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究教材?看看王君老师的案例吧——备课杂谈之五十九
(图片选择网络)
如何研究教材?看看王君老师的案例吧
——备课杂谈之五十九
袁建国
关于教材研究,原来曾写过四篇文章,链接如下:
《教材研究的“三个知道”与“三种关系” ——备课杂谈之四十》
《研究教材,贵在为我所用(附名师案例)——备课杂谈之四十七》
前两篇文章,我提出研究教材需要教师读和思,其中“读”有裸读、比读、深读三个层次,“思”有教材、教法、学生三个重点。教师要在“读”和“思”的基础上弄清楚“三个知道”和“三种关系”,即知道教材内容是什么,弄清楚课程标准与所用教材的关系;知道编者为什么这样编排,弄清楚编者意图与自我思考的关系;知道如何呈现给学生,弄清楚编排顺序与认知基础的关系。
如果前两篇文章分享的是研究教材的方法,那么第三四篇文章,则分享的是研究教材的要求,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细”和“用”。
今天,我们通过名师案例来进一步体会一下研究教材的“读”“思”和“细”“用”的特点。
这位名师是“青春语文”的代表、鼎鼎大名的王君老师。
在研究教材方面,王君老师很有建树。她在一篇文章中是这样谈备课方法的:
如何备好一篇课文?备课前要先“粗备”一个单元;要让自己处在双重阅读者位置;不要忙着读“教参”。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先问自己这一篇为什么要“学”;再问这一篇为什么需要“教”;最后,要确定“什么不教”。
大家看,王老师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强调的就是“读”。“粗备”即整体阅读;“双重阅读者的位置”即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去读;“不要忙着读教参”即裸读。
王老师回答第二个问题强调的是“思”,只有在读的基础上思考了,才会产生阅读效果,可谓“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
王君老师在《生个课与生个娃,都是一样刺激的事》一文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备课经历:
“它们喝着青春语文的精血长大,从一孕育开始,它们就懂得:青春语文,要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青春语文,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
“我借助于我热爱的文本,借助于我的课,先打通我自己的任督二脉,再帮助我的兄弟姐妹们,发现自己的经脉之塞,开启通脉之旅。”
“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这是何等的阅读追求!“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这是何等的精神历练!在研究教材的时候,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这样的期待和追求。
王君老师曾经评析过卢望军老师的课例《苏州园林》,对教材的解读细致到了极致,堪称经典。
卢望军老师是一名非常有才华的初中语文教师,一次,她应邀到外地讲课,执教的是《苏州园林》,我们先来看看卢望军的备课思路:
1.学习生字词。
2.观看苏州园林视频,说感受。
3.概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先生学习布局谋篇。
(1)在书上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2)串联中心句,概括说明文的主要内容
(3)归纳这篇说明文“总分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的说明顺序。
(4)引用原文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散淡地结尾。
4.细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先生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1)介绍“三步到位法”。老师做出示范。(方法、效果、特征)
(2)给出分析说明方法的模式。让学生练习。
(3)小结:《苏州园林》是说明文的标本。
5.评说《苏州园林》,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
(1)读文本中把园林和绘画艺术结合起来的句子,想想苏州园林体现了怎么样的审美观。
(2)结合描写圆明园、赵州桥、破山寺的句子,帮助学生思考中式审美观。
(3)结合上课学校的图片,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中式审美观。
(4)讨论:城市为什么需要园林。
(5)深情朗诵自己的散文诗《愿为——致苏州园林》结课。
应该说,卢望军老师的这节课还是很见功力的。第一个环节是基础知识的落实,第二三个环节是整体感知,第四个环节是“细说”,第五个环节是“评说”,从知识落实到方法习得都设计得很到位。
然而王君老师认为,这节课还是“干货”(即核心素养)太少了。
王老师是这样评析的:
第二个环节“看视频说感受”,可要可不要,或者说视频放的地方不太对。学生还没有进入文本,视频就来了。我们上课,不是要学生去找自己对苏州园林的感受,而是学习“叶圣陶先生如何表达自己对苏州园林的感受”。
第四环节“细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先生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学说明方法和学语言是两个概念。如果要求低一点儿,教说明方法也可以,但如何教,却是大问题。望军老师的教法,是给出模板,让学生去寻找,去学习。比如,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三步跨栏法”:先指出说明方法,再分析说明效果,最后概说对象特征——这句话采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明科学地说明了( ) 。这种模板本身就很“傻”很“呆”很应试。怎么才算教的是“干货”呢?那就需要望军再往前走一步,去研究一下这个文本《苏州园林》在说明方法上的独特之处。泛泛地练不如聚焦地捶打,帮助学生学到更具体的东西。“说明方法”不是叶圣陶的创造,叶圣陶如何使用“说明方法”才是他的创造。好的语文课,就是要去发现这个奥妙,引导学生破解这个奥妙。这叫做“创造出新知识”。
第五环节“评说《苏州园林》,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也不属于“干货”。这是拓展内容,可要可不要。说可要,是它和“中式审美”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说可不要,是因为要以一篇短小的说明文来跟学生讨论“中式审美”这样宏大的话题,显得突兀。即使不突兀,这也不是,起码不主要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
第五环节“深情朗诵自己的散文诗”,诗是好诗,只是放在这堂课的末尾有画蛇添足之嫌。苏州园林是说明文,说明文主要还是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一些科学知识,用一首很煽情的诗歌来结尾不太搭。
老师们,看了王军老师的案例,我们对研究教材的方法是不是更明晰了呢?
研究教材,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读”“思”和“细”“用”。
2021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