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小学生减负,给大学生增负”,有必要吗?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院士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关于为中小学生减负、大学生加压的提案》,教育部11月20日在官网上公布了答复内容:后续工作中将认真研究吸收委员的建议,教育部将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快推进高考改革步伐,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全心育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彻底扭转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看好这个的建议,事实上,这个建议无法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中小学的“负”只会越减越负,大学生的加这个“压”也只有自己给自己。唯有找到内在动力,这样才有意义。
孩子早已从娃娃抓起了~
暂先不说小学。就说幼儿园,我们同事就已经给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学完舞蹈学钢琴,学完钢琴学完画画,学古筝。周末就没有休息,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正因为其他小朋友都报了兴趣班,所以如果不去兴趣班,小朋友连一块玩的人都没有。
小学节奏依然不轻松~
我们小学从去年开始,已经在每天下午由三节课增加至四节课,原因是考虑三节课后有些家长无法及时来接孩子,另外也为了取缔某些小饭桌。结果第四节课,大部分时候都是留给孩子写作业,作为老师也要一直看着班,村小一节课20的补贴,有些老师都不想去要。现在反而觉得有些所谓的“减负”,让孩子越来越忙,让老师也越来越忙。
中小学生努力的脚步是停不下来的~
况且“中小学生”想要从“玩命”转变为大学的那种快乐和放松也是很难实现的,毕竟分数线就在那里,门槛就在那里,少一分进不了重点中学,少一分上不了本科。我们大力倡导减负,学校层面可能通过减少作业啥的,让孩子表面上可以轻松下,但是私底下,孩子们和家长们依然不会懈怠,因为本身中小学对孩子的成长阶段都非常关键。这种一直奔波的节奏感,不会轻易就被扭转。除非有一天,真的不以成绩为标准、为门槛考高中,考大学,除非有一天不再利用高考作为步入大学的门槛,也许所有人才能真正的松一口气。
大学看似轻松、快乐的人又有多少?
记得上高中时候,老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上大学你们就轻松了”,实际上呢?上了大学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自我放松,悠然自得度过大学三四年,打游戏,谈恋爱,参加各种社团,或者直接上完课葛优躺,大部分时间都在寝室的床上度过。还有一种就是无法停止前进的脚步反而比高中还要累,还要辛苦,要准备专升本、各种专业证书、还有的准备考研、还有的想着大学生创业,每天都有很多的事情去做。我的一位好友是教师编制培训班上认识的,她从大学开始就一直准备专升本考试,大学期间拿到了包括教师资格证在内的所有专业证书,同时自己还做了两份兼职,还是大学生的图书馆的协管员,年年拿校奖学金。她的忙碌程度不亚于高中。最终她努力的结果是考上了专升本,现在也考上了研。我的一个同事,他是985院校毕业的,大学里他们班有20%的人都会挂科,如果不一直努力,基本就有挂科的危险,尤其是高数的时候,他的辛苦程度不亚于高四复读。
所以大学并非看起来那么轻松,关键是你选择了什么样的路,还有校园氛围也很重要。
中小学的压力,表面的“减负”,有时候仅仅减少作业、减少课时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我想更多的是要给孩子们心理上“减压”,比如说少一些课外辅导和兴趣班,多一些关心和爱护,而不是“唯成绩论”,作为老师,我也觉得只要孩子尽力就好。毕竟成绩只能说明成绩情况,真正要教会孩子的是“做人的道理。”
大学生的压力倒是不需要外界来强加,而是找到内在动力时,自己给自己的那一份压力督促自己前行,也为了让面临就业时自己拥有更多的底牌和选择权。大学时那种宽松的环境,更多充足的时间自己支配,利用好那就是珍贵的财富,荒废它那么就毫无意义。
所以也许这个建议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还是有些片面,想法很好,但实施很难。唯有结合实际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减负”、“增负”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