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最大悲剧 | 李维榕专栏

这父亲说:“我与妻子的教育方式不同,我认为教孩子不用那么紧张,应该让孩子自己处理学业,她却一步也不放松,什么都帮着孩子。”

母亲听着,却是把头别向另一方,满面愁容。

现在孩子出了问题,要死要活。人人都说是父母管教太严,在功课上给孩子带来太大压力,孩子自己也十分赞同。于是所有人都达到一致结论,就是孩子的问题来自承受不了学业上的压力!

以上的情境,我在临床工作上几乎每天都会碰到。由十岁八岁,以至十八九岁,这些孩子因为各种问题,忧郁、焦虑、自残、以至自杀,引起学校和父母的关注,才前来寻求家庭治疗。这些父母往往很自责,认为自己因为太过紧张孩子学业的成绩,以至造成孩子的压力,又或者后悔自己说不够鼓励的话,只会骂孩子等等。

我们很容易就把这当作一种纯属亲子的问题,只要减低压力,增加沟通就成。

但是如果从家庭关系去了解孩子问题,一层一层揭开这个父母子女三人的关系层次,就会发现问题并非表面所见那么简单。例如上述那个小片段,很快就发现父亲虽然为孩子说话,孩子并不领情,反而处处护着母亲;而母亲虽然没有反驳丈夫,但是神情落寞,眼角泛泪。连女儿都说:“当医生说我有忧郁症时,我第一个意念就是,怎么是我而不是妈妈?”

很多父亲都不明白:明明是母亲的管教方式不妥,怎么孩子反而对抗自己?因此更是据理力争,结果即使有理在手,也愈发被孤立。

答案很简单,被怪责的妻子一定心情不爽;而孩子看到母亲郁结就必然忧心,甚至会为母亲打不平。长年如此,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欲罢不能。父亲想接近孩子,最好还是尊重孩子的母亲。怪不得爱情专家吴敏伦的名句就是:老婆一定是对的!

我在探索孩子发病的因由时,往往都会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去了解,发觉剥到底层,孩子最关注的,始终是父母的不和。无论父母怎样解释或隐藏,孩子都有能力察觉,甚至因为父母的否认,他们变得更敏感、更有侦查能力。我所见的这些孩子几乎全部都担心父母的婚姻过不下去,年幼的孩子尤其会问:我不知道到时要跟谁才好!年纪稍大的往往会说:即使是朋友在一起,也不应该那样互相折磨,他们怎能这样生活下去?

问题是,大部分的孩子,都不容易如此表露无遗。他们只会以各种行为和病症来表达,只有在家庭探索的过程中,面对父母的争执模式,才会触景生情,一步步流露心底的声音。最糟糕的是当他们发现自己出现问题,才有能力把分歧的父母联结起来,他们就更难痊愈,因为孩子的问题解决了,父母就再也无需合作。加上长期把精力投资在父母那解决不了的矛盾上,处理外界的能力就难以发展,在心理或自主能力上,都无法脱离父母。无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有多敏锐,一回到家里,就变成一个小婴儿,让父母不得不继续把他们当病人来照顾。我的案例中有很多成年人,就是这样长年靠药物维持,与母父唇齿相依,难以脱颖而出。

最近见到一个青年人,因为情绪失控,说要寻死,吓得家人赶忙把她送入医院。恰巧碰上假日,医生放假,她被困在精神病院,求助无门,又生气又害怕。这个经验让她深深反省,终于向父母坦白说出心事。内容不同,但是父母与孩子的牵制却是同一模式:父亲痴心女儿,怪母亲管教不善;女儿为母亲出气,拒绝父亲。三人如此你追我避,没有一个人活得顺意。

女儿的发病,让一家人有机会重新整理两代关系的千丝万缕。她说:“也许应该感谢我的忧郁症,让爸爸妈妈和我都必须面对多年来的一直不肯面对的问题!”

别的孩子就不一定这般幸运,他们的心结,往往没有及时获得适当排解,他们的病情就成为全部人的焦点;一旦习惯了扮演病人的角色,从此就与父母难分难解。

我们处理这种孩子问题,一般都是尽快提升他们的能量,发挥他们正常的地方,而不是强调他们的病态。当然,孩子有自杀或自残趋向,谁都会怕出事。正是这个关键时刻,因为太害怕他们把持不了,就会日夜监视,甚至与青年人同床。渐渐成为习惯,父母和孩子都失去自我空间。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都会激发孩子不要消极接受,甚至鼓励他们反叛,因为青年人要成长,就必须具有摆脱父母的能力。

青年人的最大悲剧,就是离不开父母!很多已经成功出国留学的孩子,也会千方百计回家来,只有在父母的照顾下,才感安全。也不知道是满足父母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

一位少女的父亲对我说过:“那天我带女儿到医院去取药,看见另一个父亲带着一个三十多岁的病人,形影不离。我害怕如果没有改变,这是我与孩子未来的写照!”

他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