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兴业富民弄潮人,苇海蟹田守护神》 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一一记离休老干部,原盘山县水产局局长田守成
 
  鲁讯曾经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那么,养育螃蟹的人,他的品格就不仅仅是勇敢……
  一一题记
  (1)
  当你走向盘锦河蟹市场,当你来到三道沟渔港,当你坐在摆满河蟹的餐桌上,当你在虾黄、蟹肥的日子,陶醉在丰收的喜悦中,在大脑的屏幕里,仿佛有一位老态龙钟、身板硬朗、年愈古稀、饱经风霜的老人,向我们缓缓走来……蓦地,那个徐徐闪现的名字、连同他那感人至深的故事,像那秋水中的芦苇,像那苇海中的潮汐流淌着、摇弋着……
  让我们折回视线,慢慢舒展盘锦河蟹人工养殖创业史的巨幅长卷一一在那里有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名字,让我们由衷敬佩、深深感动。
  他身材魁梧,浓眉方脸,一双大眼炯炯有神,古铜色的面宠,纯朴憨厚,方正饱满,留着平头,显得有点倔强。人实实在在,心坦坦诚诚,说话办事钉是钉、卯是卯,从不拐弯抹角。
  他穿着一套体闲装,戴着一副老式近视眼镜,看上去,他有着农民的质朴、有着工人的刚毅、有着知识分子的机智和矜持,他是一个素质结构多样化的人物。或许正因为这一点,让人感到他很有男子气。他就是离休老干部,原盘山县水产局局长田守诚。
  他今年90岁,离休前,一直在县里从事农村、农业工作。由于他十分热爱河蟹养殖事业,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给他起了一个卓号叫″蟹痴″。
  要说他关注养蟹,那还是从1990年开始的。在他参加全县农业普查时,就发现河蟹大量减少,濒于绝迹。他就想,这个资源必须保护起来,再让它恢复起来。道理嘛?是因为它珍贵。这是盘山县一个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
  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的老百姓都是″土里刨食。″盘山的河蟹,不仅是最好的食品,也是一条致富之路。
  在平时,他无论在单位上班,还是下班回到家里,晚上躺在床上,就像一根芦苇,一棵会思想的芦苇。满脑子就那么一个字儿:″蟹″。他每天总是这么想,结果弄得他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香。梦境虛虚幻幻,而又真真切切。梦醒后的他,定定地坐在那儿回味、思索着,像那位哲人费洛一德,认真地解析着梦的意境和启迪。当他解析明白了,那是因为他对他所追求的理想,他所置身的这片土地的种种美好的憧憬与热望时,他便努力在现实中,一步一步地实践着梦的喻示。他知道他的梦境连接着两端:一端是富有理想色彩的浪漫。一端是充满着创造的艰辛与美好。梦境使他永天止息地追寻,直至白发苍苍。他的梦正在变成现实,他的梦己经变成现实。可不是吗?这是一件关乎农业发展,福泽百姓的大事啊!也正如他自己所说:"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不白活一回。无论千难万难,不管10年、20年,就是头拱地、就是豁上一辈子,这件事情也要做好,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深深的渴望:他把自己许给了河蟹,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倾注了万般心血。
  渴望如同一个梦想,伴随着他、和他的事业一道几度风雨、几度沧桑。培养蟹苗的基地,就像一部没有写完的书,养蟹人的故事,停滞在发黄的纸笺上,零乱的字迹与渴望丰富的构想,在深沉的困惑中,期待着一次艰难的崛起……此刻,让我想到了一段诗一般的语言:″比起浩渺的宇宙来说,短暂的人生显得多么渺小,就像一颗流星匆匆而过,只经历短短的一瞬,个人的痛苦和磨难也多么微不足道。但我要付出我毕生的精力,为人类的和平、文明和进步做出自已的贡献,就像流星发出耀眼的光芒那样,给整个宇宙带来一点光明!″
  这是居里夫人,在巴黎工学院纪念镭发现10周年大会上的一段感人肺腑的演讲。这也是他终生追求的境界。
  (2)
  盘锦自古就是螃蟹的摇篮。传说在1400多年前,唐王征东,兵到三岔河口。无桥可渡,焦急中,螃蟹结蟹阵,搭起蟹桥,脱起三军过河。老一辈有句顺口溜:"棒打獐子瓢舀魚,螃蟹爬到被窝里。″可见当年螃蟹之盛。
  将时间的钟摆回拨,让历史的镜头回放,聚焦在70年代。到了70年代末期,盘锦的″无肠公子"一一河蟹隐踪了,河沟海汊难觅,餐桌鲜为人尝了。由于建河闸、稻田使用农药化肥,野生的河蟹养殖危机四伏,河蟹越来越少,几乎濒临绝种,就在这触目惊心、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是他不辞劳苦地,深入到全县的10多个场、乡镇,走村屯、进农户,了解河蟹养殖情况。在基层走访中,他发现了问题,并通过研究,找到了其中的症结,提出了拯救河蟹资源的建议:要用人工孵化蟹苗。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是不可能的事情,可他却不这么想。他起早贪晚地带领科技人员刻苦攻关,一路前行,历经坷坎将第一代人工蟹苗繁育成功,为盘锦的河蟹复兴,带来了黎明的曙光。在1985年,实现了北方河蟹史上的三个首创:首创北方第一座河蟹人工育苗室,首创淡水种蟹越冬,首创河蟹人工育苗成功。就是这3个首创,打开了河蟹人工养殖这道崭新的大门。
  那年秋天,当黄毛、金爪、青背、白肚的盘锦中华绒螯蟹丰收之际,盘锦又添了新风味一一醉蟹。″十八团脐不用尖,半斤米醋半斤盐。四两糖饴半斤酒,吃到明年三月天。″具有鲜、甜、咸、香特色的醉蟹,登上了辽沈京津市场,向人们报告了盘锦新貌。
  早在1986年,也就是著名作家徐光荣第二次到盘锦釆访时,当时的水产局长,就向他介绍过盘山的田守诚圆了″螃蟹梦″,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故事。
  河蟹育苗,现在说来容易。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当初,付出后艰辛,是外人无法想象的:那个试验基地,是片蛮荒之地。生活环境十分恶劣。苇海一片苍茫,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几个室内育化池阴冷潮湿,在里边工作,骨缝儿里冒着凉气。到了夏天,太阳压山了,还是没有一丝凉意。暴晒了一天的海滩,无精打彩地挺不起精神,横穿芦塘的田埂,像忘拔了插销的电褥子,热得烫脚。人在芦荡中穿行,就像在干燥箱中转悠,张着大嘴呼吸,胸腔仍是觉得缺氧。总之,在这芦塘中,道路充满险阻,眼前的景观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不禁让人沮丧。如唐代许浑的″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在诗中″蒹葭″与″愁″联系起来。不难想象,在古人的眼里,苇塘是泥淖泽国,人难以深入,常常是望而却步,因而给人留下一个″愁″字。虽然如此,但人类还是关注它的存在,以及入诗入文,在种种天奈中,赞赏它生命的原始伟力、蓬勃的野性。
  在那里,折磨人的不仅仅是风,还有大个的蚊子。好像不是中国的,不但集团冲锋,竞然檩长白昼作战,黑压压的一片,让你体无完肤。在雨季,雨水造成交通断绝。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路可走。下雨天,稀泥卡住脚脖子,拔都拔不出来,更不用说行车了。一日三餐,吃的是大米饭,清水炖白菜,沾不着一点油星儿。就这样掐着脖子,勒着裤带过日子,想吃到翠绿水灵的新鲜蔬菜,那是一种奢望。这次进驻基地,就要撇家舍业,一呆就是十天、半月。没有节假日,没有礼拜天,完全进入了全方位的工作状态。从种蟹暂养、交配产卵、直到病害防治,水质调控逐一研究。
  他目不转睛地在显微镜下,观察蟹苗的生活史,从肉眼看不见的蟹卵,到米粒大的蟹苗,竞然要脱6次壳。每次脱壳,水温、水质、铒料、防疫等等,都有相应的数据。为了掌握这些数据,他的双眼似乎与显微镜结合一体,直到结膜发炎,眼球肿胀,眼角充血……
  每天凌晨4点钟起床,一忙就是大半夜。人们常说:″两眼一睁,忙到黑灯″。而他在黑灯后仍在忙碌着……
  然而,成功是吝啬的,并不因为他们苦苦追求,就轻易向他们挥舞玫瑰花。当首批入池的卵,由于种种原因,不到一周就全部夭折了。
  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他的脑袋″嗡"的一声,两眼发黑,只觉得天旋地转,差点晕倒。他深深地尝到了失败的嗞味儿,那痛楚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但冷静下来后,他扪心自问:是老天爷不公平吗?他想了几天,最后的结论是否定的。在自然规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的灭顶之灾,不怨天,不怨地,只能愿自己,还没找到蟹苗孵化成长的规律。
  成功从未主动投入谁的环抱,它需要你从现在开始,便不断地积累、探索,流下为它而付出的汗水,一步一步地向它前进。昨天的失败和明天的幻想,都不能让在一项事业中,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当成主人,那么这项事业就一定能振兴。立志于行动的人,改变初衷,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就在此刻。他毕竟是浪漫的。一切艰难险阻,在他美丽的憧憬面前,都不过是成功的前奏曲和彩缎。
  在那段阴暗的日子里,灰心、沮丧、失落的情绪,笼罩着每一个人的心,作为发起者的他,要比别人的压力更大。然而,就在这时,他想起一个诗人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失败是成功之母″。他说:″试验允许失败,责任不在大家,即使有责任,那也在我,是我对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我们一定要坚持。″就这样,他一边鼓励大家,一边做从头再来的准备工作。他像一个长跑运动员到达″极点″状态,这时,如果两腿一松,就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再加一把劲儿,可能就是事半功倍。
  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因为他不想让人们失望,更不想让农民失望。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让父母过上舒适的生活,是儿子的义务。″
  在孵化实验中,蟹苗在一次次蜕变,他也随之在变,变得越来越刚强,越来越坚毅,越来越智慧。他的大脑思维颗粒沉淀下来,他变得十分清醒了。失败再也打不倒他。他己经摸透了失败的脾气。失败来得越疯狂、越凶残,成功也将随之而来了。就凭这股韧劲儿,这股执着的毅力,几番艰辛探索,几经失败挫折后,他们地第一批人工繁育的蟹苗呈现给世人。不仅填补了中国北方这项技术的空白,也让盘锦人看到了河蟹复苏的希望。这不正是我们这个醒来的民族,立志振兴时代的缩影吗?
  这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此刻,他又想到了高尔基的名言:”胜利者并非是摘取胜利果实的人,而是留在战场上的人……″
  还是他,为了普及河蟹养殖技术东奔西走,为了打开盘锦的河蟹市场,将那蹒跚的步履、艰辛的足迹遍布南方各省。也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不仅使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河蟹资源得到拯救,也为百姓致富,铺就了一条洒满阳光的道路。
  ”河蟹是盘锦最宝贵的资源,是最可靠的富民产业,早一天发展起来,老百姓就能早一天富起来。″他如是说。
  几干年的社会实践,向人们展示了这些一个哲理:通向成功的道路,是用泡着血汗的砖铺成的。真正的强者,必须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才能攀登上理想的峰巅。
  (3)
  不俗的成绩面前,诱惑再的他招手。
  时值盘锦市刚刚组建,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到处都需要人。"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不少外地人登堂入室,大大小小的座位一天天见满。己颇有名气的他,却像没事人似的:仍专心地观察蟹苗产卵、孵化,乐哈哈地看着蟹苗在水中游弋……
  他的朋友们替他着急,劝他,催他:"你是不是想趴在泥窝子里,孵一辈子蟹苗?告诉你,过了这个村,不没有这个店了!″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人一旦出了名,他似乎就变成了″公共财产″,就很难支配自己的命运。为了献身河蟹复兴,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升迁的机会。市计委调他、他不去,县计委主任的那把交椅待他大驾光临,他婉言谢绝了组织和领导。最后,竞把这个″肥缺"让给了别人。为了方便自己心爱的河蟹养殖事业,这位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去了刚刚成立的县水产局,出任局长。
  毫无疑问,只有心里时刻装着百姓,当官不当官、官大与官小,这些并不重要。只要热爱自己的事业,都能够做些利国利民的事情。当官要发号令、作指示,这不是他的″长项″。更何况,当时的河蟹养殖初见成效,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足以让他喜不自禁。他的目光己透过晶莹的米粒大的蟹苗,看到了璀璨的远大前景。"这是一本万利的事业。″他想:如果农民都能养蟹,那小康生活不就到了家门口了吗?为此,他八面出击、四方作战,苦口婆心说了几卡车的好话。大道理、小道理、不是道理的道理,18般″兵器″全用上了。这种不求升迁、但求事业的情操,该是何等高尚啊!与那些时下里跑官、要官的官迷们,真是一种鲜明的对照啊!
  这正如他自己在《河蟹纪事》里所写到的那样:″人的一生,不应该以官的大小来决定他的价值,而应该以回报社会的多少来衡量生命的意义。″他是这样说的,在生活工作中,也正是这样做的。
  他对事业执著追求,深深的热爱,远远超过常人。他不但自己对河蟹事业的发展溢满情怀,还让他的后辈也为之奉献。
  1986年,他的儿子高考填报志愿时,想考警官学校,他得知后,便耐心做儿子的思想工作,最后,儿子改报了大连水产学院。毕业后,一次偶尔的机会,儿子去公安局实习,而且有被留用的可能。其实,他也知道儿子喜欢警察这个职业,但他仍然希望儿子,能发挥自己的所学之长,为水产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于是,他再次做通儿子的工作,使他回到了水产部门就业。并高兴而愧疚地对儿子说:"河蟹产业,是农民的致富产业,你要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这才是你最佳的选择。″
  ″痴迷河蟹忘白发,心系同根惜残年。″这是他曾经写过的诗句。也是他晚年心系河蟹产业,倾注人民群众的真众写照。
  虽然他己年迈体弱,但他对河蟹产业的发展却情有独钟。有时为了赶写文章,时常熬到深夜。一天晚上,刚从海上归来的儿子,来到父亲家。一进屋,就看见他伏在写字台上睡着了。手里还拿着笔,身披的外衣己经脱落。桌面上,除了整理好的文稿,还有烟灰缸中那满满的烟蒂……儿子心里完全明白:父亲又熬夜了,他己经是80多岁的人了,这样的熬法,怎能支撑得了?儿子站在写字台边,默默地注视着父亲,那张充满疲倦、像雕刻一样的脸,心疼得热泪盈眶。心想:老爸呀,你咋这么不爱惜自己呢?年轻时,你在蟹田里辛勤忙碌,如今您老了,又在书房里日夜笔耕,您这不是在玩命吗?
  2010年春天,他决定在胡家的二夹河放养蟹苗,由于劳累过度,在放流后前一天,他病了。当时咳嗽不止,还发高烧。老伴说:″要不,今天就别去了,都这么大数岁了,一旦身板垮了咋整?"可他却说:"都定好的事儿,哪能不去呢?"老伴说:"那你不要身体了?有个一差二错的,一家可咋办?你不为自己想,总得为我们想想吧!"听到老伴这些关爱的话,他笑了:"不放流,我的心怎能放得下?″就这样,他说服了老伴,还是托着病体,去了胡家的二夹河。放完了蟹苗,在病床上可钉可铆整整躺了6天。
  在一次釆访中,记者曾疑惑地问他:″田老,你自己放养的蟹苗,为啥自己不收莸?让老百姓捕捞呢?"他笑着回答:"百姓收莸了,卖了钱,他们不就富了吗?"这一句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话语,却反映了他,这位老党员、老干部崇高的境界和忘我的精神。
  (4)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1994年,他从工作岗位上离休了。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着这样几句话:″30撒欢,40当官,50靠边。″可他好像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事,在家里舒舒服服安度晚年,可他却偏偏说不!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没有脱离百姓,心里时时想着群众。为了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为了河蟹产业的发展,在夕阳树下,他没有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而他也是人,同样也是有血、有肉、有思维、有感情的人。而他却不顾花甲之龄,无怨无悔地守着这份家业。他离不开风雨同舟的伙伴,他更离不开养育他的这片黑土地……
  把那双年迈的脚板,踏遍蟹池田垅,在时代的前沿发挥余热,再度冲锋。在改革的潮头闪亮人生,虎跃龙腾。这使我想到了那句古话:″良禽择木而栖。"是的,他们所谓:"在水一方"的地域,不仅仅是大海,或者本来就不是大海……
  小时候,他曾以《河蟹》为题写过作文,″无肠公子应时登岸″。他曾专门探讨过河蟹隐遁之迷。他发现,凡是近海的河流修闸建堤后,堵塞了河蟹入海交尾、产卵、孵幼之路,也割断了幼蟹翌年溯流复归之路。为此,他不顾家人的劝说和阻拦,毅然决然离开美丽的县城,涉水于闸门、河堤、海滩之间,这就是他夙愿不改的初衷啊!
  他筹集资金,建设了盘锦市第一个标准化河蟹养殖示范场。整整7年,与河蟹为伴,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天天观察它,一点一点地研究它。在那2500多个令人难忘的日日夜夜里,他像战士坚守岗位一样风雨不动,像母亲爱护婴儿一样细心备致。一次,天降中雨,他的儿子担心父亲的身体,到示范场去看他。儿子远远看到蟹池边倒着一个人,像一滩泥似的滩倒在地上。跑过去一看,正是他的父亲。儿子赶忙把他扶起,泪水情不自禁地从眼窝里流出来……
  "有水就有蟹″,这一直是他孜孜己求的目标。他,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的儿子,他的身上具有祖先勤劳的智慧和品格,脉管中流淌着超脱前人的创新因子。
  到2005年,盘山的河蟹养殖,经历了20多个春秋,尝到了甜头的盘山人,把人工养殖发展得红红火火。就在这时,他又再一次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人与自然结合的生态发展之路。于是,他建议打开拦海大闸,引天然蟹苗入境。
  ″海上的蟹苗多吗?天然的蟹苗能养大吗?"这个想法,像一团斑澜的彩云在他的头上盘绕不去。为了拿出让决策人信服的依据,带着这个实际问题,从2005年一一2011年,他面对一望无垠的大海,脚踏泥泞的滩涂,任又咸又涩的海风抽打着面颊……心想,这里很好,这里宽敞,正好放开手脚干活儿……自打那时候起,他和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吃尽了苦头……
  在每年的汛期到来之前,他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海边……一步一步,他神情庄严,神态从容地来到闸前。去探寻天然蟹苗的变态发育过程,洄游路径。7年来,他风雨无阻,从未间断。从海闸到海边有20多华里,一个往返就得40多里地。没有人认真计算过,他淌过的水路究竟有多长?在夕阳的余辉里,望着老人渐渐远去的背影,看着他留在海滩上,那深深浅浅的脚窝儿,这足印是他人生的轨迹啊!这足印中留下了他的想往、深情、探索、决心、胆识、拼搏……在那茫茫的海滩上,路是那么长……脚步太沉重了,可想而知,他的步一履显得格外艰难,或许他昨晚又没睡好吧?
  在野生河蟹的放流中,年愈80的他,坚持到海边观察野生蟹苗的洄游情况,认真考察全县的每一片水域,亲自参与捕捞天然蟹苗,亲手将蟹苗放流到水库、河沟、河汊、沟渠,仅2011年,他亲手放流的蟹苗,产生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正如老人家的名字一样,他用自己脚踏实地的行动,践行诺言,坚守忠诚。离休20年,他仍不忘为县委、县政府献良策、进箴言。他曾以一个老党员、老干部的身份,给县委书记写了一封饱含深情的信。提出了自己对盘山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书记在百忙中当即批复:″……我们都应该向田老学习,学习他热爱盘山、建设盘山的热情……在一定范围内,宣传田老的事迹,向全县展示老干部的良好素质和精神风貌!″
  多年来,在养蟹之余,他笔耕不辍,撰写了多篇有关河蟹养殖方面的理论文章。其中,《苇蟹共生》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关于天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养殖之路》的建议,为全县搞河蟹土池育苗提供了新的思路。《关于大蟹、养大蟹我之拙见》受到市、县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县政府划拨了5万元,作为河蟹养殖试验经费。2011年,为了进一步推广河蟹养殖技术,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办了网上博客,坚持每天更新网页,与网友们共同探讨河蟹养殖技术。在网上交流中,网友们亲切地称他为"与时俱进的老"潮"人。
  人,每天做一件事并不难,一般人都能做得到。但用一生坚守一个信念,做一件事,恐怕很难做到。这一点,田老做到了。为了他的河蟹梦却矢志不渝,为了他的富民梦而痴心不悔,你说,能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吗?
  现在的他虽然老了,年岁大了,但他的心永远年轻,他的高尚的精神,可贵的品德永远激励着我们开拓进取、不懈奋进。在他看来,事业的成功才是最大的追求,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能比这些更重要。个人和家庭则永远是微不足道的。他就是这样无怨无悔地追求着,像一个成功的登山队员,永不休止地拼搏和攀登着,不达顶峰誓不罢休。
  (5)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被人视为"孔方兄"的钱,是最能吸引人眼球的东西。但面对金钱的考验,他却毫不动摇。在1993年,个体商贩以每公斤200元的求购价格收购他的蟹苗,被他拒绝了,而以每公斤50元的价格将个人养成的1500公斤扣蟹卖给了公家,仅此一笔,就少收了20多万元,这是多么可观的数字啊?在当时,那可是两套房子的价格啊!而又有谁能知道,在那时,他们一家老小还住在夏日闷热、冬天冰冷、长年愁云笼罩没有取暖设备的房子里呢?……
  ″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的养蟹事业风声水起、如火如荼的时候,无情的病魔,渐渐地向他袭来,并和他纠缠不休。可面对病痛的折磨,他不仅没有退却,反而与疾病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无论是1999年的脑栓塞,还是2000年的胆切除,2010年,胆病复发,每次病体稍有好转,他都马上风风火火地投入到河蟹养殖的事业中去。
  亲情,恐怕是最难让人难以割舍的。可他面对亲情的考量,仍然严格坚守党性。大学毕业的女儿在家待业,急于安排工作。当时,县政府正面向社会招录人才。身为老父亲的他,恰恰是考试的命题人。他会怎么做呢?可他竞连招考的信息也没告诉女儿,惹得女儿一时很生气。老伴也带有怨恨地说:″老头子,你说别人可以不管,咋连自个的女儿都不管呢?你图个啥呀?"他却说:″我图的是共产党人的公正无私!"
  古往今来,谁听说过养蟹人登上大雅之堂,而田守诚凭着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实现了养蟹人的梦想。他的先进事迹不胜枚举,他的人格魅力和党性的光辉,也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由于他的事迹突出,境界高尚,多年来,他曾先后荣获″辽宁省老干部先进个人″、″老干部工作10大新闻人物″、省丶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盘锦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一位诗人说:″人们只羡慕成功者头上花环的艳丽,却很少有人看到成功者身后那行汗浸血染的足迹。″是啊,哪一位成功者的背后,没有一串串用汗水和泪水书写成的故事呢?
  望着那一束束耀眼的光环,让我以文人的敏感情泻笔端……一位老党员、老干部的高大形象,又一次浮现在眼前,让我不禁心潮起伏,诗意绵绵:是什么/触动了我那根敏感的神经/让我又一次睁大那双惊奇深邃的眼睛/重新凝视/鲜红的党旗下广袤的土地和辽远的天空/让我不禁心潮跌宕热血沸腾/
  是什么/撩拨起我那潮汐般的思绪/让我又一次震颤封存己久的心灵/重新思考/什么是崇高/什么是神圣/让我不禁热泪盈眶肃然起敬/……
  黄昏里闪动着你高大的身影/深深的脚窝盛满疲惫的汗水/炯炯的双眸带着几分凝重/望着你那微驼的背影/我思考着老牛拉犁的形象/想象你的品格/忘不了你那赤子般的殷殷深情/多少年来/你朝夕与河蟹相伴/多少个夜以继日/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个寒来暑往/多少次暴雨疾风/你用那真诚的守候/圆了农人的河蟹梦/你的事迹如图你的名字/是你用自身的行动/慰藉心田恪守赤诚/面对病痛的折磨/你奋力抗争/面对亲情的考验/你坚守党性/一个可歌可泣的共产党员/一个可亲可敬的耄耋老翁/你用多年的难苦付出/你用数载的持之以恒/你用满腔炽热的情怀/表达对党的无限热爱/抒写着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昨天是今天的前奏,前方是过去的序曲,或许人生就是一场戏,没有告诉你演什么角色,但只要你自己从从容容,真真实实地活着,当鲜花与掌声叩击心扉时,留给后人的依然是永恒。
  眼下,在鹤乡盘锦这片神奇的沃土上,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幅美丽的人物风景画:一望无垠的芦苇坦坦荡荡,一片片稻田翻滚着绿浪,一座座蟹池碧波荡漾,一处处防护林郁郁苍苍……
  在金色的夕阳里,在绿色的背景下,一个真诚守候蟹田老人的高大身影儿,正在绚丽的晚霞中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2020.11.19.9.26分于盘锦
  

作  者  简  介

zuozhejianjie

董凯.笔名:恺悦.网名:山巅白雪.祖籍:内蒙古通辽,现居辽宁盘锦.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3年毕业于河北文学院.曾有作品在《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大东方文学》《金东方文学》《东方作家传媒》《上海文坛》《广东作家》《海滨文学》等刊发表100余万字.2005年,作家小传、创作业绩入编《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名人大典》2013年,出版个人专集《山水田园》2013年,创作小说《婚事风波》获盘锦市″湿地清风杯″廉政作品一等奖,2020年,创作歌词《河滩地.黑土情》获感动中国2020词曲网络大赛(十大主旋律)优秀歌词原创作品奖。中国乡土诗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作家,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盘锦市诗词学会会员,盘锦市儿童文学学会会员,盘锦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盘锦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盘锦市电影家协会会员,2018届新时代中国故事高研班学员,盘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关于我们

赞赏声明

打赏行动,自愿参与,量力而行。稿件所得款项50%将作为稿酬支付给作者,优秀稿件入选《北京文学传媒作品集》,用稿量大。另外50%,我们将投入《北京文学传媒》运营,主要用于编辑工作。相关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人打赏了,请加主编微信,并说明情况,告知真名,以便确认。原则上一个月一结(每月1号,结上一月的打赏,作者主动联系编辑,超过1号晚上12点不领取视为支持北京文学传媒运营。由于编辑工作繁重举步维艰,故66元之内的留作平台维护)。不愿自己作品被人赞赏者,来稿时请注明。

欢迎指点
(0)

相关推荐

  • “稻蟹豆共生”鼓了钱袋子

    "今年稻子长势好,河蟹也长得不错."近日,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太平街道张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红光几乎每天都到稻田查看水稻和河蟹的生长情况. 盘锦在"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 ...

  • 亩产超3000斤!这样养虾,真的太牛了!

    ----- 广告 ----- ----- 广告 ----- 探访盘锦养虾高亩产.高效益背后的秘密 文/图 嘉吉(Cargill)张大鹏.刘凤岭 众所周知,近些年国内对优质蛋白原的需求越来越高,白对虾更 ...

  • 乡村“弄潮人”

    乡村"弄潮人" 刘仁和 吴处河来自于广丰区桐畈镇一小山村,他是个既有知识又敢想敢做的新生代农民,说来风笑,吾将他姓吴拆开字来解口字向天,和"口" 结下了不解之缘 ...

  • 熊伯齐才是书坛“弄潮人”,楷书碑帖相参,有新意,行书别具一格

    提到当今书坛"弄潮人"?想必,大家的认识都会统一,甚至也能够列举出这样或者那样的书法大家,可是,看到他的书法后,想必,很多人都会意见高度统一,他擅长书法诸体,而且是诸体皆精,楷书碑 ...

  • 稻花村党支部:擎领探寻兴业富民新路

    近年来,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稻花村党支部把实现村集体增收,带动全体村民共同致富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立足资源禀赋,发挥优势特色,以乡村旅游为有力抓手,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擎领乡村振兴. 春末夏初的稻花村, ...

  • 【会员专列】熊树忾|几多过往客,不乏弄潮人。

    [诗人简介] 熊树忾:男,1952年生于湖北应城,党员,经济师,银行退休干部.2013年步入诗坛,现为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九州诗社会员,应城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热爱诗词,在多家报刊.杂志.诗词论坛. ...

  • 木樨 | 游苇海蟹滩

    游苇海蟹滩 友人自沈阳来,遗憾多次与盘锦的芦苇荡失之交臂,于是这次带她去鼎翔的苇海蟹滩游玩.芦苇对于北方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盘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芦苇荡.不管是沟边.地头,到处都有丛生的芦苇.  &qu ...

  • 诗朗诵《银装素裹》组诗 作者:董凯 朗诵者:田宇光

    诗朗诵《银装素裹》组诗 作者:董凯 朗诵者:田宇光

  • 报告文学《梅花香自苦寒来》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一一记盘山县优秀共产党员,党代表,人民代表,陈家中学退体教师   王世明 当你来到陈家镇陈家村,当你沿着 ...

  • 报告文学《他用心血铸警魂》 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他叫杨海文,今年58岁,来自辽南的鹤乡一一盘锦,原任盘山县公安局陈家派出所所长. 他是一名人民的公安战士,为了社会的安宁 ...

  • 【卧虎诗苑】咏秋|卢冷夫 于占海 王保生 耿万华 孙宗秀 于占海 李运通 宋有富 马安田 孟庆凯

    秋怀之九 卢冷夫 百望枫林阅大篇, 笔端胸次每俙然. 已知旧梦翻新梦, 不觉中年恰老年. 掌上一屏聊自慰, 人间四季为谁鲜. 诗书群里识才彦, 前路多歧肩并肩. 秋风吟 于占海 秋风阵阵万山红, 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