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东名家精品导赏

  孔孟之乡,原谓邹鲁;邹鲁之实,意在文化昌盛;海滨邹鲁,自北宋即为岭东之美誉。脱胎于此的岭东地区书画艺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相对特殊的地理位置、几乎没有受过战乱的影响,得天独厚的条件令传统文化在这里得以较完整的继承、融合与创新,形成了岭东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为岭东书画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人文与环境基础。

  百年来,岭东画家兼收并蓄、开拓创新,既受海派、岭南画派的影响,又保持自身独特的艺术追求。以时间为线索,可以看到民国时期岭东地区国画的先行者继承传统法度、讲究绘画程式、不断推陈出新,融合地域文化,形成如今群英荟萃、欣欣向荣的岭东画坛局势。潮汕文化主要来源于本地潮汕氏族文化、南迁的中原文化及舶来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大融合,从而呈现出岭东画坛重要的艺术特征:作品创作语言上,透视中原文化,展现出独有的艺术特质,笔墨追求传统格调,画风品味特色鲜明;创作题材上,彰显地域文化,取材于本地民风民俗,并大量吸收民间艺术养分——真正做到博采众长,八面来风。

  

  岭东地区文化与周边文化

  本次岭东名家精品,汇集了岭东包括赖少其、饶宗颐、陈大羽、杨之光、林丰俗、林墉、方楚雄、许钦松、黄独峰、方向等名家精品。不仅是对岭东绘画的一次展示,更是对潮汕地区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兼容并蓄优秀文化的思想观念、继承和发扬传统文人画家的高洁精神的一次梳理与发掘。

  

  杨之光

  杨之光是新中国培育的第一代中国画家。以其为代表的、伴随新中国成长的第一代艺术家,凭借开放而与时俱进的思路,深刻印证了中华文化向异域学习、博采众长的强大吸收能力。杨之光的艺术,通过笔墨的探索,使中国人物画从现实中来,又超越写实,达到抒情表现,做到了从形到神,到形神兼备的生动气韵。又通过对光、色、影、笔墨与造型等诸多中西艺术概念的融汇,创新出趣味十足、画味十足,真正和合协调的中国画新面貌。

  

  杨之光 弗拉门戈之舞镜框 设色纸本 2008年作109×84.5cm

  出版:《杨之光传世作品集》卷一,P159,岭南美术出版社,2014年4月。注:鉴证备案编号JZGZ101000019401257

  最能体现杨之光扎实功力的是舞蹈题材人物画。要抓住舞蹈动作最有张力的瞬间,绘画技巧之余还必须熟悉舞蹈的节奏、姿态,这些都是促成一件作品蕴含艺术性的画外之功。此帧《弗拉门戈之舞》抓住了舞蹈演员旋转的一瞬,形体舒展而富有美感,透过静止的画面也能感受到演员的韵律感,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现场的欢呼与热烈。

  

  杨之光《弗拉门戈之舞》局部

  曾有舞蹈家评论:杨之光的舞蹈画比专业的学生跳得还好,显然是因为杨之光对待艺术形象的踏实积累以及长年累月的细心品察,才能抓住了创作对象的精髓。其对于水墨人物革命的贡献,在于他把“写生”这一技法提高到了自由的境界。

  

  杨之光 三羊开泰镜框 设色纸本 1980年作150.5×82.5cm出版:《杨之光传世作品集》卷二,P143,岭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12月。注:鉴证备案编号JZGZ101000019401580

  “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杨之光认为绘画要传神,首先要解决造型问题,笔墨功夫决不能代替造型能力,还必须懂得艺术科学。这种“基础要严,创作要宽”的艺术主张,承袭自央美学习期间徐悲鸿严格的造型训练。

  

  杨之光《三羊开泰》局部

  于是帧成于八十年代的《三羊开泰》中,极见杨之光对人体和动物解剖结构的了然与运用笔墨造型能力的老辣。画面中的人物通过写意性的概括用笔展现出女性的娴雅美感,结合远处的蕉树在光与色中赋予画面出于传统的意境悠长,实可谓气韵生动。

  

  杨之光 天鹅湖

  镜框 设色纸本 

  64.5×96.5cm

  注:藏家直接得自画家本人。

  1959年,前苏联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的《天鹅湖》广州公演,《羊城晚报》开始了与杨之光舞蹈速写的合作。杨之光活跃在剧院的台前幕后,或画舞的速写,或画演员肖像,这种火线练兵的结果,极大地锻炼了他敏锐的洞察力与判断力,使他能迅捷地抓住最能表现一位舞者精神的一瞬,就像人们常常企望的那样,“捉住永恒”。

  

  杨之光《天鹅湖》局部

  此帧《天鹅湖》创作于1999年,画家将俄罗斯国宝般的《天鹅湖》舞剧,活现于纸上。既有以形写神,又有笔法的韵味和光色的变幻,既有人体曲线的玲珑,又有舞衣飞扬的柔美,正印证杨之光所言:“我始终追求生活中的美”,时代记忆中深刻的美好,便是杨之光此作带给观众的感受。

  

  杨之光 西班牙的阳光

  镜框 设色纸本 

  1991年作

  66×66cm

  出版:《中国风采1—当代杰出画家·杨之光》P112,台湾国风出版社,1993年3月。

  

  林墉是当代中国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传统的笔墨线条加上西画综合训练,成就其扎实的写实技巧,又因其常年奋战于画坛传统与革新的第一线,其作品往往极富真挚而张扬之个性,毫无遮掩地展现林墉对美的欣赏与追求。林墉极擅写仕女,其人物画在坚实的造型功底上糅合了清新、洒脱的笔墨意趣,线条跌宕多姿,色彩明丽璀璨,洋溢着南方特有的秀美、温和的气息,对女性美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刻划,对女性个性特征的准确把握,使林墉被誉为最擅长于表现女性的画家之一。

  

  林墉 荔枝少女

  镜框 设色纸本 

  1988年作

  139×68cm

  

  林墉 执扇少女

  镜框 设色纸本 

  1993年作

  135.5×69cm

  

  方楚雄的绘画为当代中国绘画的发展作出了新的尝试。林墉说方楚雄:“没有居高临下的浮傲,有的是一腔温情,一种潺潺不断的滋润。就其内蕴而言,既没有哗众取宠的轻薄,也无自以为是的张狂。他想诉说的只是内心被美所陶醉之后的细言漫语。”他的动物画作品细而不腻,富有轻松自由之感,笔墨洗练,表达准确,和工笔和谐统一,格调高雅但又不失清新。正如邵大箴之言,在方楚雄的作品中有写实绘画的具体与生动,有写意文人画的飘逸和潇洒,有来自于生活的质朴与自然,有乡土气息,更有来自他个性的平实和俊秀。

  

  方楚雄 十二生肖

  镜框 设色纸本 

  1993年作

  33×42cm×12

  注:画家自题签

  淡而文雅,厚而虚空,洋溢出古意,是方楚雄艺术、学问、哲学的高度。这源于方先生长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观察,也集中体现在他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创造性的转化。他将岭南画派长于状物的写实技巧与中国画富于抒情寓意、注重神韵气息的笔墨语言融会贯通,从而形成其清新雅致的绘画风格。方楚雄的动物画追求真实感,回到自然尺度,但仍坚持传统画法,丝毛要一根根写生,一笔笔勾画五官、四肢和尾巴,自然尺度与笔墨方法,诗意的感性真实与中国画的理性结构,在此套《十二生肖册》中达到了统一。

  

  十二生肖自古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神奇动物,是各地年画、剪纸、皮影、雕塑等民间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近代以来,徐悲鸿、杨善深、黄永玉等名家巨匠都曾经以十二生肖为题材创作艺术作品。方楚雄的一个亮点,便是画百姓喜闻乐见的动物,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又与环境依存,赋予意趣和情境。

  

  方楚雄《十二生肖》局部

  是作通过不同的构图方式、不同的画面情景设置和不同的表现手法,呈现出各自精彩的画面。从总体上看,画家在运用精丽的双钩白描、勾勒设色的手法精心刻画的同时,采用洒落奔放的水墨写意笔法描绘背景画面。在构图上,他突出主体,讲究经营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动物最能与人沟通,但窘于“以形写神”的精微,历来擅长者不多。

  

  方楚雄《十二生肖》局部

  在这样的题材中,方楚雄的审美理想和技法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将动物的生命和形象融在意境之中,透过墨与色的浓淡熟练地表现出来。

  

  楚雄《十二生肖》局部

  作为当今中国花鸟画界屈指可数的代表性画家,方楚雄的动物画谐俗而入雅,在自觉接续传统文脉的基础上,展开了适应时代审美需要的艺术追求。其创作兼采中西方形式法则,开掘出创作式写生为基础细笔为主调兼容并纳的艺术道路,无论在工笔画还是在写意画的探索上,都显示出求天趣于法度之中,寓绚烂于朴素之内的审美取向,别具一格,体现了岭南绘画在新时期具有的时代精神、民族特色与现代面孔。

  

  方楚雄 竹林双喜

  镜框 设色纸本 

  2004年作

  138×70cm

  

  方楚雄 花荫小狗镜框 设色纸本 2012年作137×69cm

  

  522方楚雄 松猴图镜框 设色纸本 2004年作95×180cm

  

  赖少其

  赖少其的暮年之作是生命的最后绽放—深沉、浑厚、郁勃、苦涩、苍凉、幽谧、欢愉、辉煌、烂漫,一扫凡格,正像梅墨生先生评价的那样,赖少其的意义在于,他用一种真正现代式的开放性观念和思维面对了“传统”;用一种非常具有时代精神的个性美学理想去诠释了“古典”;用一种本质精神之眼去透视了美妙的自然与表现对象。他用这批作品进行的是真正的传统的现代阐释。

  

  赖少其 云绕青溪立轴 设色纸本 1989年作110×44cm

  出版:1.《赖少其全集11——私人收藏卷》P59,荣宝斋出版社,2018年。2.《文化参考报——艺术周刊》P5,总第2017期,2020年10月28日。

  于山水,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赖少其深受一代大师黄宾虹先生的影响,对不随时俗、自成一格的古代大家唐寅、龚贤和“新安画派”的程邃、梅清、戴本孝等大师心慕手追,感受构图气势,领悟传统内蕴。他注重“师法自然、师造化”,屡上黄山大量写生,所创作大量作品气韵生动,深具新安画派古风,将中国传统的水墨技艺、早年的木刻功力与西洋绘画的色彩光感浑然结合,形成自己国画山水的艺术特色。

  

  赖少其《云绕青溪》局部

  赖少其80岁后“衰年变法”的作品,是在完全失去说话和生活的自理能力,以极大的毅力在病榻上坚持完成的。但赖少其并没因这样的落寞而停止探索,他不只是借古开今,而且打通中西,既有焦墨干笔不断生发的图式,把中国的笔墨图式与西方的平面构成融为一体,使中国书法中的虚实与西方木刻的黑白互为补充,从表现视觉感受和精神寄托出发,把几乎不能协调的画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终于在晚年寻找出表达他这位革命家诗人观察敏锐而感情饱满的最恰当的视觉形式:“淋漓泼墨漫无边,写天写地写心肝”,极大地强化了精神性,成为超越了地域性特色的当代大家。

  

  赖少其 黄山风光

  立轴 设色纸本 

  1981年作

  66×40.5cm

  

  赖少其 对联

  镜框 水墨纸本 

  148×26cm×2 

  出版:《赖少其全集11—私人收藏卷》P163,荣宝斋出版社,2018年12月第1版。

  

  饶宗颐先生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潮州,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于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现当代国学家先后有钱锺书、季羡林与之并称,称“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

  

  饶宗颐 茶笼山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90年作

  136×35cm

  注:饶宗颐题签

  

  饶宗颐 篆书“为吏之道”

  立轴 水墨洒金笺 

  128×27cm

  出版:《造化心源——饶宗颐书画艺术》P99,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等出版,2004年4月。

  

  饶宗颐 长宜子孙

  镜框 设色金笺 

  2013年作

  50×35cm

  出版:《雲衢聚雅——選堂書畫選集》P36,雲泉簃艺术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7月。

  

  陈大羽擅长大写意花鸟画,鸡是陈大羽大写意绘画中最擅长表现的题材之一。齐白石曾评价陈大羽的《雄鸡图》:“有此画鸡之天分,天下人自有眼目,况天道酬勤,大羽弟应得大名。”陈大羽曾随齐白石学画,但他又强化了笔墨的表现力,喜用浓墨重彩,对观者造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了他豪迈的个性风格和时代感。

  

  陈大羽 除害全无敌

  镜框 设色纸本 

  98×45cm

  注:周思聪、卢沉上款。

  

  黄独峰

  黄独峰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一个特例:他曾跟从揭阳画师邝碧波学过海派花鸟;既是岭南画派代表人物之一,又是大风堂的入室弟子;既是崇尚革新的岭南画派的佼佼者,又毅然决然地在1950年岭南画派风生水起之时转投传统风格大师张大千。他一生出入三大门派,采三派之所长,避其所短,可谓独具慧眼,特立独行,以艺术为生命,彰显出他超乎常人的个性、才情和胆识。黄独峰自幼好学画,曾追随岭南派大师高剑父先生多年,然后东渡扶桑另寻玄机;师承张大千后,黄独峰受其影响游历南洋。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前后,黄独峰达到了创作两次巅峰。

  

  黄独峰 兰花

  镜框 设色纸本 

  31×31cm

  注:上款人佩球或为黄佩球,广东东莞人,香港著名慈善家。

  

  “我常以漫游的方式画速写,记录我的游踪以及一时的观感。我更喜欢置身于山水之间,无拘无束、轻轻松松地接受造物者的赐予,放下诸多俗尘重负,融情其中。这种物我交融的体验和感受,往往不是用笔把眼前的这一片景物勾画出来就能表达的。”——林丰俗

  

  林丰俗 长堤春晓

  镜框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45×68cm

  

  刘昌潮

  刘昌潮以画竹名世,饶宗颐说:“昌潮先生工写竹,炉锤功深,历数十载,蟠空绕隙,无不尽态而极妍。”袁经伦说,刘氏画竹“雄劲饶秀逸之气,淡雅蕴高古之风”。刘氏墨竹固然高标出尘,清新可爱,其它题材的作品也并不逊色,都体现着他对笔墨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刘昌潮 野趣

  镜框 设色纸本 

  1980年作

  97×180cm

  说明:邱子文旧藏。邱子文,邱元德堂主人,香港慈善家,在香港捐有三间学校。其子邱木诚先生为原香港东华三院主席、香港潮州商会会长。

  

  许钦松

  许钦松主张革新传统国画,他说:“既要对传统文化有所承接,又要突破与创新,我的使命就是要把当代的审美精神带进山水画。”在许氏山水多年的创作实践中,许钦松发展了其特有的水墨山水理论。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薛永年认为,在古代山水画“高远、平远、深远”的“三远法”构图之外,许钦松创造了“广远法”的新构图模式。著名评论家邵大箴也指出,许钦松的山水画创作是“新体貌山水”。

  

  许钦松 山水

  镜框 设色纸本 

  2014年作

  69×138 cm.

  注:附作者合影。

  

  方向,1967年生于广东汕头,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方向导师工作室导师,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

  

  方向 乡间小景

  镜框 设色纸本 

  46×68c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