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底层结构

文 / 烽火台

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的研究,以人性的成分为最根本的依据。古往今来的学者,为了穷究学理、解读社会,无不把探究人性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中国自古有人性善恶之争,鲁迅当年也把人性变与不变的观点拿出来与人争论。那么,人性这个概念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

笼统地讲,只要是人所具有的特性,都叫人性。这里面包括人的具体的行为特征和抽象的思维方式两个方面。鉴于人和动物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人性里面自然就包含了一些与动物共有的特性,也叫动物性。当然,人是有创造性思维的动物,能够超越动物的本能,运用思维知识创造劳动成果,构建自己独特的社会环境,人性里面就有相当大的成分不同于一般动物,从而把人与普通动物区分开来。

构成人性的成分林林总总,有个性和共性、具体和抽象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但就学术研究和社会管理的需求来讲,古人主要关注的是善恶和公私两类成分,大量的学问和制度,都是以这两个层面为基础构建的。而实际上,这两个层面的内容虽然足够基本,但还不是人性最底层的东西,人性最底层的东西是:个体性与群体性。

人是独立的个体,为了生存和生活,便结成了群体。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由于人的个体性,人需要自由;由于人的群体性,个体的人就被套上了枷锁。从根本上说,所谓自由,不过就是所有人都去感受枷锁的舒适程度,越舒适越自由,反之为不自由。从人类看得见的未来预测,彻底解除自己身上的枷锁,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的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人的生活状态观察,社会中的人既表现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又表现为紧密联系的群体;二是从单个人的特性来看,每个人身上既具有立足于自身的独立性,又具有相互依存的群体性。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从人的群体性出发,得出的关于人的定义的结论。

按照以上两项内涵的解释,不论是对单个的人还是群体的人,应该都具备个体性和群体性两种特性,或者说,他们都是个体性和群体性的复合体。基于这样的论证,需要刻意提醒的是:群体的人不能忽略了人群所包含的个体性,个体的人不能忽略了自身所包含的群体性。

现代学术和社会进步的结果,已经超越了善恶、公私等传统人性特征的奠基作用,上升到了更为深入、必然和科学的范畴,这就需要对传统学术研究和社会管理的基础概念进行颠覆和超越,能够站得住脚的概念就是个体性和群体性。

个体性和群体性的概念,既符合人类社会演进的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现代的一般方式,也符合人类固有的基本特性及其扩展。人生存在地球上,是以一个一个的独立个体的形态存在的;同时,人的繁衍和生活又离不开男女交合、互相助力。从最基本的单元出发,判断人类生存的基本人口是男女二人。所谓二人为群,随着基本单元的繁衍和生存活动的展开,人类的群体性社会就必然地诞生了。在漫长的生存竞争中,以民族国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生活方式也演化了出来,而且规模日益扩大,其群体的特性也越来越显著了。

按照辩证法的说法,人的个体性和群体性概念,就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组对立统一因素,目前的科学思想则把它们解释为人类培养和发展出来的两个最基本的特性。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个体性和群体性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的时段上个体性压倒了群体性,有些时段上群体性压倒了个体性,并在不同的状态下表现得错综复杂。大多数时候,单个人考虑问题总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他人和外界提出诉求;作为群体组织的责任人,包括一些富有公心的人员,能够更多地从群体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当然,由于社会和人生形态的复杂性,社会中的人虽然拥有各自的身份、地位和利益诉求,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选择行动,自身地位和利益的站位不是思考和选择的唯一出发点。由于个体性和群体性在不同社会状态下的不同表现,就出现了不同的思想形态和社会制度。简单讲,历史上的专制制度体现更多的是人的群体性特征,而现代民主制度体现更多的则是人的个体性特征。

个体性和群体性概念的确认,是现代学术思想实现科学性的必要前提。古代学术多数奠基于人性的善恶和公私之说,因为不能准确论证善恶和公私形成的根源,致使大多数学问的基础不够牢固,随着知识体系的扩展和社会实践的加深,就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漏洞和缺陷,有的甚至造成了深厚的社会积弊,长时间无法得到纠正。究其源头,就是因为人性的多样性,学者没有找到最底层的“那一个”,把派生出来的特性当做最底层的成分加以运用,此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而个体性和群体性,才是人类社会最底层的人性特征,其他各层的人性特征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只有建立在这一认知基础上的学问,才是最为坚实的知识体系。

一个人如果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特征,就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家说:“人的基因是自私的。”没错,人的肉体和生命受基因控制,所有人考虑问题,首先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这里体现的正是人的个体性;与此同时,每个人又是社会中的一员,人自身具有的群体性,必然地要求人们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能忘记和损害他人和群体的利益,惟其如此,人们才能共同生活、和谐相处。否则,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及他人利益,只会引起激烈的冲突和争夺,到头来谁的利益也保证不了。

由于传统知识的长期熏陶,社会上的人们更多地表现为关注个体性、忽略群体性,认为个体才是本位、才是根本,群体是为个体服务的。中国古代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说法,后来虽有一些新解,但更多人的理解就是一切为自己着想,为己固然是为己,为人最终也是为己,全然不认为人着想正是人的群体特性的体现,是人类本身固有的成分。八十年代思想解放时期,学者们提出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概念,也是有名无实、无法操作,岂不知为人是从身边人、身边事做起的,一个人和人人之间是无法建立联系、也做不了任何具体事情的。新时代解放思想的要点之一,就是要引导人们认识人的最底层特性:个体性和群体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无法割舍的本性,丢掉哪一个都不能成其为人,如此,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考虑问题、学者探究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最后,我把卢梭和马克思的名言糅合一下,可能更加符合对现代人的定义:“人有与生俱来的独立性,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希望大家都能成为既有独立精神、又有社会意识的合格的现代公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