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河之战,北宋有强转弱的开端,从此走上重文轻武的道路
北宋开国君主宋太祖赵匡胤的胞弟赵匡义是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史载赵匡胤去世后,赵匡义勾结宦官篡位,史说为烛光斧影,后流放和逼迫两个侄子自杀。对宋太宗,后人评价:“文治有为,但不善武功。”
太平兴国四年五月,赵光义率军成功灭掉北汉。由于在讨伐北汉之中辽军看似一触即溃,在对新攻占的土地进行了区划、居民等方面的调整之后,决定出兵伐辽,夺回当年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辽国的幽云十六州地区。但是此时的军队并未经过很良好的整顿,而且将士们都希望得到封赏,并不愿意继续出战,但是也没有人敢向赵光义提出反对意见。此时端州团练使、殿前司都虞候崔翰进言,公开赞成北伐,赵光义非常高兴,直接下令枢密使、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曹彬调集各地屯兵。
此次出征的宋军,大多是刚刚平定北汉的部队,就连主将都没有太大变化,分别是宣徽南院使,开府仪同三司,山南东道节度使,知幽州行府事潘美、河阳三城节度使崔彦进、桂州观察使曹翰、定武军节度使孟元喆、彰信军节度使刘遇、定国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渥。
经历了援救北汉时的白马岭之战的惨败后,辽国暂时没有什么准备,在北宋出战后才仓促发兵。
太平兴国四年六月十三日,赵光义率兵来到镇州,随行的部队由于士气低落,很多并没有按时集结。赵光义对此非常愤怒,并要以军法处置,被思州刺史、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延溥拦了下来。
二十日,宋军抵达辽国境内。
二十一日,宋军抵达岐沟关,辽东易州(所谓东易州,其实就是岐沟关)刺史刘禹投降,东易州全境被宋军控制。赵光义派千余士兵留守,其余部队继续向幽州进发。辽北院大王耶律希达、统军使萧托古、伊实王萨哈率军于沙河阻击宋军。宋殿前司殿前东西班指挥使傅潜、殿前司骑军日骑东西班指挥使孔守正率部与辽军交战,随后宋军大部队抵达,耶律希达部被击败,宋军生擒辽军五百余人。
二十二日,宋军抵达涿州。辽军守将,判官刘元德放弃抵抗。
二十三日,宋军抵达幽州城南,赵光义入驻宝光寺。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考虑到耶律希达刚刚被击败,于是改用耶律希达的旗帜,于德胜口布置兵力引诱宋军。赵光义亲自率军发起进攻,士气大振,辽军被阵斩达千余人。耶律斜轸率军攻击宋军后方,宋军开始撤退。自此,耶律斜轸屯兵于清沙河北岸,声援幽州城。
二十五日,赵光义命令宋渥从城南、崔彦进从城北、刘遇从城东、孟玄喆从城西,率领各自军队猛攻幽州。城内守将韩德让、刘弘等人一同登上城墙监督部队作战,不敢有丝毫懈怠,但是城外的宋军由于过度疲惫,加上赵光义催之甚急,导致宋军军心不稳。此时辽迪里都都指挥使李扎勒灿出城投降,城中辽军更加恐慌。
辽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耶律学古率兵从山后驰至幽州,由于宋军在把幽州城围得水泄不通,耶律学古只得率部掘地道潜入,与城内守军共同拒守。当天宋军三百余人趁着夜色登城,被耶律学古率领守军击退。
三十日,辽景宗耶律贤乘机派南府宰相耶律沙、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各率所部骑兵顶替之前败退的耶律希达,前往幽州救援。
太平兴国四年七月,宋军士气进一步下降,并且这种情绪蔓延到了部分主将。
七月初六,耶律沙部与宋军战于高梁河畔,被宋军击退。宋军乘胜追击。当天傍晚,耶律休哥率大军驰至,人手两个火把,宋军没有防备,无从判断辽军兵力,于是停止追击,速于高梁河畔防守列阵。不久辽兵夜战,耶律休哥部在耶律斜轸部配合下,左右夹攻,耶律学古部亦出城作战,使宋军三面被围,全线溃败。宋太宗乘驴车并负箭伤南逃,耶律休哥此时身上的伤开始发作,并没有过多追击。辽军追至涿州而止,缴获战利不可胜计。
高梁河之战结束后,宋军的势气急转直下。宋朝禁军在后周世宗及宋太祖时,千锤百炼,无疑是强劲如虎的精锐部队,往往战无不胜。在攻灭北汉之余,宋军未经修整,主力即自太原出发,几日之内连克易、涿、顺等州,势如破竹,二十三日已兵临幽州城下。但这时宋军已是疲惫不堪,无力再战,最后以惨败收场。
高梁河之战,不仅是宋军第一次在建国战争中承受大败,而且从此以后宋军再无军事上的强势,进而转为经济建设,不再重视军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