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答应我3个条件,我立刻俯首称臣!崇祯:我还是死了算了
崇祯帝,乃明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对这位皇帝,人们产生了比较比较双面的看法。有人认为,崇祯帝本身野心较大,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明王朝颓态趋势,是个好皇帝。只不过生在那个时代,注定他一出生就会面临很多困扰,也算是不幸运。
不过也有人认为,崇祯帝的性格是导致明王朝毁灭的原因,他性格偏执,面对多种事情都反向行之,最终导致恶性循环。明朝虽腐败却不至于草草灭亡,如果崇祯帝当初同意李自成的条件,同意迁都南京,也许现在的历史就会改变了。
崇祯十七年
崇祯十七年,是明王朝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一年。这年李自成攻破诸多明王朝领地,给皇室带来诸多危机。而朝廷却态度坚定,一边面对李自成的不断攻击,另一边还有满清的骚扰,几乎是双面夹击。只可惜,朝廷现在的局势并不明朗,大量士兵还没等碰上起义军就被吓得逃走,如何阵营如何叫人有信心呢?
李自成攻破太原是个重要的节点,攻破这片区域后不多久,他便颁布了颇为著名的永昌元年诏书。这份诏书满当当地记载了当下明王朝的腐败问题,还将王朝上层犬马声色的生活淋漓尽致地凸显了出来。这种局势下崇祯帝的脸面几乎被抛之殆尽,他的满腔愤怒都在行动中表达出来了。
李自成还在往北京一带方向进击,另外一边崇祯帝则和重要的辅臣商量安全路线。他们思维较为清晰,需要通过山东一带对孔子庙进行朝圣,打着这样的幌子再跑到淮安一带。淮安乃当时国内比较安全的地方,距离李自成起义军较远,但前后需要动用20天左右的时间,这么长时间如何用理由推脱是个问题。
听闻这次的迁都想法是李明睿提起的,当下国内调兵前去围堵李自成已是不现实,军队人心涣散,逃亡者大有人在。如何保全皇室血脉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思前想后,崇祯帝决定将此事搬到台面上来说,他召集朝中上下的大臣前来商议此事,希望能有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只是没想到,大臣们竟然因为这件事形成了两个党派,有人认为不能离开北京,有人认为应该去往南京。朝臣们众说纷纭,一时间让崇祯帝犯了难,时间也越拖越久一直到二月中旬。
崇祯帝放弃南迁
李自成的大军又开始浩浩荡荡往北京方向近了一步,崇祯帝受到惊吓,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南下的事情。这个时候有人提出让太子先行离开的想法,只要先让太子前去南京,打探好了那一片区域的情况,明确安全后即可让崇祯帝前往。就算再不济,太子还保留了皇家血脉,他在南京扎根基础,往后必然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听此崇祯帝不乐意了,原本他是比较倾向于迁都南京,到现在局势不明朗他被迫进入两难境地。这个时候反对迁都一党适时为皇帝解围,这就导致那些支持迁都的朝臣误以为崇祯帝不愿离开。一层又一层的误会,让本就濒临崩塌的明王朝进入低谷,而崇祯帝拒绝李自成条件这件事,更是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情需要回到三月十五号,李自成起义军一路高歌并占领了明朝皇陵的地昌平,这给朝廷带来很大的危机。不过李自成并没有进行下一步动作,而是派遣使者前去皇宫谈判,希望能和崇祯帝想法达成一致。
李自成提出三个条件:封他为王;把陕西和山西一带让给他作为封国之地;此外还要奖赏百万银两犒劳大军!这种要求算不上过分,对明朝来说只要问题解决了,朝廷就能得到强有力的辅助,满清骚扰局势也能轻松化解!
然而结果是,崇祯帝并没有同意李自成的条件。在他潜意识里,现在同意会成为他偏安的证明,往后世人会对自己百般厌弃。说白了,崇祯帝不过想要一个替罪羊罢了,但朝堂上没人愿意站出来给他顶枪,时间就只能一拖再拖。
崇祯给魏德藻使眼色,并多次询问他这次议和是否可行。没曾想对方根本不吃这套,两个人思维不在一个平台自然无法沟通下去。无奈之下,和起义军议和一事只能作罢,崇祯帝将这最后一个稻草给放弃了。
李自成攻破城墙
见朝廷这边一直没有表态,李自成便没有给他们机会了。当天夜里他便做好充分准确,第二天一早起义军大军就攻破了最后一道宫墙。仅一天时间,北京便成为李自成的囊中之物,等到晚上起义军进入皇宫的时候,崇祯帝已经自尽,尸体摆在了他们的面前。这确实让李自成惊讶了,没想到会以这种想法和崇祯帝会面,但他用这样的方式死去,也算是保全了最后的尊严,属于天子的尊严。
至于那些连夜逃走的皇室贵族,这些人力量已经不足为患,离开北京城后便逐渐消失匿迹,更不用说带领队伍重归故里的情况了。只是可惜了崇祯帝,如果当初他的态度能够坚定一些,在迁都之事上跟随自己的想法,在议和一事中以国家角落考虑,明朝必不会就此跌入低谷。只能说这一切都是命运使然,明朝的气运也许早在崇祯帝时消亡殆尽,而这些都是顺其自然的结果罢了。
不过李自成最终也没能接下崇祯帝的烂摊子,从起义军角度,他确实是一个出色的起义军首领。但命中注定他没有统领天下的能力。所以到最后形成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形式,满清贵族成为最大受益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