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介|郭英德、李志遠:《明清戲曲序跋纂箋》
《明清戲曲序跋纂箋》,郭英德、李志遠纂箋,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5月版。
該書由郭英德、李志遠纂箋,共收錄明清戲曲文獻序跋凡四千三百餘條,全面呈現明清戲曲序跋的完整面貌。
该書盡可能準確地查核版本出處,選擇較好的版本作為底本,並加校勘、標點,對與戲曲文獻及其序跋撰寫、出版、流傳相關的時間、人物、事件等相關事項,進行細緻的箋證,深入細緻地考察作者的生平事蹟,並附注相關傳記文獻名目。
该書給學界提供了豐富翔實的戲曲序跋文獻資料,有助於進一步開拓中國古代戲曲文獻、戲曲史與戲曲理論的研究。
汲古閣刊本《六十種曲》
前言
凡例
卷一 戲曲劇本 宋元戲文
卷二 戲曲劇本 金元雜劇
卷三 戲曲劇本 明清雜劇傳奇一(明洪武至隆慶)
卷四 戲曲劇本 明清雜劇傳奇二(明萬曆至天啟)
卷五 戲曲劇本 明清雜劇傳奇三(明崇禎至清順治)
卷六 戲曲劇本 明清雜劇傳奇四(清康熙)
卷七 戲曲劇本 明清雜劇傳奇五(清雍正、乾隆)
卷八 戲曲劇本 明清雜劇傳奇六(清嘉慶、道光)
卷九 戲曲劇本 明清雜劇傳奇七(清咸豐至光緒)
卷十 戲曲劇本 明清地方戲
卷十一 戲曲選集
卷十二 曲話曲目
卷十三 曲譜曲韻
卷十四 附録 諸宮調與散曲集
附録:
一、本書戲曲文獻名目索引
二、本書所收序跋作者人名字號綜合索引
《此宜阁增订金批西厢记》
一、本書盡可能全備地纂錄明清時期鈔寫與刊刻之戲曲文獻的序跋類資料。
二、本書據以纂錄序跋類資料之戲曲文獻,其編撰時代,下限爲清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凡宣統三年以前編撰之戲曲文獻,皆屬收錄範圍;凡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及其後編撰之戲曲文獻,一般不予收錄;個別戲曲家兼跨清朝與民國,酌情收錄其民國所撰戲曲文獻,作爲附錄。
三、本書將明清戲曲文獻分爲戲曲劇本、戲曲選集、曲話曲目、曲譜曲韻四類,並附錄與戲曲關係密切的諸宮調與散曲集。
戲曲劇本,指一位戲曲家創作的戲曲文獻,包括單部劇本與劇本合集,分爲戲文、雜劇、傳奇、地方戲四種戲曲體製樣式。
戲曲選集,指收錄兩位以上戲曲家創作的戲曲文獻,包括全本戲選集和折子戲選集,也包括折子戲與散曲合選集。
曲話曲目,包括曲論、曲話、曲律、曲品、曲目等戲曲批评文獻。
曲譜,指記錄曲牌格律體式和曲牌唱腔唱法的書譜,主要包括格律譜(俗稱平仄譜)和宮譜(俗稱工尺譜);曲韻,指明清收錄曲韻的專書。
散曲集,包括一位作家的散曲別集,也包括收錄兩位以上作家散曲作品的散曲選集。
四、本書主要纂錄附置於戲曲文獻正文前後的序跋類資料,既包括序(或稱敘、序言、弁言)、引(或稱小引、引論、引語、引言)、題詞(或稱題辭、題詩)、跋(或稱後序、後敘、書後、題後),也包括總論(或稱總評)、題識(或稱題語、識語、題跋)、凡例(或稱發凡、例言、弁語)、讀法、贈言、問答等。
置於戲曲文獻正文前後的目錄、附錄、本事(或本事考)、傳記、書信之類文字,一般不予纂錄,僅將少數極其珍貴、有裨考證之助者,附錄於該書序跋類資料之末。
此外,明清人編撰之別集、總集、筆記、方志、目錄等文獻中,亦时有收錄戲曲文獻序跋,茲就閱讀所及,盡可能予以纂錄。
至於明清人編撰之別集、總集、筆記、方志、目錄等文獻中,收錄大量戲曲題詞(或稱題辭、題詩)或觀劇感詠,其體當屬“詠劇詩”,故而一律不予收錄。
五、本書纂錄戲曲文獻序跋類資料的寫作時間,起於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止於清宣統三年(一九一一)。爲保證戲曲序跋資料的相對完備、有裨考證,酌情選錄部分撰寫於明洪武元年之前或民國元年(一九一二)之後的戲曲序跋類資料,作爲附錄。至於其他寫作於民國元年之後的戲曲序跋類資料,數量甚夥,將俟將來收錄於《民國戲曲序跋纂箋》中。
六、本書纂錄戲曲文獻序跋類資料,以戲曲劇本、戲曲選集、曲話曲目、曲譜曲韻、諸宮調與散曲集五類先後爲序。
其中戲曲劇本數量龐大,因據體制及時代,釐爲十卷,依次爲:宋元戲文、金元雜劇、明清雜劇傳奇一(明洪武至隆慶)、明清雜劇傳奇二(明萬曆至天啟)、明清雜劇傳奇三(明崇禎至清順治)、明清雜劇傳奇四(清康熙)、明清雜劇傳奇五(清雍正、乾隆)、明清雜劇傳奇六(清嘉慶、道光)、明清雜劇傳奇七(清咸豐至光緒)、明清地方戲。戲曲選集、曲話曲目、曲譜曲韻各爲一卷。最後附錄諸宮調與散曲集一卷。全書凡十四卷。
七、本書每卷之中,均以戲曲文獻列目,略以戲曲文獻作者(或編者)生年先後爲序。
作者(或編者)生年無法考定的戲曲文獻,以作者(或編者)活動時間爲據,並參考戲曲文獻鈔刻時間、序跋寫作時間或戲曲目錄著錄時間,置於相應位置。
作者(或編者)活動時間無法考定或佚名之戲曲文獻,則參考戲曲文獻鈔刻時間、序跋寫作時間或戲曲目錄著錄時間,置於相應位置。
每一種戲曲文獻的序跋類資料,先錄戲曲文獻作者(或編者)的序跋,然後以每種戲曲文獻不同版本之刊刻時間爲序,並參照原版刻中序跋類資料排序,依次纂錄其他序跋類資料。
八、本書所收戲曲文獻,均於文獻名目之下撰寫簡明解題,以供讀者參考。解題内容包括該戲曲文獻之作者(或編者)、異名、著錄、版本等,間附有助考證之參考文獻。
九、本書纂錄序跋類資料,凡有不同版本者,就搜羅之所及,以目驗爲依據,盡可能選擇較好或較早之版本作爲底本,並酌情選擇一二種別本加以校勘,略作校記。
凡底本不誤而他本誤者,一律不出校記;凡底本與他本有異文且兩通者,照錄底本,出校異文。
凡底本文字有訛、脫、衍、倒者,有他本可校,即據他本加以刊正,並出校異文,注明出處;無他本可校,則改正底本,出校說明依據。
凡底本文字明顯係鈔写或版刻错誤,根據上下文可斷定是非者,不論有無版本依據,錄定時一律徑改,不出校記。這些文字主要有:“已”、“己”與“巳”,“母”與“毋”,“日”與“曰”,“末”與“未”,“人”與“入”,“戊”、“戌”與“戍”,“祇”(只)與“祗”等。如底本避本朝名諱或作者家諱者,一般不回改,唯闕筆字均補足筆畫,不出校記。
個別影響理解文義之避諱字,則出校記說明。作者引用古書而避當朝名諱者,均據原書回改,亦出校記說明。校記置於每一篇序跋之後,標【校】。校記碼用圈碼(①②③……),置於正文中應校文字之後。
一〇、戲曲文獻所載序跋類資料,常用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等字体書寫,时或難以辨識。凡文字無法識認者,一字均用一“□”標識,並出校記說明。原文闕字,或抄寫、刷印模糊難辨、漶漫不清者,亦一字用一“□”標識,並酌情出校記,說明可據原文或文義補某字。
一一、本書纂錄序跋類資料,凡原文表示恭敬之抬頭與側書,均依現代漢語表述通例,平抬頭處取消提行,挪抬頭處刪除空格,側書處改回正書,均不出校。凡原文爲單行或雙行小字注者,一律改爲單行小字括注。
一二、本書以通行繁體字錄定。底本中之通假字,一律照錄,不加改易,亦不出校記。如係等同異體字,一律徑改爲通行繁體字;如係非等同異體字,則酌情處理,或保留原字,或改定爲相應的通行繁體字;凡古籍書名、著者名以及某些地名和習語,使用某一異體字由來已久,往往有其獨特原因,均不作改動。凡此,均不出校記。
一三、本書纂錄序跋類資料,均酌情劃分段落,並依據一九九〇年國家語委和新聞出版署共同修訂發布的《標點符號用法》,加以新式標點。
十四、本書纂錄序跋類資料,均依底本原題名題署。如原本僅題“序”、“跋”、“題詞”等,則前置括號,補題戲曲文獻本名,以便於辨識。
如原本無題名,則酌情補題,並作箋證。凡序跋類資料附於戲曲文獻正文之前者,一般補題爲“序”或“題識”;附於戲曲文獻正文之後者,一般補題爲“跋”。
箋證碼用六角括號(〔一〕、〔二〕、〔三〕……),置於正文中表示停頓的标點前。如同時有校記碼和箋證碼,則箋證碼置於校記碼之後。每條資料如同時有校記與箋證,則在文後先列校記,標【校】;後列箋證,標【箋】。
一五、本書纂錄序跋類資料的作者,均用作者本名(或通用名),署於每一篇序跋類資料題名之後。
凡序跋類資料作者及序跋類資料中所述人物之姓名、籍里、生平、著述等可以考知者,均於首次出現時,作簡要箋證;如見於戲曲文獻解題中,則說明參見該解題;凡人物再次出現,除酌情據字號箋證其本名者以外,一律不再述其生平,讀者可據書末附錄“本書所收序跋作者人名字號綜合索引”查證。
箋證內容包括作者生卒年、姓名字號、仕履經歷、著述等,並盡可能詳備地附注相關傳記文獻及研究論著名目,以備讀者查考。
序跋類資料作者無從考知,則標示爲闕名。序跋類資料作者、作期如有疑問,亦在箋證中說明。
一六、本書解題與箋證中,凡人物能考知生卒年者,均加括注公元紀年;凡人物生卒年未詳或不可考者,均付闕如,一律不括注“生卒年未詳”。人物仕履經歷,僅擇其要著錄。人物與戲曲文獻或序跋類資料撰寫相關的仕履經歷,酌情加以標注說明。
本書中凡朝代紀元已標出年號者,均不作箋證;凡僅標甲子者(如“辛亥閏月十九日”之類),或用攝提格者(如“歲在上章攝提格”、“萬曆旃蒙單閼之歲”之類),則箋證朝代紀元,並括注公元紀年。
一七、本書纂錄序跋類資料,均於正文之末,注明纂錄原文之版本。版本說明一般包括朝代、年號、年份、出版者、出版方式(鈔本、刊本、石印本等)等。版本如須考訂者,亦作簡要箋證。
十八、本書纂錄序跋類資料中,凡與戲曲文獻及序跋類資料撰寫、出版、流傳相關之時間、人物與事件,均酌情加以簡要箋證,或附注參考文獻,以裨讀者參考,但不作詳細考證。
十九、爲方便讀者使用,全書之末,附錄“本書戲曲文獻名目索引”、“本書所收序跋作者人名字號綜合索引”,均以索引條目首字音序加以編排。
二〇、本書引用及參考文獻,在行文中一般不列版本,所據版本參見書末附錄“參考文獻”。凡屬其他經、史、子、集各部文獻,除隨文標注版本者之外,均見通行本,恕不注明版本。
懷永堂刊本《繪像第六才子書》
經歷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本書終於即將出版問世了,我們心裏既充滿著欣悅之情,同時亦留有些許遺憾。欣悅的是,我們終於結束了這場持續了十年之久的辛苦勞作,將這一勞作的成果呈交給學界同仁,並且可以饒有閒暇地自我欣賞一番。而遺憾的是,這一成果仍然留下諸多缺憾,如果再假以時日,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
我們深深地感到,學術研究恐怕終究只能是一種“遺憾的事業”。不過這兩三年來,學界同仁多有詢問進度、催促出版,期待早日閱讀本書,我們實在不便再行拖延了。而且,從客觀上說,明清典籍浩如烟海,戲曲序跋的收集整理終歸是無有止境的,總會時不時地有新的發現、新的考證;若是真想等到把全部明清戲曲序跋都彙集、校箋完畢後再行出版,肯定是遥遥無期的。
納書楹西廂記全譜
二〇一一年,本書以“明清戲曲序跋全編”爲題目申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有幸得到評審专家的認可而獲得立項(批準號一一BZW〇六五),歷經七年的艱辛收集、編纂、校箋,於二〇一七年底順利結項(免於鑒定)。
在課題開展過程中,我們得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學友周絢隆博士的垂青,早早地就簽署了意向出版協議。在課題順利結項後,我們對書稿進一步完善,並以《明清戲曲序跋纂箋》爲題,將書稿呈交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社申報了二〇一九年的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並順利獲得基金支持。
一轉眼間,書稿的編輯、排版、校對又歷經數年。在這期間,我們仍然念茲在茲,時時留心明清戲曲序跋的收集和整理。因爲讀書時有所見,在交稿以後,我們仍然没有停止對書稿的修訂與增補。直至二〇二〇年七月,我們與出版社達成一致意見,不再補充新發現的序跋,也不再改訂未箋釋的條目。
任何學術工作,尤其是文獻整理工作,無論如何總得有個時間的“下限”,儘管我們內心總是感到遺憾和不足。的確,在二〇二〇年七月以後,我們又陸陸續續地發現了一些未收錄進書稿的明清戲曲序跋。
《牡丹亭還魂記題辭》
有的是在項目結項之前,研究者早就發現的戲曲序跋,卻與我們失之交臂,例如:林以寧《墨莊文鈔》,有《玉尺樓傳奇序(代夫子)》,係爲胡吉豫傳奇作序,見張增元《明清罕見曲目二十種》(《文獻》一九八二年第四期);清暉閣主人張興載撰舊鈔本戲曲跋文,見周紹良《記孤本〈如意冊〉〈萬年歡〉與〈銀河曲〉》(《文獻》一九八六年第一期)、劉漢忠《舊鈔本〈銀河曲〉跋者張興載》(《文獻》一九九〇年第三期》);浙江圖書館藏鈔本《梅影樓》傳奇卷首與卷末,有王廷鑒《梅影樓》傳奇的數篇《題詞》和《梅影樓後序》,見汪超宏《浙圖藏稀見清人曲作四種考略》(《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二〇一一年第六期);咸豐元年(一八五一)秋刻本《芙蓉樓傳奇》卷首,有張衢《無題二首》並注,見黃勝江《清中葉文人曲家劇作稽考四題》(《中華戲曲》第四十輯,二〇一四年),等等。
有的是在項目結項之後,研究者新發現並披露的戲曲序跋,如鈔本《復莊今樂府選》中,有姚燮爲諸多劇目撰寫的跋語,見陳妙丹《〈復莊今樂府選〉詳目》(《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四輯,二〇一七年);黃金臺的《靈臺記填詞》卷首,有《前言》及《題詞》等,見王漢民、李在超《六位清代戲曲家生平考述》和朱雯《稀見清代傳奇劇本〈靈臺記〉敘論》(均見《江漢論壇》二〇一八年第三期);明崇禎八年(一六三五)金閶文喜堂刻本《南曲全譜》卷首,有沈懷祖《南曲譜序》,見譚笑《新見〈南曲全譜〉吳尚質修訂本考略》(《文化遺產》二〇二〇年第四期),等等。
書業堂刊本《還魂記》
此外,這兩三年我們在各圖書館查閱明清戲曲劇本時,閱讀並鈔錄了一些罕見的戲曲序跋,也均未收入本書,只能待本書出版後,另行撰文,作爲補遺。
本書的編纂參考了時賢的眾多相關研究成果。在借鑒時賢研究成果中迻錄的戲曲序跋時,我們總是不憚繁複地儘量查閱序跋的原始底本,並據以重新錄校。
這既是爲了遵循我們確定的“要信實可靠”的整理原則,也是由於在整理實踐中,我們發現一些已刊成果中迻錄的序跋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訛誤,如果不仔細核對底本,很難發現並糾正因迻錄而造成的訛誤。當然,這並非說本書就不存在迻錄致訛的現象,只是我們力圖盡一切努力把這種訛誤降到最低。
當然,也有一些序跋實在難以查閱原始底本,我們只能依據時賢迻錄的文字作爲底本進行整理,以便最大程度地實現本課題的“完整全備”。
《藏園九種曲》
本書作爲一項專類文獻資料彙編,是典型的“集腋成裘”,其難度是顯在的。同時,由于序跋原文采用不同的書體書寫,尤其是序跋原文由草書或行草撰寫時,給文字辨識带來很大的困難。
再則,序跋正文後的鈐印對序跋作者的考辨自有重要價值,我們在校箋時對這些鈐印印文也一並箋注,而有些印文字體過度“藝術化”,也給校箋工作帶來了諸多障礙。
爲了能够讓書稿更爲完善,我們不僅到各地圖書館查閱收集資料,而且還多方向時賢俊彦請教。在本書編纂過程中,我們得到了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等十數家圖書館的鼎力支持,得以查閱並複製大量珍貴的戲曲序跋文獻,謹致謝忱!
《四弦秋》
北京語言大學吳書蔭教授、臺灣世新大學曾永義教授、中山大學黄仕忠教授、南京師范大學孫書磊教授、浙江大學汪超宏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鄭志良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戴雲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詹怡萍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鄭雷研究员、浙江大學周明初教授、烟臺大學劉淑麗教授、首都師範大學孫學峯教授、廣西大學李慧副教授、揚州大學趙林平副編审、西南大學圖書館徐立副研究館员、浙江財經大學毋丹博士、汕頭大學陳妙丹博士、廣東海洋大學馬喻理博士、北京大學左怡兵博士等古代戲曲研究界的前輩和同仁,在搜集、整理戲曲文獻資料方面對我們多有幫助,大恩大德,銘記在心!
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諸雨辰、齊天琪、王一任、黃淑芬、黎愛、林司悅、車禕等,爲戲曲序跋的錄入貢獻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特此感謝!
儘管我們在纂集、箋證明清戲曲序跋的過程中,已經竭盡全力去收集、整理、校箋,前後查閱、參考了數以萬計的古今各類文獻和研究論著,但是仍然難免有收錄未能全備、考訂偶有疏漏、錄定時有訛誤之處。
康生舊藏《綴白裘新集合編》
懇望學界諸位賢達學人,不吝補漏匡謬,以便把明清戲曲序跋這一文獻寶庫建造得更加完善,惠澤學林,我們將不勝感焉!
本書責任編輯葛雲波先生、杜廣學先生在編輯過程中一絲不苟、認真負責,大大降低了本書中存在的訛誤,在此深表感謝!
二〇二一年四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