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向社会敞开怀抱,让国宝看得见、摸得着
9月16日,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北京市文物工程质量监督站、北京艺术博物馆承办的万寿寺修缮工地开放日活动在北京万寿寺内举行。
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选址在长河北岸、广源闸西侧,经清代皇室多次扩建,成为皇家祝寿场所。现存的万寿寺是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建筑格局分为中、东、西三路,因其具有深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享有“京西小故宫”的美誉,并于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3月15日,万寿寺修缮工程全面启动,修缮总建筑面积10689平方米,是继1893年慈禧皇太后六旬庆典修缮之后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整体保护修缮工程。
北京艺术博物馆通过微信公众号招募50余名观众以及近20家媒体记者作为万寿寺修缮工地开放日活动的首批观摩体验者,走进工地现场,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演示,了解修缮背景意义,近距离观摩体验传统古建筑修缮技艺。
积极用好各类资源
推动实现文物活化利用
通过现场活动交流,公众可以实地了解文物工程的操作工艺、构件名称、制作方法等,实现了充分发掘和利用在工程施工阶段展现文物的独特价值。在修缮完成后,基于积累下来的工程资料,辅以多媒体渠道与科技手段,万寿寺文物保护技艺的传承与现代文物保护的故事将以更生动的形式向大众讲述。
依托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将讲好万寿寺修缮背后的文物保护故事,以创建“一馆一品牌”为目标,不断拓展文物活起来的途径,提升文物保护利用能力,提高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水平,让文物“发光”“发声”,真正活起来。
此外,通过观众亲自参与,切身了解文物保护工程,提升了社会和媒体对于文物保护工程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增强了公众文物保护意识。今后,北京市文物局将致力于拓宽社会互动形式和渠道,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组织观摩和现场体验等形式,让不可移动文物向社会敞开怀抱,让中华文化之精髓在这片土地上、在广大民众中得以延续和传承。
在“中国考古100周年”和国家各项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人们有了更多“接触”国家文物的机会。无论是文物展览、互联网技术支持的文物视频图片展示和AR场景接触、亦或是像万寿寺修缮工地对外开放这样的现场接触……都给了我们与国家文物亲近起来的机会,让文物看得见、摸得着!
此外,还有一种更加便捷的方式——通过书籍,可以换一种方式“近距离”赏读文物。从字里行间感受器物所承载的时代气息,体味中华文明的久远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