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绛明丨濛江拾遗之凤岭轶事
作者简介
李绛明,笔名秋思,汉族,1962年生,中国青年诗人协会会员,广西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藤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有作品在《诗中国杂志》、《雅剑诗刊》、《西江月》、《紫藤》等刊物发表。作品《寒》《等》《遇》入选《当代情诗一百家》。作品《渡口》选用《诗中国》2011典藏卷。作品《陪你看海》、《童年的纸风筝》、《蝶语》、《找》、《弈》、《祝福,远方的你》、《夜街》、《端午怀古之诗魂》入选《当代实力诗人一百家》。作品《码头》入选《当代精英诗人三百家》(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濛江拾遗之凤岭轶事
李绛明
凤岭,当地人习惯叫冲岭,离濛江镇2.5公里,蒙江从它西侧流过向南汇入西江,321国道贯穿其中。凤岭不算高,大约二百几十米,但却是濛江镇区域内比较高的山。有南北两峰,北峰高耸而险竣,南峰丰满而低缓。无论从藤城乘船沿江而上,或者从太平乘车而来,都会远远看见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北峰象凤头昂首而鸣,南峰如凤尾欲摆而飞。因为算是濛江区域内的名山,又处于交通要道之中,自然就有它的一些轶事趣闻流传。现辑录几则,都是笔者从小听来的故事,真假无从考证,或者会有其他版本,或者听来的不齐全,就算是给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吧。
(一)茶寮过客
旧时,在濛江镇凤岭界上,有一对王姓(化名)的中年夫妇搭了个茅寮卖茶水白粥的,方便过路的人,也是为了自己的生计。由于平福桃花村有金矿,当时是桂系军阀控制的,也是桂系军阀军费的主要来源。为了方便桃花金运出。桂系军阀开有一条从平福桃花到濛江西江边的公路,这条路就经过凤岭。
有一天,一个北方汉子拄着一个竹拐杖从太平方向走上凤岭界。天热口渴,见有茅寮便进去歇息饮水。随手将竹拐杖靠在身傍桌边,要了碗白粥吃。王姓夫妇习惯性招呼并会与客闲聊几句。北方汉子可能赶路累,话也不多,吃粥后歇息了好一会儿,就沿濛江方向走了。
北方汉子向山下走了一段距离,突然觉得少了一样东西,是竹拐仗忘了拿,于是匆匆的跑回茶寮。发现竹拐仗不见了,于是问王姓夫妇,王姓夫妇说没见着。当时就北方汉子一个人吃粥的,没有其他的人。明显是王姓夫妇拿了藏了。北方汉子就好说哀说,恳求王姓夫妇归还,但不管他怎么哭怎么哀求,王姓夫妇都推说没有见什么竹拐仗。后来北方汉子明说:那竹拐仗里全是砂金,是他在桃花金矿用血汗换来的,求王姓夫妇归还,并说他只要回一半沙金也行。但王姓夫妇还是坚持说没有拿他的竹拐仗。最后北方汉子见乞求无效,就发咒说:你们吃了我的金子,将来会没子没女的。然后就哭着走了。
后来,王姓夫妇不在凤岭界开茶寮了,在濛江街上买了五间屋,基本占了半边街。但真的就是没生出一儿半女,后来年纪大了就养了几个子女,算是为自己养老送终。
常言道:祸福相依,得失相伴,这是永恒的道理啊。
(二)凤凰飞起
不知什么时候,有那么一对风水冤家,估且就用甲乙来代表这两个人。各自都认为自己是睇风水的大师,在帮人看风水时,都相互抵毁,极尽破坏之能事。
有日,甲受人之托去寻龙探穴。从大黎一路追龙而来,到了凤岭。见前有大江阻隔,凤岭平地突起,山形丰壮而高昂。好一处风水之地。于是踏低登高,远望近看,要寻来龙结穴之处。突然看见对面江那边一山雄壮挺拔,有扑压众山之势,问人知那山叫大燕山。再看看凤岭,与那山相比,显得矮小低微。寻思从大黎而来的龙脉到凤岭不可能结穴,定会潜渊(过江)羡慕大燕山而结。于是得意地吟道:大燕山高凤岭低,凤凰飞起不飞归。
再说甲的对头乙,自见甲追龙之后,他也跟着追龙而来。到了凤岭,所见也如甲一样。但他寻思:从大黎来的龙,面对如些壮阔的大江,不可能穿江而过的。再看凤岭,青龙白虎,后靠前对,明堂开阔,案几齐全,江河如玉带环绕,好一个风水好局。于是,他也得意地吟道:大燕山高凤岭低,凤凰飞起又飞低。
那么究竟甲乙两人谁看得准呢?我听来的故事没有结果。但是,从后来到现在的情况来看,凤岭上有大黎豪族江姓的祖坟,有濛江镇粤商的公墓南海山,濛江大族周姓在那建了规模不小的周氏宗祠。再看看大燕山那边,山坟葬得密密麻麻。后代为官为富者大有人在。其中以曾任梧州市委书记的彭伟宗最出名。所以,笔者不作评说。
风水,生气也。信者迷,迷者信。
(三)袭击朱家
“双底猪 (朱)乸恶,撬起龙腾大石角”,单就凭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以前朱姓在濛江镇的地位和风光。朱姓是濛江的一个大族,以双底村为主,族人中以朱秀长最出色,曾任民国广西省民政厅厅长。朱姓人也在朱秀长的光环下发扬光大,在濛江街建起规模很大的朱家祠堂(现濛江镇卫生院到镇政府一带)。
所谓树大招风,自然就会引起一些平时有磨擦的姓族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不满和妒忌,特别涉及利益及千秋大业的,就更是水火不相容。于是,就有那么几个人商量谋划,意欲袭击朱家祠堂,并招集了百来十人,这其中有敌对姓族的,有想趁火打劫的,有流氓游勇,有乞丐无赖。听说还搞到一把轻机枪,约定某个圩日在朱家祠闹事打劫。
也不知消息是怎样传到朱秀长那里,朱秀长于是叫县里派军兵来护卫朱家祠。而当时县里驻军极少(估计比现在驻藤武警还要少),能派上濛江来的就只有五个兵,武器也是普通的步枪。
某个濛江圩日,那百来十人聚集在朱家祠门口,正要冲进朱家祠时,却见朱家祠大门里冲出五个着军装持枪的国军士兵,“呯”“呯”的放了几枪。那百十来人没想到会有官兵来,一下子作鸟兽散,迅速向蒙江渡口方向退去。五个官兵边追边放枪。那百来十人大部分走散,聚作一股也就剩几十人了,渡过蒙江后向太平方向逃串。五个官兵过河后紧追不放。那几十人于是向凤岭山上爬去,以为那些官兵不会再追上山。到了凤岭南峰向下一望,发现那五个官兵继续向上追来,于是又向北峰爬去。到北峰后许多人都累极了。北峰顶是一个很窄的四方石,北面是悬涯。有人说:妈的,他们就五个人,我们有几十人,还有轻机枪,怕他条毛。大家准备好,做低那五个军佬。于是他们就找好位置埋伏,架起轻机枪,严阵以待。那五个官兵翻过南峰后继续向北峰进发,边放枪边前进。
气氛越来越紧张了。随着五个官兵越来越近的脚步声以及时不时的枪鸣声,那几十人的神经崩紧到极根,终于在与五个官兵有百米距离的时候一下子崩溃了。再一次作鸟兽散,纷纷从北坡向下逃去,连轻机枪都不要了。五个官兵冲上北峰后收获了轻机枪,战果也算辉煌。于是在四方石上庆祝胜利,顺便领略一下濛江风光。
乌合之众,群龙无首,畏官如虎,惊弓之鸟,就是这帮人的写照。何况存心不良,失败是必然的。
本公众号往期作品选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西江水月
微信号:xjsy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