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唐诗解读——杜甫之《诸将五首》(其一)

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

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问。

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

注:

陵墓:古代皇帝的坟称“陵”,诸王以下的称为“墓”。

南山:即终南山。位于长安以南。

胡虏:指入侵的吐蕃人。

千秋:指汉朝陵墓在千年后的现在被发掘。

入关:指从西而来,进入萧关。汉代的萧关位于今宁夏固原市东南,唐代的萧关在县北。

玉鱼:汉楚王戊太子下葬时,以玉鱼一双为陪葬。

金碗:汉武帝的茂陵有一只玉碗,曾经遭人盗卖。这两则典故都是有史实依据的。

材官:指勇武而有能力,可以委以重任的武将。

多少:指没有多少。

解读:

《诸将五首》是杜甫766年流寓夔州时的作品,这时安史之乱虽平,外患却没有根除,于是杜甫针对当时武官们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加以揭发讽刺,以期激励他们的爱国思想。

五首诗选材广阔,涉及到外族入侵、屯田不行、贡赋不修、镇将失人等重大的政治、军事、经济问题,勾勒出一幅真实的历史画面,流露出他对重大政治事件的深切关注。其中,时间与空间交织,联系着国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隐射出严重的内忧外患,颇有鉴往警来之意,因每首诗与诸将有关,故以“诸将”为题。

这一首写的是763年吐蕃攻陷长安,唐室皇陵被盗的事。首联以汉喻唐,把当年吐蕃攻陷京城的丑闻,作了隐约的暗示,所谓“汉朝陵墓”“胡虏千秋”,实际就是发生在昨天的时事。颔联写唐陵的被发现,“金碗”“玉鱼”均指陵中殉葬宝物,影射了皇陵被盗的国耻,充满了难言之痛。颈联从回叙落到眼前,“见愁”“曾闪”,把时间的前后连接起来,指出吐蕃连年以来给唐王朝造成的不断威胁。尾联归结到本题,指出敌人仍在京城,将军们还要加倍提高警惕。对那些坐食朝廷俸禄,不顾国家安危的镇将们,给以尖锐的嘲讽和责问。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