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以上的人才能看懂《囧妈》:不惑之年,人生才开始和解

01 不够完美,但很优秀

感谢头条,在家看了一场原计划在春节档放映的影片《囧妈》。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在网上看到了很多对这部电影的批评,可谓恶评如潮,很多人说"看了一半就放弃了,实在看不下去",也有人说"线索混乱,情节无聊".....以至于还没看我就有些怀疑到底要不要浪费2个小时看这样一部"垃圾片"。不过事实证明,无论舆情如何,一个人还是要保持自我的判断力。虽然这部电影上映一天,豆瓣评分就降至6.1,但是对我而言,观影效果却完全出乎意料,在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我笑过,哭过,感动过,难道还不够么?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部电影,每个人的观影感受都不尽相同。这部电影确实有很多bug,比如扒火车,热气球之类的,但是我觉得衡量一部电影算不算良心之作,标准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它是否贴近生活以及能否引发共鸣?从这一点来说,《囧妈》不但做到了,而且完成的很好。尤其是对于"中国式母子关系"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

从这个角度说,《囧妈》不够完美,但足够优秀。

02 相爱相杀:细节决定质量

电影的细节刻画带来了极强的真实感。

电影里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徐伊万在妈妈的微笑注视下吃掉了将近一整盒的红烧肉,徐妈妈笑意吟吟的看着他,问:好吃么?徐伊万沉浸在红烧肉的美味中,摇头晃脑连连点头:嗯,好吃的。没想到,下一秒徐妈妈却收起了餐盒,手上一边盖着盖子,把餐盒拿到自己这边,一边对徐伊万循循善诱的规劝:不能再吃了哦,吃多了会得脂肪肝的。

被打断吃肉的徐伊万一脸惊愕,本能的为自己争取:"还有最后一块"。徐妈把眼一瞪:吃多了会长脂肪肝的!一边说,一边把水放在徐伊万面前,诺~喝点水。徐伊万拿筷子敲了敲盘边,露出匪夷所思的表情:还剩一块唉~

徐妈神情自若又义正言辞:"你看看你现在脸嘛,横着长,肚子嘛,大的像孕妇一样,难看死了。"说完,徐妈继续谆谆教导:"连你的身材都管理不好,怎么管的好家里,管得好公司啊?!"

"你刚刚给我吃了一整盒红烧肉好吗?"

"所以我现在要控制你",徐妈一边说,一边用手狠狠的把餐盒扣上。

徐伊万一脸无语,耸了耸肩说:"你这是说变就变啊,哈~"

这个细节加起来也就一分多钟,两个演员不到十句的台词,但是刻画的却如此精准,尤其是徐妈一边说"所以我现在要控制你",一边用手狠狠的锁住餐盒的动作,一语双关,把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长"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是中国式家长的典型逻辑:我可以溺爱的看你吃下整盒红烧肉,但是如果我觉得吃的太多的话,又可以随时终止你吃肉的权利——判断的标准是我的心情,当我要控制你的时候,才不会管你此刻是不是正吃的津津有味。如果你不听话,没关系,我还有各种大道理(废话)在后面等着你,总之,你一定要按照我设置的程序乖乖就范。

宠溺+控制,几乎是大部分"中国孩子"的共同体验。

剧情继续发展。徐伊万还沉浸在红烧肉的遗憾中不能自拔,徐妈已经开始进入下一个“催生”的环节。

"哎,上个礼拜,刘阿姨的女儿给孩子在索菲特办了一个百日宴,哎呦,那个小朋友好玩的不得了哎,听说是试管婴儿做出来的,你知道吧?"

"我知道,你跟我说过了呀"

"你要不要也搞一个啊?"

"我跟你说了我不会做试管婴儿的"

"那你为什么还不生孩子啦?!"

"我跟张璐还没有这个计划呀"

"那你们两个现在是不是还住在一起呀?"

"是住在一起呀"

"那住在一起都干什么呀","那个事情还做不做啦?"

"啊呀,那个那个那个事情也要向你汇报吗?!"

"那为什么孩子出不来呢?""你要是不好意思的话,我可以给她打电话的呀"

"你不要给她打电话,你不要去烦人家"

"什么叫人家,她是我儿媳妇""你太让着她了!""喝水!!"

"你已经给我喝了红豆水、绿豆水、薏米水,你还要让我喝体轻松,你干吗?搞人体实验吗?"

"申时喝水利膀胱,你的膀胱需要这个时候排水,你不给它水,你让它排什么呢?"

"你看看,这就是我们之间的问题,在你心里面住着一个幻象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你没有发现么?我并不是那个你想象中的儿子吗?"

"你不是我儿子你是谁的儿子啊?"

..................

多么熟悉的对话和逻辑,怪不得那么多人惊呼在这部电影里展现的,完全是自己和妈妈的原版重现。

有人说,这部电影中的人物刻画太过符号化,所以显得没什么新意,更缺少深度。但我却觉得艺术原本就来自于生活,把生活的特质符号加以提炼,经由剧中人物精准的表达,引发共鸣,这不正是电影创作的意义所在吗?

衡量一部剧好不好,还有一个标准,就是一部好的剧一定会引发思考。而这一点《囧妈》也做到了。电影里的经典桥段如同明镜,照出了生活中各位囧妈的影子,与其说我们在看电影,不如说我们在看自己。

我们是孩子,像徐伊万一样,对妈妈既依恋又逆反,我们被母亲深深的爱着,40岁高龄兜里还被妈妈塞上几块大白兔奶糖,但我们又同时被深深的控制,妈妈无孔不入的管束和毫无边界的入侵,让我们窒息。

我们也是母亲,像卢小花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当棕熊来袭的时候,我们会毫不犹豫的准备牺牲自己营救儿子,但在生活里,我们又习惯性的按照自己幻想出的完美孩子的模型,对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刀刻斧凿,让他伤痕累累。

中国式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爱相杀,在细节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03 轮回与救赎:主副线的遥相呼应

这部电影有两条脉络,一条是丈夫徐伊万和妻子张璐之间的感情线,另一条是儿子徐伊万和囧妈卢小花之间的旅行线。夫妻线为辅,母子线为主,两线交叉并进,在电影主题上互为启示,相互映照,也互相成全。

电影一开始,就借由张璐之嘴,首先展开了对徐伊万的灵魂拷问:"你看,这就是我们俩之间的问题,你心里面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都这么多年了,难道你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在后来的餐厅里,徐伊万对他妈也说出了同样的话。

这两段雷同的拷问,刻画着命运的轮回。正如导演徐峥所言:"你和你妈是怎样相处的?同时,你们的相处关系也决定了你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这就是《囧妈》的故事。"

正如生活中,很多人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痛恨父母对自己生活的指手画脚,但是成年之后,他们却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个人,简直一模一样。这,便是命运的轮回。

好在一切皆可疗愈。

在火车上相处的六天六夜,徐伊万和母亲矛盾重重,终于因与俄罗斯美女在车尾扔戒指的环节,让囧妈产生误会,从而把母子矛盾推向了顶点,徐伊万情急之下,指责母亲控制、偏执,甚至连父亲的死也归罪于母亲,因此,他吃了母亲一记耳光。

这次争吵,彻底伤了母亲的心。但同时也开启了母子二人各自的自我救赎。

在大雪纷飞的弗拉基米尔,卢小花坐在深林之处,天大地大,只有她一个人落寞的身影。她反思了自己的过去,也终于认识到原来自己心中的小伊万已经长大,是另一个拥有独立灵魂的个体,终于,她放下了自己的执念,向儿子说了一声"对不起"。

而之前同样无法理解母亲的伊万,也从母亲对过去的回忆中,窥看到了更多记忆的真相,他也逐渐走出了自以为是的偏执,重新"看到"了母亲。

突如其来的棕熊再一次验证了母爱,母亲挥舞着双臂让棕熊吃掉自己,千万不要伤害儿子的场景,让很多人泪目。有爱的初心的确不代表有爱的能力,但是反过来说,爱的方式即使错了,也依然无法否认爱的初心。

也许当每个人都愿意跳出自己以为的世界,才意味着能够真正的看见别人。

徐伊万最终完成了自己和母亲的和解,他决定陪母亲完成毕生的夙愿,几经波折,他们来到莫斯科红星大剧院,在那里,徐伊万见证了母亲的高光时刻。当《红莓花儿开》的音乐响起,卢小花光彩照人,深情款款,这一幕让台下的观众再一次泪目——我们只记得对母亲嫌弃和厌倦,却忘记了曾经的她也眉目如画,青春无限。

电影结束时的彩蛋里,一组组照片展示了一对对平凡母子的岁月变迁,照片里的母亲从青春到白头,孩子从幼小到成人,这是怎样一条充满着爱恨情仇的生命之路。

经过这一次和母亲的火车之旅,徐伊万终于放过了自己,放过了张璐,他明白虽然自己还依然爱着张璐,但是真正的爱,却是允许对方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于是,他结束了无厘头的折腾,清清爽爽的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上了字。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人只有一种关系,就是早年和父母的关系。在成年之后跟其他所有人的关系,都只不过是早年跟父母关系的翻版而已。也许正因为此,才有了电影中的轮回与救赎。

04 和解:在于破除"我执"

上课时曾经有同学问老师:我必须和我的原生家庭和解吗?

老师回答:原则上是这样,能修复的最好去修复。如果伤害太重无法修复,最好也做一个隔离。因为对父母的恨会直接影响到命运。

虽然我们和父母之间相爱相杀,但却很少有人承认自己内心中的恨意,正如"我爱你"也同样难以启齿一样。

有人说电影中性感的俄罗斯大妞出现的环节并无实际意义,但我却有不同看法。看似突兀的俄罗斯大妞,实际上是启动徐伊万心中自我觉醒的钥匙。在火车餐厅,她一次又一次的提醒徐伊万:你妈妈对你只有控制,你敢不敢逃离?你敢不敢把你的心里话告诉你妈?打破枷锁,做好自己。而酒醉的徐伊万面对鼓励,豪情壮志,信心满满。

而在此前,徐伊万只敢偷偷的拿着他妈的一篮小番茄,一个一个的从厕所的窗户缝里扔出去——这个细节,象征化的表现出了“中国式孩子”敢怒不敢言的隐性逆反。

恨若不能充分表达,便没有爱的空间。

徐伊万最终完成了和妈妈的和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恨"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当攻击性不再被压抑,而是可以自由舒展,爱便能生动的流淌。

很多父母都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攻击性,为此,他们会用各种各样听上去无比正确的道理绑架孩子,"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便是其中最大的谎言。而越是"自我"完好的父母,越能够允许孩子表达攻击性,这就是心理学常说的为孩子提供"抱持性的抚养环境"。

在春晚小品《婆婆妈妈》的结尾,有一句话:"吵架不怕,一家人,吵吵闹闹也是家",实际上,父母对孩子释放攻击性的恐惧,主要来自于自己敌意的投射。但若父母允许孩子成为自己,便开启了孩子的自我独立之路。

徐妈的"我执"在于因婚姻不幸,"从此为儿子而活"的决定,徐伊万的"我执"在于他像他母亲一样,试图制造一个理想中的妻子,而张璐,也同样有她的"我执"——太依赖于"道理",却忘了在亲密关系中,原本就没有道理可言。

当每个人破除了"我执",就意味着蒙昧的心开悟了,控制与被控制,改造与被改造的链条,也被轻松打破。

这部电影充分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亲密关系,相比指出那些显而易见的错误,提醒自己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应该受到尊重,我更看重生命的和解。

这的确是一部没什么新意的作品,但同样因为熟悉,所以才更显得真实。这部电影让我们借着徐伊万和卢小花的故事,洞悉了自己,洞悉了父母,洞悉了爱人,洞悉了子女。然后,我们心中僵硬的"我执"开始一点点的松动,踏上与生命的和解之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6.1分是远远不够的。

感谢今日头条,开创了历史先河,让我们在今年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在家欣赏到了这样一部"庸俗而真实"的皆大欢喜的电影。诚然,生活不是电影,不会因为一部电影就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至少可以获得部分的疗愈。

这已足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