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享受背诵
进入《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第一课,我说:“唐诗宋词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也是历来考试的重点。”
看着同学们一双双乌溜溜的眼睛,觉得火候差不多了,我便说明了学习唐诗宋词的要求,并请学生打开课本,翻到目录:“本选读本共选唐诗宋词63篇,其中带星号的24篇,不带星号的41篇。为了考试,要求全部背诵。”
话音刚落,教室里一片哗然。大家翻着书,说:“这么多,这么多啊。”平时对背诵一直感到为难的李海娟,眉头紧皱,把书一扔,头埋下去。有点调皮的缪康康则大声嚷嚷:“我背不出。”平时学习有点偷懒的石益,竟毫无顾忌地笑了起来……
我没有理会他们,沉着脸布置:“凡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背诵任务的,中午到我办公室背……”
接下来的日子里,学生们努力地背课文。第一模块的背诵基本过关,但背诵有困难的几位学生オ背诵了3篇文章。即使到我办公室补背了两个中午,也只完成了一篇《滕王阁序》的背诵。
到了星期五,我检查《春江花月夜》的背诵情况,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默完了全文。上课的时候,我对这首诗进行分析讲解,介绍作者的生活情况、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写得精彩的地方、作者的匠的心所在,讲得唾沫横飞,但学生却静如止水、很不积极。这现象可是过去不曾有过的啊。
下课后,我叫来了课代表刘蕾。她告诉我:“陈老师,你讲的那些虽然精彩,但目前对我们来说不重要。同学们说,《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就是背诵。”原来学生们把背通看成功利性和任务性的学习了。
很快就到了第六模块,也就是最后部分。看学生们那萎靡不振的样子,我气不打一处来:“为了高考,你们要努力啊。”学生们又是一片叹息。
刘蕾站起来说:“大家不必唉声叹气了,不就是背书吗?”她提议围绕唐诗背诵组织一个活动,背不了的或者背不流畅的同学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大家竟然一致同意。
以后的几天,早读气氛明显与往常不同,学生的声音洪亮了许多。有一天,课代表刘蕾来邀请我参加活动了。我问她:“你们背诵有我啥事?”她神秘地说:“到时你就知道了。
下午,我走进教室,只见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着:“唐诗,千年的醇香,让我们拥抱她。”旁边还画了个女孩子捧着《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的图画。看来他们是动了一点心思的,心里竟生出了丝丝的感动。学生们围坐—圈,中间空着一个位置留给我,我发现许多学生都在看着我笑。
主持人走上前台说明游戏规则,具体的方法是:由顾仁杰击鼓,鼓停时,这个绣球在谁手上,谁就到前面来抓阄,阄上有具体的背诵要求。
所谓鼓,其实是个吃饭用的瓷盆。绣球是用白纸裹在一起,再用胶带缠上的一个球。
开始击鼓了,“咚咚咚”,猛然停下来。一看,那球在课代表刘蕾的手上。课代表便走上前,从主持人的手上抽出一张纸条打开来念道:“请章黄锦背诵李白的《送友人》,否则唱歌一首。”章黄锦站了起来,清一下嗓子,很流畅地背了。
球到了周培培的手中。她的纸条上写道:“自己背通李贺的《天上谣》,否则,讲一则笑话。"这同样没能难住她。接着一个学生打开的纸条是:“请李海娟朗诵《春江花月夜》。怎么是朗诵而不是背诵?我转头去看刘蕾,刘蕾狡黠地一笑。再看那李海娟满脸通红地朗读完毕,周围响起了一片掌声。
听到拿纸条的学生又在念:“请陈老师背诵李商隐的《安定城楼》。”正疑惑间,我被班长推着站了起来。这对于我来说不是难事。背好了,又听念纸条的学生说:“请陈老师出上句,石益接下句;石益出下句,陈老师接上句。”
我知道,有了上句,说下句还是容易一些。但有下句,要说上句,是有点难度。我说了3个句子,石益竟然不费力就接了上来。
轮到他出下句,什么:“邑有流亡愧俸钱"“秋尽江南草未凋”、“红衣落尽渚莲愁”。回答的时候,我有些迟疑。
说完,我准备坐下,班长说:“要不要陈老师再来一首?”周围一齐说:“要。”
我打算背王维的《山居秋瞑》,可是学生们不答应,要我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我没奈何,只好背,结果学生们说我错了3处,还有3个字的读音不准,又一齐喊,要我唱一首歌。我一向是五音不全的。唱什么呢?这个朗诵会,似乎变成了我的表演会,我被他们“忽悠”了,也被他们感动了。
我唱起了《真心英雄》,唱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时候,教室里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声音了,而是全班的合唱。
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交往,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从这件事情上,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无法回避应试,但可以选择教法,我们在为学生打造敲门砖的同时,也给他们一些精神的东西,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享受学习过程中的诸多快乐,这不正是“和谐教育”的本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