舌色淡嫩。为小青龙汤证。

处方:麻黄6g,桂枝6g,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6g,半夏10g,白芍6g,甘草6g,附片5g,3剂。

此方连服3剂后,咳嗽减其大半,后以苓桂五味甘草汤加干姜、细辛,又服6剂,咳嗽基本控制,交代患者灸中府穴,左右轮换灸,每天5分钟。咳嗽了1年的疾病就这样得以治愈。

从这个病例可以看出,小青龙汤是非常厉害的,只要是对证,一年来的咳嗽,马上就会见效。同时要记住,用小青龙汤治好后,不要还坚持用它,要换用茯苓、桂枝这类方子。《金匮》里面专门有一章“咳嗽痰饮篇”,讲到如何使用苓桂五味甘草汤的加减方。

下面来谈谈小青龙汤的治疗目标。日本汉方家对小青龙汤有深入研究。他们认为小青龙汤的形成,是麻黄汤治疗某种咳嗽,其人虽然有表证、咳嗽、气喘,但是治疗无效,无效后就考虑,这个咳嗽有什么两样?发现这种患者咳嗽厉害时,腹直肌很痉挛,同时有干呕,痰与之前不一样,是水样痰、不黏稠。由此一步一步进行加减变化而形成。

因为腹直肌很紧张,有芍药甘草汤的证,因为原方有甘草,所以只加上白芍;干呕加干姜、半夏,不加生姜是因为痰的颜色特别稀薄,干姜效果比较好;再说杏仁治喘比较好,治咳嗽较差,因为小青龙汤证咳嗽不多,因为条文里面讲到“微喘”,所以去掉杏仁,加上对水样痰特别有效的细辛、干姜、五味子,这三味药是一个药对。

所以,小青龙汤的组成,就是麻黄汤加缓解腹直肌紧张的芍药甘草汤,治干呕的半夏、干姜,治痰清稀的姜、辛、味,去掉杏仁。这就是小青龙汤的形成过程。

本文节选自《娄绍昆一方一针解《伤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