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异体字的形成方式及来源

摘要: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在社会变迁中,构形发生变异,产生了大量的异体字。异体字的形成方式主要包括:不同的造字方式、改换意符、改换声符、变换成分位置等。通过对异体字的探索,可推知其产生渊源主要由于构形和书写两方面造成,进而影响汉字形体的改变。

关键词:异体字;形成方式;来源;演化

中图分类号:UDC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60-01

异体字,顾名思义,就是音同义同而形不同的字。在古代,人们用“重文”来表述异体字。前人认为重文即音义悉同形体变异的字。①由此看来,二者意义相近。之后,很多学者对异体字的定义进行了诸多解读。王力将异体字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互相替代的字。”②裘锡圭将其定义为:“彼此意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③王力先生和裘锡圭先生对异体字的解释均从功能方面对其理解,而蒋绍愚认为:“异体字是人們为了语言中同一个词造的几个形体不同的字,这些字之间意义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换。”④这是从构形和功能两方面解释的。从构形方面来讲,异体字可与通假字分立;从功能方面来讲,异体字又可与分化字分立,成为纯粹的异体字,即狭义的异体字。在很多字典中,对异体字都进行了标注,《汉语大字典》释例提到:异体关系在异体字下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用“同某”、“后作某”、“也作某”表示。例如:“忹,同狂。《说文解字》'狂,浙犬也。忹,古文从心。’”这些表达方式均来表明二者是异体关系;在很多古书中,注解都会采用“古作某”、“或作某”来表明二者间的异体关系。不难发现,异体字的产生方式大都从改变意符、声符、成分位置改变等方面进行。

一、产生方式

异体字的产生方式多种多样,每一个汉字不仅有一个异体,甚至有多个异体,但这些异体字的产生方式并非完全无规则,它依然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不同的造字方式。

一般而言,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构形方法,即六书中的造字法。由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思维模式,人们常采用不同的造字方式为同一个词造字。例如:羴和羶是具有异体关系的字,但二者造字方式不同。羴是会意字,从三羊;羶是形声字,从羊亶声。都表示羊发出的气味。磊是会意字,从三石;磥是形声字,从石累声。都表示很多石头累积、堆积之意。通过查阅相关字典辞书,大多数具有异体关系的字都采用会意和形声两种造字方式,一个是直接会意,形象生动;一个是形声相谐,容易辨认。即使很多时候由于书写繁冗,无法辨别二字具有异体关系,但对同一个词用不同的造字方式解读,可增加我们视野的开阔性。

(二)改换意符。

形声字均有声符和意符构成,但在汉字实际变化过程中,人们常常改换相近的意符来表示同一词语。例如:壻和婿均是为女婿义造的字,由于婿和胥同音,所以选用胥作声符,又因婿表丈夫之义,便采用和丈夫义相关的士作意符;又因婿表示一种婚姻关系间的亲属称谓,故选用女作意符,与婚姻关系的嫁娶等意符一致。溪和谿均是为小河流而造的字,由于溪和奚同音,所以选用奚作声符;而意符选择却不一样,一个从水,一个从谷。由本义出发的河流与水有关,故选用水作意符;又因水流从山谷中流出,故选用谷作意符。通过对这些声符相同,意符不同的汉字的观察,人们在创造汉字时都有构词理据,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都是表述既定的意义。

(三)改换声符。

有时人们会由于习惯、思维角度的不同选用意符相同、声符相近的字构成异体关系。例如:肢和胑都是表达肢体的意义。肢,从肉支声;胑,从肉只声。由于肢体是人体的部位名称,所以选用肉作意符,又因“支”和“只”读音相近,与表示肢体义的词读音相同,于是,有人选择支作声符,有人选择只作声符。

(四)变换各成分的位置。

成分位置互换是最为常见的造字方式。这些构成异体关系的汉字均由左右结构变为上下结构或由上下结构变为左右结构,成分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有些是基于人们的书写习惯,这无好坏之分,只是人们的行文方式不同,具有这种异体关系的字极好辨认,也容易理解。

异体字的四种产生方式只是基于大多数汉字而言,此外也还有一些特例。唐兰先生提出:“文字学研究对象只限于形体。”⑤这也告诫我们在区别具有异体关系的汉字时,要多关注一些汉字构形方面的特征。

二、来源

通过对异体字产生方式的阐释,不难证明,异体字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源于构形;一是源于书写。首先由于构形理据不同,人们往往采用不同的构形方式造字,有时人们会选用会意造字,有时人们会选用形声造字,例如:“泪和涙”;有时人们尽管采用相同的构形方式,也会选用不同的意符和声符造字,例如:“嗅,从口臭声;齅,从鼻臭声。”又如:“肊,从肉已声;臆,从肉意声。”有时对于异体字我们也需要进行鉴别,有些汉字虽然表面似乎是异体关系,但其实是为了不同的词所造,例如:蘇(苏)是指一种草,后被借用记录“苏醒”一词并通用;甦是表示“苏醒”的后出本字,二者不构成异体关系。其次,由于书写形式不同,一方面包括一些成分位置互换的字,另一方面包括大量书写变异而形成的字。例如:“雧和集”,由于简省偏旁而造成。有些汉字之间并非具有异体关系,是讹写造成,因此划分两个或几个汉字之间是否具有异体关系需要我们采取审慎的态度去探究其词义源流。

统观异体字的产生方式及来源,可以发现,异体字本身的产生方式间接就涵盖了其来源。古代辞书典籍中大量异体字的存在,一方面给我们造成了阻碍,形成了阅读中的障碍;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帮助,促进了我们对异体字的关注。

注解:

①沈兼士《汉字义读法之一例》,《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139页

②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62年,第155页

③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98页

④蒋绍愚《古代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91页

⑤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页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四卷[M]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1988年7月

[2]张书岩.异体字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

[3]顾雪枫.第一批异体字整理字表[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作者简介:张荣(1992-),女,山西长治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字应用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