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婴戏图
1949年,为了纪念二战期间死难的儿童,保障儿童权利,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确定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全球的人都在这一天为儿童欢庆节日。但是对于中国古代的儿童们来说,上巳节才是他们欢庆的节日。
上巳节在每年的三月三日,这一天,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祛邪,称之为袚禊,既是一种古俗,也是一种祭礼。
明 庭院婴戏图
《论语》有云: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讲的就是儿童们跟着大人们来到河边,沐浴去灾,然后学习袚禊之礼,做完了,玩痛快了,唱着歌儿回家。
周文矩 浴婴仕女图
中国很早已有绘画婴孩的传统,将孩子们快乐嬉戏的姿态绘记下来,形成一种特殊的纹饰——婴戏图。
婴戏图一般描绘儿童或玩耍,或嬉戏的妙趣图景,借此表现儿童的天真烂漫以及节日的欢乐氛围。有时还会搭配生肖图案、吉祥器物,象征多子多福,生活美满。
明 紫檀木镂雕人物花卉纹绣墩
同时,观者亦可从中窥知当时社会的风俗面貌。因而婴戏图往往包含了丰富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兼具真实性和趣味性。
宋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婴戏图适用很广,在很多家具上都有体现,例如这件清初的四件柜,柜面用螺钿、田黄石等嵌出各种人物、异兽、山石、花木,上层为历史故事画,下层为番人进宝图,柜肚为婴戏图,边框饰螭龙纹。
明末清初 黄花梨百宝嵌蕃人进宝图顶竖柜
几种色调明快的材质搭配在一起,嵌在黄花梨的柜面上,产生一种天然成趣、流光溢彩的视觉感受,这正是聪明的匠师在制作此柜时所要达到的效果。
明末清初 黄花梨百宝嵌蕃人进宝图顶竖柜
还有此件婴戏图箱,除箱底外,其余各面及抽屉的外立墙均为黑漆地,上用薄螺钿及金、银片嵌成庭院婴戏图,共有幼童100名,组成“百子图”。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多孙,子孙昌盛,万代延续。
清初 黑漆嵌螺钿加金片婴戏图箱
清式家具一般以绚丽的色彩点缀婴戏图,以达到纹、艺统一的效果,就如此件立柜,通体髹黑漆地,在黑漆地上以各种料石镶嵌图案,婴戏画面生动,色调丰富,工艺精巧,在现存明代漆家具中罕见。
明 黑漆百宝嵌婴戏图立柜
今天,我们就走进婴戏图,看看古代儿童的生活。
清 紫檀木边画玻璃人物图挂屏
“婴”原指初生女孩,《苍颉篇》:
“男曰儿,女曰婴”
后来“婴”泛指初生儿、幼儿。婴戏图虽名为“婴”,实际是“孩”,因此又被称之为儿戏纹或童戏纹,是最为常见的传统纹样之一。
清 玛瑙扶花篮童子
婴戏图萌芽于战国,在唐代取得初步发展,两宋时期达到顶峰,元代至明清时期,尽管婴戏图创作已不如两宋时期,但是婴戏图作品依然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且有不少优秀作品出现。
宋 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腰圆枕
唐代 发展初期
初唐时期,专门表现儿童生活的婴戏图产生。与唐代之前的儿童题材绘画相比,此时画家对儿童情态的刻画更显生动。
对于儿童与成人的亲密关系,成人对儿童生活的细致照顾,都有准确的刻画,表现出成人对儿童的关注和爱护。
唐 青玉童子骑象
唐代帝王对来自域外之物总是充满好奇,宫廷每有宴乐,或逢重大庆典、节日,往往以百戏杂乐助兴,五坊使引驯象、驯犀、驯狮、舞马入场,随音乐或拜或舞。唐人诗文对此多有吟咏。
此品描绘的就是男性舞人在驯象背上挥袖表演的场景。展现了唐代宫廷娱乐生活图景。
唐 周昉 麟趾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但是唐代婴戏图的表现技法和内容选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绘画作品多出自宫廷画师之手。且不论是在宫廷还是民间,对婴戏图的需求数量都是很有限的。
宋代 成熟时期
两宋时期,婴戏图创作进入成熟时期,在创作数量、表现内容、传达的意蕴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是中国美术史上婴戏图发展的顶峰,也是婴戏图发展的黄金时期。
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婴戏图对儿童神态的刻画,鲜活生动,表现出儿童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的特点,所表现的儿童形象具有明显的儿童体貌特征和精神特质,行为举止率性天真。
出现抢夺食物、戏犬扑蝶、攀树爬垣、捉蟋蟀、放风筝等丰富多样的活动。
宋人婴戏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元明画册 宋人小庭戏婴图册
北宋 苏汉臣《灌佛戏婴图》
黄宾虹在《虹庐画谈》中讲宋代画家选题之风尚概况如下:
“一人、二婴、三山、四花、五兽、六神佛。”
可见,婴戏图在宋代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绘画题材。宋代婴戏图描绘儿童生活场景,与当时大众期盼天伦之乐的风俗和审美相一致。
宋 白玉透雕瓶荷童子纹佩
宋 白玉戏钱童子
宋 老人童子像长方砖
两宋时期的婴戏图对各种游戏与玩具的描绘是写实而细致的,直观地呈现出当时的儿童所喜爱的玩具是什么样子的,所热爱的游戏有哪些。
宋 苏汉臣 货郎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中的儿童形象鲜活,体度如生,每一个孩童的长相、神情、动作,都各不相同,对儿童沉浸于游戏,被游戏吸引的神情更是描绘得生动传神。
宋 李公麟 婴戏货郎图
宋代婴戏图中的孩童嬉戏打闹,结伴玩耍,场面欢乐热闹。让我们看到在严格的人伦纲常要求之下,儿童生活轻松自由的一面。
匠人所绘的儿童百态与理学家所倡导的儿童应该静坐勿动、勿嬉虫鱼是相反的,这与现代人对古代儿童的生活的一般认识是不同的。
宋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明清 世俗化时期
元明清时期婴戏图的盛行程度虽然不能与宋代相比,但是依然在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婴戏图,画面内容大多是关于儿童结伴嬉戏的情景,场面热闹而欢快,表现出童年的无忧无虑。
元 钱选 柳荫四子婴戏图
对于儿童玩具以及儿童游戏时的精神状态的描绘,细腻精准,蕴藏着丰富的信息。
儿童玩具和游戏的背后,蕴藏着成人对儿童所持有的看法和态度。
明中期 剔红婴戏图长方盒
由唐代经历两宋而至明清,婴戏图渐渐呈现出程式化的发展趋势,世俗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表现主题程式化
多是反映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期望多子多福或者子孙能够光耀门楣的世俗愿望;
另一方面,表现手法程式化
画面中的某种物品或者动植物蕴含着固定的寓意,成为一种吉祥符号。
婴戏图以各种方式、各种媒介在民间流传着,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尤其是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吉祥装饰,世俗性增强。
宋 苏汉臣 重午戏婴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庭院婴戏图
清 童子抱鱼吊灯
斗草图 故宫博物院藏
紫檀木边缂丝三星颂挂屏
无论在任何时期,工匠所描绘的婴戏纹都是婴孩参与传统节日习俗、日常娱乐活动和节日庆典活动的场景。
把无忧无虑的婴孩作为载体,表达了对吉祥福瑞生活的祝愿。
明 青玉荷花荷叶卧婴
掐丝珐琅婴戏图长方盒
放鞭炮、放风筝、荡秋千、斗草、游龙舟、骑竹马、木偶戏等,这些题材的婴戏纹不仅具有民俗意义且寓意深远。
如婴孩放风筝,寓意放出晦气,迎来好运;
端午节孩童带钟馗面具嬉戏,寓意驱邪避毒;
孩童坐在麒麟背上,称为“麒麟送子”,寓意早得贵子;
清康熙 五彩麒麟送子图长方瓷板 故宫博物院藏
孩童手推龙舟,舟上载官帽、官带,取“官带流传”之意,寓意官职世袭,代代为官。
清 华岩 婴戏图册
最为特殊的还是百子图,百子题材从属于婴戏母题,但是这一题材本身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常见的普通婴戏图有一定区别。
清乾隆 剔红百子图宝盒
婴戏图在儿童数量上,一般为两到三四位,而现存的宋代百子图,儿童数量都是整一百位。
从两子、五子到十六子甚至“百子迎福”“百子嬉春”,反映了古代传统封建思想中传宗接代观念深入人心。
清 剔红百子图插屏
百子的典故最早出于《诗经》,是歌颂周文王子孙众多的。传说周文王有很多的儿子,而且不是一般的多,等到路边捡个雷震子的时候,他已经有九十九个儿子了,加上雷震子这个雷公嘴,正好一百个,所以说文王百子。
清 黄色缎绣葫芦万字百子图枕头
中国古人的观念是生得越多越好,"子孙满堂"被认为是家族兴旺的最主要的表现,"周文王生百子"被认为是祥瑞之兆,所以有许多"百子图"流传至今。
百子图 四条屏镜心
自古以来,结婚之时新娘的嫁妆中,有百子图的锦缎被面的被褥,用来蕴涵喜庆和祝福,同时祝愿新娘早得贵子、子孙满堂、阖家和美,在亲友的贺礼中更有会送上百子锦缎被面。
婴戏纹一直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有学者认为婴戏纹是对道家哲学内涵的展示。
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载营魂拍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触婴儿乎?”“常德不离,复归婴儿”是婴戏纹产生的理论依据。
在道家看来,婴孩最是纯真朴实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象征。
其二,成年人在世俗社会中对天真童心的向往,诸如“返老还童”“童心未泯”等都是对童年时光的怀念,需要借助婴孩无忧无虑的心态来获得心灵的补偿。
婴戏纹自然成为一种内心感悟的释放途径。
紫檀木边画玻璃山水挂屏
紫檀木边画玻璃岁朝图挂屏
大人羡慕儿童无忧无虑,天真自在,儿童羡慕大人自立自由,无拘无束,无论哪个年龄段,都能活出别样的精彩。
所以在这个儿童节,研习君祝所有向往大人的儿童和向往儿童的大人都能一直快乐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