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这俩宋代沉船:堪比南海一二号,入选“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评选日前揭晓,栾川孙家洞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安阳殷墟、洛阳东周王城、内黄三杨庄遗址、登封法王寺地宫、滑县宋代沉船和开封明代周藩永宁王府遗址等100个考古遗址入选。
“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滑县宋代沉船”,是2011年某建筑公司在滑县城关镇寺庄村西南角施工时,在地下约3.3米处发现的。
当时,瑞视觉(王子瑞)拍摄的新闻照片,发表在1月8日的《河南日报》第三版上。
“本来基坑已经挖好,细心的技术人员发现船体走向上面的土层与其他部分相比比较黑,像淤泥,担心土质不均匀会导致日后的建筑沉降不均匀,就让挖掘机过来再挖开看看。结果两铲下去就挖出了一段比较长而且面比较规整的木板来。”说起发现大船的经过,开挖掘机的司机吴国鑫很激动。
上图为当年1月7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发表了瑞视觉(王子瑞)拍摄的两幅沉船照片。
当年,《大河报》以《两铲下去,古代大船惊艳出土》对此进行了报道。
当年7月5日,《大河报》以《滑县挖出来两艘北宋大船,其年代比南海一号、南海二号还要早》为题再次报道。
当年7月5日,《大河报》首席记者张志立和通讯员孔德铭再次报道。
滑县北宋沉船模型。
当年12月13日,《大河报》再次以《隋唐辉煌: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对滑县的宋代沉船进行解读。
“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评选日前揭晓后,自媒体《老梁趣谈古今》以《滑县黄河文化的有力鉴证:宋朝古沉船遗址》进行宣传。
河南滑县沉船: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滑县文物保护管理研究所:《河南滑县宋代古船的发掘》,《考古》 2013年第3期)
时间:2011年2月1日
时代:通过对古船的形制、造船工艺和出土遗物等综合考虑,认为此船的制造时代上限不早于五代时期,下限不晚于金代,当为北宋时期的船只。
地点:河南省安阳市滑县新区寺庄村东北的一个东西长57、南北宽20、深3.32米的建筑基槽内。
沉船编号:两艘沉船均为南北走向,西侧古船编号为船1 ( GC1 ),东侧古船编号为船2 ( GC2 )。
沉船形制:
GC1全长25.5、 船首宽4、船尾宽3.75、 船中部最宽5.85米。船形虽较为完整,但西侧的船舷已于船底分离,船体向西倾斜。船舱由.上下对称的横梁构成。船体内铺设由舷压筋,起到了支撑和加固船体的作用。船身从南往北设船舱十个。船内出土遗物有铁器、瓷器、陶器、簸箩、钱币等。
GC2残存的船首部分宽3.85、船尾宽3.65、 中部最宽5.5、船体残长23.6米。船身从北往南共设船舱十处。船体内侧铺设有不规则的舷压筋。船首与船尾起翘处的木板有明显的刮削痕迹,且有火烤的痕迹。船底横梁与船板相接处均开有长方形穿孔,每个横梁有三个长方形穿孔。船内出土有瓷器、陶器、磨石和钱币等。
两船形制相同,方首,方尾,平底,两端上翘,船体宽且扁,大体符合沙船的特征。船底板与舷板皆为单层结构,船底为纵向单板平铺。船舷为单板上下拼接,板与板之间用铁钉从外向内斜向钉入加以固定,缝隙间填桐油灰。形制与《清明上河图》中的正在虹桥下通行的船形制非常相似。
图片来源: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滑县文物保护管理研究所《河南滑县宋代古船的发掘》, 《考古》2013年第3期。
造船工艺:
两艘古船船体上两木料间缝隙较小,有明显锯过的痕迹,系一次性开解而成,说明这两艘船船身所用木料在开解的过程中使用了框架锯。开解后的木料还进行了刨制,木料残留的状如柳叶的浅槽和木板表面有突出的结节,说明木板进一步精加工时使用的是削。
研究意义:
中国古船的船体形制分为方首平底和尖首尖底两种,这两艘沉船,即沙船,属于前一种,身体宽且扁,宋代称“防沙平底船”,为内河、近海的主要船形之一。这两艘古船应是黄河改道而被遗弃的黄河货船。
滑县古船为豫北地区的首次发现,古船时代早,体量大,保存相对完整,是内陆地区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宋代船只标本,为研究河运史以及当时的造船工艺提供了新的资料。
两艘古船系黄河改道而遭人为遗弃的黄河货船,是黄河水运繁荣的实物见证。从船体木料加工工艺看,这两艘船在制作中使用了“框架锯”,而“框架锯”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中。
这两艘黄河货船,时代早、体量大、保存相对完整,是内陆地区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宋代古船标本,为研究黄河古文化、黄河的地质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黄河改道,使滑县宋代古船迅速在黄河尘沙下脱水隔氧,才得以在地下埋藏800多年,而完整保存下来。其后,由于展示技术条件受限制,为保护文物,宋代古船进行了回填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