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案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一、病历资料
1.病史采集
患儿,女性,8岁10个月,三年级,因"上课多动、注意力不集中3年,成绩下降1年"就诊。患儿3年前开始表现为上课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玩弄手指和学习用具,课堂上爱和小朋友讲话,老师多次提醒也无效果。作业需要家长陪伴完成,经常写一会儿,玩一会儿,题目看错或写错,学习用品也经常丢失。与同学关系尚和睦。一二年级成绩尚可,家长未予重视。三年级开始,成绩明显下降,成绩波动大。与人对话似听非听,学习兴趣下降。家长威逼利诱、打骂、心理咨询均无明显效果,故前来就诊。
幼儿园曾因多动、坐不住,上课不听讲,不听老师指令,因年龄小而服用中药,并辅以行为治疗,以鼓励为主,医生建议父母看相关的书,学习一些行为管理技巧。早期有些效果,但时间久了,效果并不明显。否认"脑炎""癫痫""脑外伤"等重大疾病史,否认睡眠障碍史。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BW3.5kg,无出生窒息史。8个月会独坐,10个月会发"ba"、"ma"音,12月开口,14个月会独走。父母大学本科,否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家族史。
2.体格检查
T36.6℃,P78次/min,R23次/min,BP96mmHg/65mmHg,Ht150cm,Wt35kg。神志清,呼吸平,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皮肤黏膜正常,面色可,心肺听诊正常,腹软,未触及包块,生殖器检查无尿道下裂,无包茎,腰骶椎无皮肤凹陷,未见肿块突出,无脂肪瘤及多毛等,双足外形无异常,双下肢肌张力和肌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体征,扁桃体无肿大。
3.心理发育评估和实验室检查
(1)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R):语言智商95,操作智商103,总智商98。
(2)《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V)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标准家长访谈:注意力7/9,多动、冲动3/9。
(3)WEISS功能评估:异常。
(4)视觉和听觉行为检查:正常。
(5)书写功能:正常。
(6)注意力测试(Gordon):正确数"异常"(反映注意警觉),错误数"边缘"(反映抑制功能)。
(7)脑电图检查:正常。
二、诊治经过
(1)初步诊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缺陷为主型)。
(2)诊治经过:门诊与患儿访谈,了解到患儿上课不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有专心听讲的意愿,多门科目基本只能注意听讲5~10min;平时作业拖拉、粗心,经常漏题、错题。根据评估结果,患儿智商中等水平,但与成绩明显不匹配,属于班级差等生,存在明显的功能损害。综上所述,患儿诊断明确,首选药物治疗,同时配合行为管理。开始家长对药物有顾虑,担心用药后孩子会出现胃口和睡眠等常见不良反应。医生告知父母参加每周五晚上的ADHD父母培训,了解ADHD的诊断和治疗现状。家长对ADHD有了深入了解后,顾虑打消,从最小剂量开始服药。
服用盐酸哌甲酯控释片(专注达)18mg,每日早晨上学前口服1粒。家长表示,开始1个月效果明显,第2月起效果不如以前,老师反映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作业错题、漏题增多。胃口略有影响,主要是对中餐胃口有些影响,但对早晚两餐不受影响,无睡眠及其他不良反应。医生遂调整药物至36mg,之后每2周复诊,家长和老师均反映效果明显,表现为注意力明显集中,上课自控力明显改善。连续用药一学期,成绩明显提高。家长和老师对治疗效果满意,孩子自信心和对学习兴趣提高,对中餐胃口差也有了一定的耐受。
三、病例分析
1.病史特点
(1)女,8岁10个月,三年级,上课多动、注意力不集中3年,成绩下降1年。
(2)既往曾有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病史,幼儿园时中药和行为治疗效果不佳。否认重大疾病史和相关家族史。
(3)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营养状况良好,表情自如,情绪稳定,应答切题。
(4)心理发育评估和实验室检查:韦氏儿童智力检查正常。DSM-V ADHD标准家长访谈:注意力7/9,多动、冲动3/9。WEISS功能评估:异常。注意测试(Gordon)异常;视觉、听觉行为、书写功能和脑电图均正常。
2.诊断和诊断依据
(1)诊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缺陷为主型)。
(2)诊断依据:患儿,女,3年级,幼儿园起有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近一年症状加重,成绩明显下降,成绩起伏大,心理评估显示,智力正常,DSM-V ADHD标准家长访谈符合诊断标准,注意力测试异常,明确有学业功能损害,其他辅助检查如视觉、听觉行为、书写功能、儿童行为问题筛查量表(CBCL)和脑电图检查均正常。诊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明确,注意缺陷为主型。经药物治疗后,效果明显。
四、处理方案及基本原则
(1)盐酸哌甲酯控释片药物治疗:ADHD诊断明确,药物治疗是ADHD首选治疗方法,从18mg开始滴定,用至最大疗效,而不良反应最小。
(2)行为管理:ADHD的孩子除了有注意力的问题,也存在一些情绪和行为的问题,如发脾气和经常丢东西。通过父母培训家长掌握一些行为管理的方法,作为对药物治疗的辅助治疗,文献表明至少可以提高12%的治疗效果。
(3)医教结合:ADHD儿童在规范的治疗下,通过与老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取得老师的理解和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事实表明,老师在对孩子疗效的观察,对孩子表现好的及时表扬,对治疗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要点与讨论
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和过度活动为核心症状。学龄儿童中的患病率为3%~5%,男女发病之比为(4~9):1。ADHD病因复杂,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解剖及神经生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多种可能的病因。美国心理学会公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DSM)在1980年对ADHD作了第1次的描述,之后相关学者经过多次修改。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把ADHD分成3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有"注意力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和"混合型"。在DSM-Ⅳ中,注意力缺陷和多动/冲动各有9种症状,符合6种以上的症状就可以确认诊断。同时,每一个症状都必须在1个以上的环境中发生,比如说:在学校和在家里。
2013年5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V)开始发行,较第4版有了一些的变化,一个是症状出现的时间点不再限定于7岁以前,而是改成12岁之前。这与临床相符,很多孩子在幼儿园时期,不一定会被学校老师发现。但进了小学之后,因规范变强,限制变多,很容易就被老师识别出来,年龄放宽更接近现实。另一个是诊断不再局限于6岁以后,而是4岁后就可以诊断。这也是基于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减少孩子的行为问题。事实证明,越晚治疗,孩子的行为问题、对立违抗越明显,治疗的难度也就越大。第5版较第4版有了更明确的举例,使得每个条目的症状更容易确认和识别,使得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好。虽然ADHD的诊断没有特异性的生物学指标,但通过对患儿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结合DSM-V诊断标准和功能损害,ADHD的诊断已经相当稳定了。但并不是说ADHD几分钟就能诊断,ADHD的诊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鉴别诊断,包括对立反抗、阵发性暴怒、学习障碍、智力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睡眠障碍、焦虑症、忧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当然,与其他疾病的共病也需考虑进去。
ADHD给孩子带来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治疗。4~6岁以行为干预为主,而6岁以上以药物治疗为首选,辅助以行为干预、父母培训、学校老师的配合等,都属于治疗的环节(具体见参考文献[1]和[2])。哌甲酯药物治疗的主要机制可能是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阻止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重吸收,从而加强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目前,ADHD已确定为一种具有明显生物学异常的疾病,但是很少有患者愿意主动接受药物治疗。即使接受了药物治疗,也很少能够持续治疗。
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目前ADHD药物虽然疗效明显,但是也会因人而异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很多家长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不能坚持治疗;
第二,家长对ADHD的认识尚有误区,不认为ADHD是一种病。因此,往往认识不到ADHD对儿童影响的严重性;第三,部分医生的诊疗方法不够专业,缺乏科学性,导致诊疗效果不佳,使很多患者放弃治疗。研究证实,ADHD的药物治疗效果明确,不良反应可控,ADHD长期药物治疗的效果是公认的。根据中国的国情,达到ADHD长期治疗目标,还需要很多努力,需要医生、家长、老师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长期规范用药,从而促进ADHD的缓解,达到最佳疗效和终期治疗目标。
六、思考题
1.ADHD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2.ADHD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3.ADHD的治疗方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