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民间绘画与设棚写真和卖画

宋代由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民间绘画事业发达,民间画工不但集中在大城市,就是山乡水村也有他们的活动足迹,并且还有了行会的组织。

画家在唐代时还没有严格区别,到了宋代区别就明显了,一是身份上区别、分为“画士”与“画工”;二是画风区别,分为“士人画”与“工匠画”。

北宋汴京城复原图

画士,是指社会上的士大夫画家,画院里的“士流”以及豪门贵族中的能画者,即所谓“皆一时名胜”。

画工,在民间以绘画为职业,处于社会下层,其中一部分是能画的小手工艺者,例如郭铁子,太原人,原是精巧的铁工,长于画山水,工余为人作画。

宋代画工的情况,与唐代相似,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有的被征入禁中为画工,如擅长界画的郭待诏,赵州人,名已佚,也是画工出身。

清代绘画西湖

在宋代,作为自己单独作业的画工比较普遍,人数不少,这是因为社会需求量大,画工也随之而逐渐扩大,如载于《金石续编》的画工王泽、龙章、任文德等。

宋代佛寺兴盛,汴京、洛阳、成都、太原、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等地,大寺院之外,小庙不知其数。此外还有石窟如敦煌莫高窟、炳灵寺石窟等,都需要大量的画工画壁画。

这些画工的画稿,在当时由其弟子保存仿照学习外,还流传到后世,所以元明时期的不少民间画工,都还保留着武、王的吴道子派画风。

宋代名画《秋山萧寺图》局部

北宋时期,汴梁闹元宵,有“宣和彩山,与民同乐”之说,城内讶鼓通宵,花灯竞起,五夜齐开。这些多彩多样的高灯、风灯、金灯、银灯、丹凤灯,都是由民间画工“勾描色彩”而使“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东京梦华录》记载宣和楼前“卖时行纸画”,节日期间,街上出卖“小像儿并纸画”。又说:“近岁时,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反映出一般百姓喜欢这些民间艺人的作品。

宋代街道和集市(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代时,民间画工还要为书刊作画。宋代雕版书发达,“官私印本,多有图谱”。北宋建筑家李明仲主编《营造法式》,其中建筑彩画图案,就是由任丘画工吕茂林、大兴画工贾瑞共同整理并描绘出来的。

此外,宋刊的佛经经卷,扉页上的所有佛画,都是出于民间画工或画僧之手笔。

宋代道释绘画、壁画之外,卷轴已流行。有的佛画到处可挂,称之为“行轴”。画工之中,有的专长道释,自有一套师传的格式,他们在作品上,不仅署上姓名,还把住址也写上,无异于广告。

杭州灵隐寺

在宋代还有一些画工,专门在街坊设棚为来往“写真”。南宋时的赵君寿,就在临安水埠边为人画像,“争求写真者,无日间断”。

为了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宋代民间画工把作品作为商品,通过不同方式销售出去。

这在唐代已开始,到宋代更加流行。当时,还有了贩卖绘画的行商。北宋汴梁市集,“百货杂陈”,其中就有卖字画的摊子。

南京夫子庙夜景

汴梁东角楼潘楼东街巷有“书画、珍玩”出卖。临安市上已有年画摊子,西湖老人《繁胜录·瓦市》载:勾栏瓦市“有卖等身门神、金漆桃符板、钟馗、财门”等。

宋代卖画,从摆摊卖“小纸画”至开店贩卖大件字画,经营方式不一。

汴梁卖“小纸画”讲究季节,如立春卖“小春牛”,元宵卖灯画,端午卖“纸画扇”,扇上绘菖蒲、木瓜、葵花等。当时,技艺较高的画工,名声较大,作品也容易推销。

北宋汴梁,每逢相国寺“庙会”,在大典后、资圣门前,就有字画买卖。右掖门外画院前,也有图画买卖。

开封大相国寺

宋代民间绘画发展,画工的活动很是多种多样。如当时已有年画,民间画工在这些方面定多创作。

又如当时瓷器发达,官窑私窑都需要画工去画纹饰,不少磁州窑的写意花卉,不逊文人手笔。

民间画工,当时肯定有口诀流传,可惜未见明确记载。一篇旧题为荆浩撰《画说》,三字一句,比较通俗,显然与画工之画诀有关,后人好事,托名“洪谷子”而已。

米芾拜石图

《画说》说到了如何画人物,如何画走兽以及如何配色,如“坐看五,立量七;将无项,女无肩,佛秀丽,淡仙贤,神雄伟;人徘徊,山宾主,树参差,水曲折”等,都是绘画秘诀。

宋代民间绘画蓬蓬勃勃,它在绘画鼎盛时期的宋代,相应地获得提升,而且它的画风影响于宫廷画院。

此外,宋代手工艺的大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它的影响,他植根于民间,取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所以为民间多数人所喜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