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室温自旋发光二极管来了!无需电场或磁场

在传统的光电方法中,对自旋、电荷和光的控制,需要同时使用电场和磁场。在自旋极化发光二极管(spin-LED)中,电荷被注入,并且圆偏振光从自旋极化载流子对中发射。显然,载流子的注入发生在电场的应用中,而自旋极化可以通过应用磁场或极化铁磁接触来实现。
近日,来自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Joseph M. Luther& Matthew C. Beard等研究者,利用手性诱导自旋选择性(CISS)制备了自旋极化载流子,并证明了在没有磁场和铁磁接触前提下,自旋引导载流子在室温下的工作。相关论文以题为“Chiral-induced spinselectivity enables a room-temperature spin light-emitting diode”发表在Science上。
论文链接: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34/1129
典型的光电技术依赖于对载流子电荷的操纵,而不是它们的自旋。应用于半导体的铁磁触头,可以在外加磁场中控制自旋布居数;因此,这类器件通常包括半导体和铁磁体。在此,研究者通过使用手性金属-卤化钙钛矿(MHP)杂化半导体,展示了手性诱导自旋选择性(CISS),对电荷、自旋和光的控制。当电流通过手性-MHP层时,传输载流子的自旋发生极化。手性层起自旋过滤器的作用,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产生自旋极化电流。
研究者通过一个室温自旋极化发光二极管(spin-LED)的实现演示了这种控制。spin-LED通过注入载流子的自旋极化,来控制圆极化电致发光(CP-EL)的方向和强度。圆极化有机发光二极管(CP-OLEDs),也可以通过在发射层中加入手性杂质来发射CP-EL,但是它们是通过选择性散射和双折射来运作的,而不是通过控制spin-LED的自旋极化载流子。研究者的spin-LED在室温下发射的CP-EL效率为2.6%,而不需要施加磁场,或使用具有>80%自旋极化电流的铁磁接触。
图1 spin-LEDs的结构与EL表征。
图1中,研究者演示了基于溶液处理的MHP异质结构的spin-LEDs,其中自旋极化孔被注入相邻的MHP NC发射层。手性有机分子可以融入到二维层状杂化钙钛矿的晶体框架中,因此,可将手性有机分子和晶体框架进行整合,从而在混合系统中诱导手性光电反应。该自旋极化空穴注入层由30~60纳米厚的手性二维层状R-/S-甲基苄基铵碘化铅[(R-/S-MBA)2PbI4]多晶体膜组成,可产生>80%的自旋极化空穴流,自旋方向由MBA阳离子的手性决定。注入的自旋极化空穴与适当排列的注入电子,在胶体MHP NC-发射层中辐射重组,从而表现出CP-EL。
图2 Spin-LEDs中的自旋极化电荷注入和CP-EL特性。
图3 混合卤化物钙钛矿NCs的CP-EL。
图4 NCs中的电荷与自旋动力学。
综上,研究者开发的spin-LEDs是一种十分有趣的器件,该研究表明:手性MHPs可用于控制自旋、光和电荷,这对于更广泛的一类光自旋电子应用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包括基于量子的光学计算和信息处理、三维(3D)显示、生物编码和断层摄影等等。(文:水生)
(0)

相关推荐