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仁龙拍摄的济南佛像佛寺

近来为解析龙虎塔雕刻,搜寻查阅相关资料,读了瑞典学者喜仁龙(1879—1966)的《5—14世纪中国雕塑》《中国早期艺术史》,厚厚的四大册,感觉卧游了各地的名胜古迹,许多艺术珍宝跃入脑海。

喜仁龙(一作喜龙仁)是汉名,他外文姓名叫Osvald Sirén,研究东方艺术史,曾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艺术史教授,赴美国、日本诸多大学讲学;1918年起多次来华,实地勘察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尤长于测评佛教文物。其《5—14世纪中国雕塑》初版于1925年,《中国早期艺术史》初版于1929年,都是西方学者研究汉学的著名典籍,梁思成著《中国雕塑史》即曾参考乃至译引这两部著作。

1922年春季、秋季,喜仁龙来访山东,重点考察石窟佛寺,拍摄了很多珍贵的照片。仅就济南来说,就到过佛慧山、玉函山、龙洞、佛峪、四门塔、龙虎塔、千佛崖、九顶塔、灵岩寺等地。

以下通过喜仁龙拍摄的照片,回顾他考察济南的足迹。

大佛头

佛慧山,一般俗称“大佛头”,就是因为山顶有巨大的北宋时期石刻佛头雕像。喜仁龙对它的评价是:“佛首艺术价值不高,却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它位于高处,且塑造得十分立体。”

玉函山

喜仁龙到达玉函山半山腰一处平地,见一座小寺院以及山岩上的隋朝造像,造像数目众多且都是坐佛。

喜仁龙关注到两个开凿于隋初开皇四年(584)、开皇五年(585)的壁龛,龛内各有一坐佛,两侧各一尊胁侍菩萨。

龙洞

龙洞石窟,喜仁龙注意到岩石都是砂岩,质地松软,山上植被茂盛,因此雕塑保存不佳。其1号窟,北壁有一组坐佛,共10尊,结跏趺坐或倚坐于台座上。对应的南壁受水侵蚀严重,只剩两三具造像残躯。

一佛二菩萨像,已模糊不清。

另拍摄了始建于元朝延祐五年(1318)的石窟佛龛,龛内雕一尊坐佛,两侧各有一胁侍菩萨,还有两尊僧人和两尊护法像。喜仁龙评论元代的这组造像:“人物造型整体十分僵硬。”

佛峪

龙洞东南邻即佛峪,古寺崖壁有隋唐造像。喜仁龙记述说:“山腰高处有一长方形壁龛,龛内造像保存完好,但很难拍到好照片。”

四门塔

喜仁龙认为:四门塔“塔内最初的造像风格属于北齐时期,因此这座塔的年代不会晚于北齐”,“这是我所知的中国最古老的石质建筑”。他镜头中的四门塔,墙体裂开两道缝,塔顶长满野草。

他还拍摄了四门塔北门、东门内的坐佛,说“坐佛两侧各有一胁侍像”,“胁侍像是后来用石膏仿制的”(现在已无),“这些佛像都被粗暴地修补过”,东门的坐佛“损坏更严重”。东门的坐佛真是多灾多难,1997年佛头又被盗走,五年后才得以回归故里。

龙虎塔

当时的龙虎塔,塔座部分被埋入土中,塔顶的塔檐也有部分损毁,周边也没有什么树木。

千佛崖

喜仁龙对千佛崖很感兴趣,拍摄图片很多。他认为:“总体艺术价值不是很高,但是有一些作品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材质为一种较软的黄砂岩,因而无法雕出精致的细节或装饰,很多作品做工粗糙,如大型造像的手部十分简陋,不成形。”

小四门塔。位于从南边数第一个佛龛旁,塔身为方形,塔顶为金字塔形,形如四门塔,可能是仿照四门塔而建。

刘玄意造像。刘玄意娶唐太宗三女儿南平公主,任齐州(济南)刺史,显庆二年(657)造像。

唐明德和尚贞观十八年摩崖造像。

坐佛像。

一组小佛龛,共32 个,位于山坡高处,分为四排,内部均有小坐佛,施无畏印。印,是佛教用手指结成各种的形相,作为法德的标志。

菩萨坐像,半跏趺倚坐于大莲座上,结禅定印,莲座突出于山腰间。

赵王李福造像。李福是唐太宗第十三子,封赵王,任青州刺史时来济南千佛崖造像祈福。像位于千佛崖西北角,近乎洞窟,为双佛龛,中间由柱子隔开,左右各有一佛,结跏趺坐于方形基座上,结禅定印,造像身后的浅龛内有小佛。

九顶塔

喜仁龙看到的九顶塔是:“塔身下部已埋入土中,塔顶的几座小塔也已损毁,但原貌依然可见。塔由泥和砖建成,如今高度不足50 英尺。这是现存最原始的唐朝宝塔之一,但若不采取保护措施,任由其衰败下去,很快便会彻底损毁。”

幸好,1962年维修,施工方案经梁思成审定,效果良好。详情可参阅任远先生《忆唐代建筑九顶塔的维修》。

灵岩寺

喜仁龙在灵岩寺,拍摄有彩塑罗汉像,可惜那时都是黑白片,无法显示彩塑。

另在南山坡高处一石窟中,见窟内坐佛高达18 英尺,两侧各侍立一比丘一菩萨。但窟内空间狭小,无法拍摄到佛像的照片,只拍得一张胁侍菩萨的照片。菩萨为隋朝造像,头戴宝冠,双手合十,神态虔敬。

阅读喜仁龙的著作,欣赏那些老照片,愈发感到保护并诠释济南的佛教文物,责无旁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