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中国的万里海疆修筑了一道“海防长城”!
近日,中宣部授予他
“时代楷模”称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年少时
他在心里埋下以身报国的种子
1936年
刘永坦出生在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战火纷飞、颠沛流离
这是他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父亲常常告诉刘永坦
科学可以救国,可以振兴中华
“你们把书念好了
将来就能够实现强国的愿望
国家强大起来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从此
“把书读好报效祖国”
成为少年刘永坦唯一的志向
1953年
刘永坦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之后作为预备师资之一
被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
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工大
“中国必须要发展这样的雷达!
这就是我要做的!”
1978年
已是哈工大副教授的刘永坦
来到英国进修
通过这次科研任务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传统的雷达虽然有“千里眼”之称
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
因此,当时世界上不少国家
致力研制新体制雷达
从而使“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
刘永坦看清了现代雷达的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也必须要发展这样的雷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81年
进修结束后的刘永坦立刻起程回国
他下定决心
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当目标出现在新体制雷达屏幕上
他们抱头痛哭
然而,当时全球范围内
新体制雷达只是刚刚起步
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
更没有相关的技术可供借鉴
刘永坦的想法招来一片质疑声
面对这些,他没有动摇
在国家的支持下,十个月时间
刘永坦组织的六人团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86年
刘永坦开始主持新体制雷达研究
建设新体制雷达实验站
选址地远离人烟
科研人员住在四面漏风的简易房子里
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干就是几个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然而,实验室条件下的研究成果
一到实际应用场景下就状况频出
雷达根本分辨不出茫茫大海上
哪是真正的目标
新体制雷达的屏幕上
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光点
当他们确定
这就是新体制雷达技术
探测到的海上远距离目标时
几十年潜心科研
他想“为中国人做点事”
1991年
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同年,刘永坦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年近花甲,功成名就
很多人以为刘永坦该歇歇了
但他又给自己定了新的目标
为国家研制出一套
能布置在我们国防海防线上的
可供实用的装备工程
十几年时间,刘永坦的团队长期驻扎海边
设计——实验——失败——总结——再实验
……
刘永坦领着团队进行了更加艰辛的磨炼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 刘永坦(右一)与团队成员在一起 (图/哈尔滨工业大学)
终于,2011年
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
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
研制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
攻克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
这次实验成功后
刘永坦站在海边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他终于完成了多年来的宏愿
也完成父亲对他的嘱托
“为中国人做点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019年1月8日
83岁高龄的刘永坦
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0年8月3日
他和妻子冯秉瑞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
设立永瑞基金
旨在聚焦国防电子工程领域
助力学校培养更多杰出人才
国士无双,致敬!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