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搞定古诗词群文阅读

古诗词的教学通常是单篇精读,教师多从社会背景、作者生平、语言、意象、艺术手法、形象、情感等方面对古诗词进行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深度剖析了诗词,但不免破坏诗词整体意境,难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升学生的阅读量。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议题对多文本进行集体建构的一种阅读方式,形成“学生主体、教师指导”的课堂模式。

本文以秦观词《鹊桥仙》教学为例,探讨古诗词群文阅读的四个着力点。

切入点:契合素养,独具价值

群诗阅读议题的选择和开发要以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为指导,结合地域特色、社会生活、民族背景、文化心理等因素,找到有探究价值、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七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具价值的一种,牛郎织女的爱情也成为我国诗词文化的经典题材之一。因此,笔者开发了“感七夕文化味,悟牛女鹊桥情”的议题,挖掘七夕诗词的文化价值与情感价值。

群诗阅读的议题可遵照诗歌体式,从作者、主题、意象、情感、形象、艺术手法等角度确定。如“苏轼的快意人生”“陶渊明和王维的隐逸志趣”是以作者为议题的;爱情诗、边塞诗、送别诗等是以主题为议题的;梅兰竹菊是以意象为议题的;爱国精神、贬谪伤怀等是以情感为议题的……议题还可以依教材内容随文而定,如“杜甫的孤月情怀”等;也可以离开教材开发专题,如“西施文化为何经久不衰”“外国战争小说的主题探讨”等。

组元点:勾连文本,有机串联

群文阅读一篇带多篇,打破了单篇教学的桎梏,实现了多文本的有机联动。那么,文本如何组元才有效?其一,要紧密围绕议题选文;其二,文本之间要有张力,能强烈引起师生的兴趣并便于集体建构。

文本可从体裁、时间、地域、作者等角度进行组元,比如选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同一时期不同作者的作品等。文本不必拘泥于时间、地点、人物、体裁等因素,只有紧紧围绕议题而集聚,选择有探究价值的文本,才是有效的组元。

笔者确定“感七夕文化味,悟牛女鹊桥情”的议题后,以秦观《鹊桥仙》为主文本,选取朱淑真、范成大的《鹊桥仙》作为群文阅读的资料。夏承焘先生曾评价“秦观的《鹊桥仙》能用健康的感情写离别的故事”,笔者在备课时也想突出此词的理性价值,培养学生理性的爱情观。之所以选取朱淑真和范成大的词作,是因为三首词词牌名相同,写作内容一致,有比较的基础;三首词对爱情的理解不尽相同,情感差异有可比较点。

比较点:依体定式,随文而教

古诗词的群文阅读多运用比较阅读法。群诗阅读要尊重诗歌的体式,比较点的设置要依体定式、随文而教,从诗歌的意象、语言、形象、艺术手法、情感等方面着眼探究。

笔者设计了《鹊桥仙》的两个比较点:求同和比异。在求同活动中,教师提供表格支架,帮助学生从词牌名、内容、题材、情感、艺术风格方面找寻三首词的相同点。教学重点在三首词的情感差异对比上,以突出秦词的理性高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从炼字、炼句角度得出:秦词的情感有三层:离别之苦、欢聚之乐和永恒之爱。秦词侧重抒发忠贞之爱、灵魂契合的情感,积极乐观;朱词和范词情感集中于别离之苦,消极悲观。朱词与秦词观点直接相对,写恋人不能相守之痛苦;范词侧重写相逢就要分离之愁。

生成点:学生主导,教师引导

群文阅读不代表抛弃单篇精讲的方式,而是要减少灌输式讲解,多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笔者设计的课堂少预设、多生成,采用的是“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课堂模式,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进行教学活动“了解七夕风俗”时,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整理七夕相关的风俗和传说。在有限的时间内,当学生思维浅表化时,笔者通过设计问题支架和表格支架,为学生提供高效帮助。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备课和教学时,可以开展“1+N”群文阅读,抓准切入点、组元点、比较点和生成点,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改编自20

(改编自2020年10月30日《语言文字报》文章《古诗词群文阅读的四个着力点》;作者: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教师/黄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