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的杨振宁为何宁可背负骂名,也要阻止国家建造超大对撞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得不说我们国家之所以能有现如今的强大和昌盛,和历代的人才是有着分不开的关系的,尤其在近现代历史上一位位海外留学归来的科学家更是促进了国家科技领域的强盛局面,
也让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在这些科学家中杨振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多年来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都有巨大发现,可是晚年的他宁肯受到别人非议也要阻止国家建造超大对撞机。
奉献一生在科学领域留上种种光辉成绩
1922年杨振宁在安徽合肥三河镇出生,从小家庭就对他严格要求,同龄孩子都还在玩闹的时候杨振宁已经开始学习认字了,5岁的年纪便可以识得上千字。
上学之后的杨振宁更加是喜爱读书,书中的知识让他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在高二的时候就报名了国家的统一招生考试,最后顺利进入到西南联合大学学习,在那里杨振宁真实地感受到了物理的神奇,于是他考进了学校的物理研究所,和许多著名的教授探讨问题,能将物理学研究做的更加深刻是他执着的追求。
在西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杨振宇拿到了庚子赔款奖学金,从那刻起他决定要前往美国继续学习,纵观整个国内自己知道的东西还是太少了,
所以他就在芝加哥大学读起了博士,要说读书就是要钻研,一直不停地学习下去总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很快杨振宁就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顺利在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随后进入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在这里杨振宁有了许多发现,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和自己的同学李政道开始了真正的合作,就连当时的院长都说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散步讨论学识问题,
在这样的不经意间两人总能有新奇问题被提出和发现,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各有所得,很快杨振宁便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6年对于杨振宁来说是特别的一年,在经过长时间的测量和验证后,他和李政道一起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的: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随后更是因为两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可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杨振宁的一生在学问上的成就非常丰硕,杨-Baxter方程、玻色子多体问题、相变理论等等都为不少青年学者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知识解答,让人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达到更高的成就,按理来说这样的科学家应该一生都受人追崇才对,但在杨振宁晚年的时候却因为一件事受到人们的非议颇多。
宁肯受非议也要阻止国家建造对撞机
当时国家正准备要建造大型的对撞机,所谓的对撞机就是一个使正负电子产生对撞的设备,它将各种粒子加速,一直到能够获取到极大的能量,然后使粒子轰击某一确定的物体和位置,然后研究高能粒子与粒子碰撞时产生的各种反应研究其反应的性质,从而能发现新的物质和粒子现象等。
这项研究不是普通的研究项目,可以说一旦成功了对于国家来说是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的,也能让国家迅速地进入物理领域的强国之列,按理来说像杨振宁这样的物理科学家应该给予支持和肯定,但是杨振宁却没有,反而坚决反对国家的这一举措。
在2014年国际超弦界就组团来到中国提出研发超级对撞机项目,可是2年后遭到杨振宁的强势阻击,当年发改委项目审批只差一票没有审核通过,显然杨振宁就成为了人们的抗议目标。
但是他丝毫不介意,即使在一些学校的讲坛会上他也肯定地说明自己就是不支持国家去建设超级对撞机。
就自己的这一说法杨振宁也提出了他的理由,原来要建设超大型的对撞机场对于超导高频加速系统和超导磁铁、真空技术、电源等基础技术这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相关工作从事人员必须都有一定的知识掌握,但对中国目前而言,还缺乏在高能物理方面的人才和技术。
而杨振宁的这一观点很快就得到了许多物理学家的反驳,他们认为杨振宁的想法过于保守和过时,
现在国家日益昌盛起来,物理学领域的人才也相比较杨振宁刚回国时多出来许多,所以在这个技术领域来说还是值得一试的,并且国家要想有更多的话语权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他们甚至觉得杨振宁这样的阻止是有碍国家发展的。
据理力争使得人们明白其中道理
其实在对于对撞机各位科学家之所以摩拳擦掌的原因就在于这项研究确实可以带来巨大的改变,当年的美国就是因为中途放弃对撞机场的建立,使得美国作为世界最高科技研究中心的地位受到影响,而另一边积极参与这一项目建设的欧洲成为了新的世界科研中心,所以人们无论如何不愿放弃。
但是纵观整体项目的研发,能够建设一座超级对撞机的耗资相当于一座三峡大坝,第一期的工程就要耗费掉100个亿,第二期更是需要上千亿不止,而且建成之后是否能正常投入使用,对应的人才又能否将机器应用发挥至最高效的用途,这都是不可知的,那么用这么大的代价去赌一个未知的可能性是不是值得呢?
当然部分科学家要促进这一项目的进步也有着个人的因素,致力于从事这一行业,如果在中国没能建立起超级的对撞机,
那么就意味着接下来的后半生自己将没有什么工作去做,但是就现有情况来看仍未发现超对称粒子的迹象,超对称理论原始参数空间荡然无存,那么就算有了对撞机成功的概率也不过在万分之一。
所有的事物在成功之前都必须拥有一定的条件,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更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一生中能够留下伟大的研究成果,但是急于一时的热血冲动可能会造成几十年的徒劳无功,所以在做什么事之前一定要将能准备的事物和条件都准备完全,这样才不知道到最后懊悔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