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次大规模,前后50多次来修建长城,为的是什么?

01

引言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军事工程,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修建,到了秦始皇时期进行了大规模修建。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对长城进行了修建改造,尤其是明朝对长城的改造比较大,前前后后,一共对长城的修建工作多达50多次,并且一直存留到了今天。

02

初步改造

明代是除了秦朝以外,对长城修建最为多的一个朝代。朱元璋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将元朝打败,终于在1368年建立了明朝。原来的蒙古势力被迫退回,原来的蒙古势力分裂为瓦剌、兀良哈等部。

这些蒙古势力强大起来之后,经常率领军队南下进犯,最为严重时,甚至打到了北京附近地区,使得北部的边境地区的人民惶惶不可终日。在洪武年间到天启年间,在北边的长城一带发生了大约1500起的军事冲突和大大小小的战事。而在这时,东北地区的女真势力开始崛起,这对于刚刚建立不久的清朝也是极大的威胁。

但是在立国初年,明太祖是不愿意动用大量的兵力进攻北方的少数民族的,但是为了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明代便开始了修建长城的工程。在明朝建立初年为了防御入侵,就开始在北边的边境建立了军堡,并且根据军事的级别在重要的军事要地以及长城附近分布着。这就为后来明长城的修建奠定了基础

洪武年间,朱元璋还派了著名的军事将领李达前往长城要地,在这里修筑了许多的要塞。而后,朝廷命令当时著名的将领李达在居庸关镇守,并且还监督修建了许多的防御工程。

洪武五年,明廷派当时的将军冯胜在嘉峪关修建了嘉峪关城。洪武十四年,明朝政府在审时度势下,认为山海关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遂下令修建了山海关城。除此之外,还陆续在雁门关、古北口、宣化等地建造了烽火台、关城等一系列防御工程。还在北方的各个地区设置了卫所,并且派兵驻守,明代的防御工事就此初步建立。

如果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是对长城的初步建设,那么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对长城就是大规模的改造。朱棣还是燕王时期,为了夺取帝位,只能笼络北边的少数民族,把许多的军事要送给兀良哈。

03

第二次大规模的修建

此后,北方的河套地区以及三个重要的卫所又被少数民族相继占领,并逐渐强大起来。等到朱棣稳坐帝位后,便迁都北京,为的就是防御少数民族再次入侵。除了动用武力,修筑长城就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工程。

而后,明代的英宗在位期间,为了抵抗瓦剌入侵,亲自出征,以至于发生了震惊明廷的“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兵临北京城。虽然危机解除,明英宗也被放回来了,但是北方的防御工事就再次被提上日程,于是便大规模的修建长城。

成化年间,朝廷派辽阳的总兵在当地修建边堡,在成化年年指挥在当地修建了19个边堡。而后,在都指挥使司周俊义的主持下,疏通的当地的河道,修建了两个边堡等长城的相关工程。比较出名的就是余子俊,在绥德负责修建长城,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东北以及北方的各个要地都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工作,至此明长城初具规模。

但是在前期的修筑长城中,在用工和用料上比较粗糙,长城的质量也好坏不一,比如在长城的墙体上,土墙、木板墙什么的都有。到了后期,因为海防事务,倭寇横行。明朝的主要军事方针转移到了东南地区,也放松了北方的防务。

04

第三次改造

随着东南沿海战事的平息,北方又开始蠢蠢欲动,以至于发生了著名的“庚戍之变”,首都一度陷入危机。明廷派将领戚继光、谭纶等人主持蓟镇长城的修筑工作。这段长城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墙体进行了加宽,修建了许多的地台等,可以说是有了质的飞越。至此,长城的修建工程基本上是结束了。

在长城的修建过程中,主要是武官来负责修建,而文官来负责全方位的统筹。在九个军事重镇上设置副都御使协同总兵来负责防御。明代为了防御北边的少数民族可以说是下了不少功夫,并且在长城沿线设置了九边这些军事基地,具体情况,笔者在前文中就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到了明朝中期,与蒙古的关系有所缓和,长城边境就不仅仅是是军事冲突,更多的是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但是盘踞在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逐渐强大,并且一度攻占了明朝重要的军事要地。随着满人势力的强大,明朝的气数已尽,明朝将领吴三桂进入了梦灭以求的山海关,入主中原。明代修建的长城终归还是没有守住外来的侵略。

05

结语

在明朝建国的几百年内,长城在所发挥的防御外族的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长城建造上坚固,直到现在依然是长城的主体部分。

参考文献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长城修建原则》

《明史》


作者

锦年,自由撰稿人,历史学爱好者,致力于研究历史。期望用历史垂训鉴戒,塑造集体记忆,鉴往知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